天天看點

當療愈賽道爆發,音樂治療也大有前途?|創業觀察

作者:小鹿角音樂财經

全文4889字,大約需5分鐘

喜劇演員Martin Mull曾說“創作音樂就像在建築上跳舞”。

後來,藝術家和評論家們就經常表達類似的觀點,試圖描述音樂及其運作方式是完全徒勞的。這句話揭示了音樂的神秘機制,為什麼音樂會讓我們感到快樂或悲傷?如何量化我們對音樂的主觀感受?我們如何描述聲音?

實際上,這些問題有些有明确的答案,有些則沒有。但關于音樂本身以及我們如何感覺音樂始終是我們最感興趣的話題。Spotify以情緒為導向或“基于情境”的歌單,根據情緒或身體狀态對歌曲進行分類,大受歡迎。其中包括“憤怒節拍(Rage Beats)”、“快樂旋律(Happy Vibes)”和“生活糟透了(Life Sucks)”。

目前尚不清楚Spotify的歌單是如何根據心情進行分類的,算法到底是根據節奏、音色、聲樂風格、音調還是所有這些标準或更多标準進行分類?但顯而易見的是,聽衆們正在根據心情尋找體驗,甚至希望用音樂來調節心情。

當然,自從個人收聽裝置問世以來,人們就開始用音樂來控制周圍的環境,日本學者細川修平将此稱為“随身聽效應”。但是,Spotify在比對和影響聽衆情緒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

雖然聽音樂可能會讓人感到有力量,甚至有治療作用,但它并不符合音樂療法的條件,音樂療法是一種定義明确、以科學為基礎的臨床治療形式。

當療愈賽道爆發,音樂治療也大有前途?|創業觀察
當療愈賽道爆發,音樂治療也大有前途?|創業觀察

科技遇上健康

企業家們越來越緻力于将科技和健康結合起來,尋求在Spotify式的、基于情境的聆聽體驗和臨床治療之間開辟新的空間。

Humm.ly就是這樣的一個産品。這款應用程式于2017年推出,有免費和付費兩個版本,是在董事會認證的音樂治療師的幫助和洞察下建立的。

Humm.ly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Joanna Yu曾在太平洋大學舊金山校區學習音樂治療,并在那裡結識了其他音樂治療師,與他們共同建立了這款應用程式。Yu強調道:“Humm.ly不是音樂療法。我們想做一個以音樂療法為基礎的工具,讓有需要的人可以使用它、并獲得益處。”

當療愈賽道爆發,音樂治療也大有前途?|創業觀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