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慈安去世,三足鼎立局面被打破!

作者:翰林院侍讀大學士
慈安去世,三足鼎立局面被打破!

慈安之死是清史疑案之一,所謂疑案,就是事出有因,但是查無實據的事情。必須承認,史學界至今拿不出一條直接的有說服力的證據來證明慈禧确實謀殺了慈安,僅停留在推斷的水準上。

慈安去世,三足鼎立局面被打破!

根據翁同龢日記記載,他不是被召進宮嗎?等他到宮裡的時候,很多大臣都來了,大家做的第一件事兒是到奏事處看藥方和脈案,慈安不是死了嗎?他們一起去看藥方和脈案,5份藥方脈案都在,分别是上午,中午、下午、傍晚開的,這是四份,還有一份,實際上是死亡證明,一共三個醫生參與了診治。這是一條對慈禧十分有利的證據。因為在慈安臨終的這一天,醫生一直為他提供治療。為什麼說對慈禧有利呢?你想如果是慈禧謀殺慈安的話,他肯定是這樣兩種心态,一她盼望慈安趕緊死,二害怕自己的罪行已經暴露。

慈安去世,三足鼎立局面被打破!

在這種情況下,慈禧能讓醫生前來診治麼,另外這個時候的慈禧還處在病中,悲觀的說前途未蔔,能否痊愈尚屬未知數啊,眼前都自顧不暇,反而為了長遠的利益去謀殺慈安合乎情理嗎?必須承認,在當時的技術水準下,毒死一個人并不容易,但是現在可能也不大容易,就拿常見的毒藥砒霜來說,一個人從中毒到死亡,短則幾個小時,長則幾天甚至十幾天,關鍵看劑量的大小,劑量小了不管用啊,劑量小的效果不明顯。而靠大劑量短期吃人死亡辦法隻有一個,像潘金蓮毒死武大郎那樣硬灌。

慈安從發病到死亡不過一天時間,如果屬于毒殺的話,隻能是大劑量投毒。慈安身為皇太後,身邊随時有幾十個太監,宮女兒,誰能強迫她一口氣喝下大劑量的毒藥呢?你當那是可口可樂啊,在各種史料中最具權威性的是翁同龢日記,不僅是作者親曆親聞,而且秘不是人,人家是日記,不存在曲筆掩飾的必要。

徐策先生在他的《慈禧大傳》裡邊研究了慈安之死,綜合各種症狀,他推斷為是腦血管疾病惡化,腦出血死亡。當時中國人患這種疾病的比較少,中醫對此缺乏充分的認識和有效的治療手段。其實如果果真是這樣的話,西醫也沒有太好的對應,總之結論屬于正常死亡。雖然沒有證據表明慈禧是謀殺者,但她是慈安之死的最大受益人,無疑慈安是死讓她感覺到輕松,說起來奇怪,困擾她一年多的更年期綜合症日漸好轉,三個月之後正式向全國宣布慈躬大安。

慈安去世,三足鼎立局面被打破!

慈禧精神抖擻一個新的計謀,在她的心中醞釀,一場政治風波即将掀起,這是怎麼回事兒?奕訢是鹹豐的弟弟,兩公皇太後的小叔子。本來他跟哥哥的關系并不融洽,是以在鹹豐朝基本是靠邊站的。鹹豐十一年的時候,皇帝英年早逝,臨終安排了八位顧命大臣輔佐年幼的兒子,其中居然沒有奕訢。您看八個人都沒排上他。是以奕訢心中不滿,沒想到剛剛守寡的兩宮太後也不滿這個體制,于是叔嫂聯手發動政變,顧命大臣殺頭的殺頭,流放的流放最後叔嫂之間瓜分了權力,确立了太後垂簾親王輔政的新體制。

慈安去世,三足鼎立局面被打破!

兩宮太後以垂簾聽政的方式代行皇權。他的最高統治者飲水思源,自然要報答奕訢的擁戴之功。政變剛剛成功,就授予他議政王的頭銜,讓他上司軍機處組織政府。任何一個統治者都不願被分享權力。随着時間的推移,奕訢和慈禧之間圍繞着權力問題沖突越來越深。慈禧琢磨着怎麼才能夠制裁奕訢收回大權。

同治四年,也就是1865年的時候,雙方發生了一場交鋒。慈禧自我感覺時機成熟了,借口有人彈劾奕訢,憑着幾點捕風捉影的罪狀,就把奕訢給一撸到底了。沒想到滿朝大臣上書請願,甚至連封疆大吏都開口了,替奕訢說話,希望兩宮太後,能夠再給奕訢一次機會,讓他繼續執政,慈禧一看時機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樣,她認為是成熟了,實際上沒有成熟。是以見風使舵又恢複了奕訢的一些職務,但是取消了他的議政王頭銜。

慈安去世,三足鼎立局面被打破!

經過這場風波奕訢對慈禧開始有所威脅。但是他依然上司軍機處,手中權力還是不小。經過了這次羞辱,奕訢難免心中不平。轉眼到了同治八年,奕訢終于找到了一吐胸中悶氣的機會。原來這個時候,同治皇帝的大婚提上了議事日程,慈禧打算在蘇州,還有一說是在廣州要置辦一批衣服辦喜事兒,家裡大人小孩都辦幾身衣服。這個事本來由内務府承辦的,但是慈禧的心腹太監安得海跟慈禧說,如果不派一個熟悉内情的人去采辦,花色、樣式、尺碼未必合适,慈禧想想也是這個理兒,說那誰去,安得海說我願意去,慈禧就同意了。其實安德海是在北京城裡邊住膩了,想到南方轉轉,一則開開眼界,二則擺擺威風,三則借機搜刮。總之,自認為是個美差。

慈安去世,三足鼎立局面被打破!

清朝祖制對太監限制極嚴,太監出京就是死罪,安得海知法犯法,這是膽大包天。慈禧再有擔待也不敢給他一個正式合法的出京手續。慈禧對此事的态度就是預設,你去吧,也不用辦手續。安德海估計,憑着慈禧太後的背景,沒有人敢把怎麼樣,帶了幾十個随從分成兩條大船高懸旗幟,鼓樂齊鳴的從通州就啟程南下了。

安得海是慈禧重用的總管太監,他小人得志,在紫禁城裡狐假虎威,肆無忌憚,在慈禧跟奕訢的沖突當中,他屢進讒言,起了很壞的作用,這回撞到槍口上了,奕訢怎麼能手軟,奕訢暗中授意山東巡撫丁寶桢捉拿安得海。果然,安得海進入山東境内啊,他乘船進入大運河山東境内之後被扣押。丁寶桢上奏朝廷,請示如何處置,這等于給朝廷出了個大難題了,把安得海給扣了,你看怎麼辦吧,看慈禧怎麼表态呢?

慈安去世,三足鼎立局面被打破!

結果丁寶桢的奏折遞到軍機處的時候,據說慈禧正在看戲,還有一說是正在病中。恭親王奕訢就拿着奏折去找慈安太後和同治皇帝看怎麼辦。小安子惹事了,同治皇帝個性放任,不專心學習,三天兩頭讓生母慈禧太後痛斥。在同治皇帝看來,安得海是沒少向他媽打他的小報告,自然恨之入骨。現在得知安得海惹火燒身,口口聲聲說宰了這個老兔崽子,慈安太後還有疑慮,畢竟是慈禧的人啊,打狗還得看主人啊,奕訢又做了慈安的工作,說這是祖制,如果不按祖制辦那不亂套了嗎?慈安想想也是這個理兒,于是就準許了,下發谕旨指令山東巡撫丁寶桢将安得海:指證确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

谕旨一天一夜就傳到了濟南,丁寶桢接旨後連夜行刑,為什麼連夜行刑呢?谕旨指令他即行就地正法,貫徹最高訓示不過夜,是以連夜就把安得海拖到刑場上,安得海稀裡糊塗的就丢了一條小命兒。

慈安去世,三足鼎立局面被打破!

安德海出京被殺,雖說咎由自取,但誰都明白啊,如果沒有慈禧太後的預設,除了他分身有術,否則隻能老老實實在宮中當差,他跑不了。那麼殺安得海就等于給慈禧好看,慈禧後來氣得不得了,先是把他兒子同治皇帝叫去罵了個狗血噴頭,然後又去找慈安,慈安把責任都推到恭親王奕訢身上,但慈禧不敢找他,知道這個事兒,輸在裡兒上,隻能獨自生悶氣。這樣一來,自然恨透了奕訢,隻是一直拿他沒有辦法,從上邊的這個情況來看,大家能夠了解在同光年間的證據中,慈禧、慈安、奕訢,三人構成了,清朝最高權力體系當中得三足鼎立得局面。

慈禧攬權最多,鋒芒畢露又咄咄逼人,慈安為人和善,能力一般,但占據宗法上的正統地位,身份最高舉足輕重。奕訢雖然是臣子,但是他出身華貴,他是道光皇帝的兒子,鹹豐皇帝的弟弟,同治皇帝的叔叔,要不說他出身華貴還才略非凡,掌握的權力資源也不少,三者之間不乏沖突,不得不相容相處。

慈安去世,三足鼎立局面被打破!

然而,慈安太後的死打破了這種權力平衡,原來的三足鼎立變成了一對一的單挑,面對手握皇權的慈禧,奕訢的處境頓時惡化了。他知道他被慈禧清洗的那一天,已經為時不遠了。

喜歡我,請“點贊”+“評論”哦,我們不見不散,歡迎來我首頁觀看更多精彩内容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