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鬧饑荒老百姓為什麼放着“魚蝦”不吃,反而去吃草,啃樹皮?

作者:小風談史

文 | 小風談史

編輯 | 小風談史

在千百年前,除了封建帝王的壓迫,曆朝曆代的百姓還需要面對各種天災。

古代鬧饑荒老百姓為什麼放着“魚蝦”不吃,反而去吃草,啃樹皮?

水患頻頻,瘟疫橫行,而饑荒更是奪走了無數人的生命。為了活下去,别說是吃野草,就是吃觀音土的也大有人在。

可為什麼在面對饑荒時,人們“吃光一切”,卻偏偏對河裡魚蝦視而不見呢?

一、饑荒

古代鬧饑荒老百姓為什麼放着“魚蝦”不吃,反而去吃草,啃樹皮?

事實上古代饑荒的産生原因多種多樣,除了無法避免的自然原因之外,還有種種的人為因素所導緻。

而在農業生産技術相對落後的古代,其本身的糧食産量也相對有限。一旦遭遇自然災害,如旱澇、蟲災等,糧食供應就會受到嚴重影響,最終導緻大規模糧食短缺和饑餓現象的發生。

古代鬧饑荒老百姓為什麼放着“魚蝦”不吃,反而去吃草,啃樹皮?

倘若這時在發生水災,也會直接導緻了運輸路徑的阻斷。

這也意味着立即将糧食供應到當地是非常困難的,在交通未“疏通成功”時,不管是傳遞資訊還是調動支援都需要極長的時間。

古代鬧饑荒老百姓為什麼放着“魚蝦”不吃,反而去吃草,啃樹皮?

就算糧食整理到了災民所需要的數量,可在過程中往往也會受到一系列的外部損耗。在沒有A錢的情況下,官員們做到盡職盡責并立即行動,這個過程至少也需要半個月的時間。

然而時間對于饑民來說,半個月甚至更長的等待時間意味着死亡人數的增加。

古代鬧饑荒老百姓為什麼放着“魚蝦”不吃,反而去吃草,啃樹皮?

也正是在等待的這段時間内,原本情緒還算穩定的百姓也會在逐漸喪失希望陷入恐慌。

進而使流民的不斷擴大,此時各種病毒也會随之擴散下造成更大的災難。甚至在整個過程中,還會産生瘟疫。

古代鬧饑荒老百姓為什麼放着“魚蝦”不吃,反而去吃草,啃樹皮?

為了活下去,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逮啥吃啥。

可問題來了,為什麼此時的災民依舊會放着河裡的魚不吃呢?反而專挑各種的草根,甚至觀音土以此飽腹呢?

二、災荒時的食物

古代鬧饑荒老百姓為什麼放着“魚蝦”不吃,反而去吃草,啃樹皮?

了解過曆史的人都知道,在古代社會,人們主要是依靠農業生存的,對于捕魚的技能和工具都較為陌生。可捕魚偏偏需要靈活運用漁網、魚叉和漁具,這些工具的制作和使用都需要豐富的經驗和技巧。

可偏偏絕大多數窮人都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和掌握這些專業技術,也正是是以在受災時從事捕魚活動根本不現實。

古代鬧饑荒老百姓為什麼放着“魚蝦”不吃,反而去吃草,啃樹皮?

更何況在捕魚的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的體力和精力,但你要想在災荒期間,由于饑餓和營養不良等因素的困擾,人們通常沒有足夠的力氣去從事體力勞動。

可打魚則需要在溪流河道中耗費數小時,即使運氣好也未必能夠在短時間内捕捉到大量的魚蝦。

古代鬧饑荒老百姓為什麼放着“魚蝦”不吃,反而去吃草,啃樹皮?

相比之下啃樹皮和采摘野菜更為簡單和容易,最起碼能迅速的填飽肚子。

同時在古代災荒時期,食物的烹饪條件也是人們選擇啃食樹皮而不捕魚的原因之一。由于資源緊缺,人們往往缺乏充足的油和鹽等烹饪材料。

古代鬧饑荒老百姓為什麼放着“魚蝦”不吃,反而去吃草,啃樹皮?

烹調魚蝦需要适量的油和調料,可調料在當時是奢侈品。而且魚蝦對于烹饪的要求也較高,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産生腥味。

野菜則相對容易烹調,隻需要簡單的燙水即可食用。這些都是饑民甯願吃草根樹皮,也不去捕魚捉蝦的引導因素。

古代鬧饑荒老百姓為什麼放着“魚蝦”不吃,反而去吃草,啃樹皮?

除了現實原因之外,古代社會的文化和觀念也對人們的飲食選擇産生了影響。在對江河湖泊敬畏的觀念下,許多人認為河中寄居的魚蝦是神靈的化身,捕食它們可能會招緻不幸。

出于對神明的敬畏和畏懼,人們不願觸犯河流中的生物,轉而選擇其他食物來源。

古代鬧饑荒老百姓為什麼放着“魚蝦”不吃,反而去吃草,啃樹皮?

是以說不是災民不願意吃魚蝦,而是這本身就是不切實際的存在。

就像在晉惠帝時期,當百姓饑荒吃草吃土之時,其感歎:“何不食肉糜?”

這哪是不願意吃,這分明是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巨大鴻溝。

古代鬧饑荒老百姓為什麼放着“魚蝦”不吃,反而去吃草,啃樹皮?

那麼在面對着擋也擋不住的天災,當朝的執政者又會如何應對呢?

三、救災救民

古代鬧饑荒老百姓為什麼放着“魚蝦”不吃,反而去吃草,啃樹皮?

正如咱們所說,災荒是古代社會常見的嚴重問題,而赈災也是古人智慧與政策的集中展現。

在面臨災荒時,大多數的當朝者也并不僅僅都是朱門酒肉的存在。恰恰相反的是為了穩定早就的江山,他們往往在此時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

古代鬧饑荒老百姓為什麼放着“魚蝦”不吃,反而去吃草,啃樹皮?

當面臨天災時,各地官府會迅速設立的粥廠,以此用于救災救民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北宋時期,範仲淹擔任政務官員時,不僅鼓勵賣粥的攤販提供免費粥同時也鼓勵制粥企業主飯店出産各式粥類來免費贈送給貧民,還大量發展作坊、官鋪和私營類救災商業機關。

古代鬧饑荒老百姓為什麼放着“魚蝦”不吃,反而去吃草,啃樹皮?

這樣不僅能解決災民問題,同時也能提高就業,而對方的這一系列措施也被曆代所沿用。

甚至知道康熙皇帝在位期間,因為意外當時的清朝時也鼓勵廣大災民到四川重新開墾荒地,以改善災民的生計,并最終達成了減少流民現象減少,且荒地得到開墾一箭雙雕的作用。

古代鬧饑荒老百姓為什麼放着“魚蝦”不吃,反而去吃草,啃樹皮?

除了第一時間的赈災之外,關于災情評估也會有專人彙報。

可由于古代地理技術較為落後,災情評估不如現代準确,消息傳遞的來源也僅僅是依靠巡視和采訪當地百姓,再結合過往經驗整合成為“一份特殊報告”。

古代鬧饑荒老百姓為什麼放着“魚蝦”不吃,反而去吃草,啃樹皮?

但不管是否存在誤差,這本防災記錄和落實對應前因查證也能便于更好的開展救援。

在朝廷的赈濟,民間力量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時的富人和士紳通常會帶頭捐款救災,促使身邊的富豪們紛紛效仿。

古代鬧饑荒老百姓為什麼放着“魚蝦”不吃,反而去吃草,啃樹皮?

他們的安利捐款救助災民,最終也形成了社會救助的良好正向循環。

而随着饑荒加大,當産生瘟疫肆虐的惡性循環時,此刻太醫院和醫生們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據《明崇祯實錄》記載,當時京城和其他地方爆發疫病,人們缺乏錢财購買醫藥。

古代鬧饑荒老百姓為什麼放着“魚蝦”不吃,反而去吃草,啃樹皮?

朝廷便調派太醫到五城地方進行診治,并提供藥品免費分發給百姓。這些太醫們憑借他們的醫術和專業知識,在抗擊瘟疫和拯救生命的工作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說雖然古人的技術不如咱們現代的發達,但他們在赈濟災民的過程中的确運用了許多智慧和政策。

古代鬧饑荒老百姓為什麼放着“魚蝦”不吃,反而去吃草,啃樹皮?

朝廷通過各種措施提供糧食、工作機會和免費醫療,為災民帶來實際幫助。同時,民間力量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富豪們捐款救災,在社會間形成良性循環。

這些智慧和政策不僅幫助災民們渡過難關,也反映出古人們對救濟工作給予的高度重視和思考。

筆者認為

古代鬧饑荒老百姓為什麼放着“魚蝦”不吃,反而去吃草,啃樹皮?

曆史的種種擺在眼前,人類在天災面前是多麼渺小的存在。咱們要想避免災難的再次發生,就必須要從最根本上做到尊重大自然的規律。

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咱們也要以史為鑒,節約每一粒糧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