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什麼是懶螞蟻效應?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
放眼古今中外,大多數成功人士身上擁有的一個優秀的品質,就是善于思考,勤于思考。
這個世界上并不缺少能幹活的人,缺少的是會思考的人。
思想是一個人的内在靈魂,一個人如果8沒有了思想,那麼它和行屍走肉就沒有什麼差別了。
在企業中,一名優秀的員工絕對不是隻知道勤奮努力的人,而是善于運用自己的頭腦來創造出最大價值的人。
這也就是為什麼靠體力賺錢的人,永遠沒有靠腦力賺錢的人賺的錢多。
在日本北海道大學某研究小組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分别觀察了三個小組的黑螞蟻,每一個小組有黑螞蟻 30 隻。
通過觀察,他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絕大多數螞蟻都在勤快的搬運食物,而隻有一小部分螞蟻卻總是無所事事,這部分少數螞蟻被稱為懶螞蟻。
于是研究者将這些懶螞蟻的身上做了标記,并斷絕了這些螞蟻的食物來源。
結果發現這些勤快的螞蟻忽然亂了陣腳,不知怎麼辦了。
之後在那些懶螞蟻的帶領下才又找到了新食物的來源。
研究者才發現,這些懶螞蟻其實并不是懶,他們隻是把絕大多數時間花在了尋找新食物上。
這就是著名的懶螞蟻效應。
這個案例中,勤快的螞蟻就行像一個公司中的員工,勤懇幹活,而懶螞蟻則可以稱之為一個上司者,指引方向。
學習:不要迷戀一萬小時定律!
怎樣成為某一領域的頂尖高手?
現在所有人都知道一個标準答案:練習一萬小時。
“一萬小時”定律出自格拉維爾《異類》一書,此書影響巨大,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練習出來的,而且要練習一萬小時以上。
然而,對于很多沒有認真看過這本書的人,光知道“一萬小時”的口号。
成為頂尖高手确實需要很長的時間去練習,但是成功的關鍵僅僅是靠練習的時長嗎?
練習的方法同樣重要!
這也是為什麼同樣一個班級的學生,同樣的老師,同樣的努力做題,卻出現不同成績的原因。
很多人會發現,考第一名的那個同學,很多時候都不是最勤奮的,這就是“懶螞蟻效應”導緻的。
恰巧是因為懂學習方法,懂思考如何拆解知識,建立知識體系,加上做題練習,考試的時候才能輕而易舉地拿到高分。
如果隻知道看書、做題,效率會大打折扣。
是以,不要隻迷戀“一萬小時定律”,關鍵在于“刻意”地在這個領域内,持續地地練習,參考懶螞蟻效應,有方法地學習。
事實上,結合“一萬小時”定律的時候,後續有心理學家安德斯·埃裡克森提出了一套刻意練習的方法,二者結合進行聯系才能成為頂尖高手。
- 隻在學習區内學習
- 把學習的内容分成針對性的小塊,對每一小塊重複練習。
- 練習過程中,随時獲得有效的回報。
- 練習時注意力高度集中。
賺錢:勤勞不能讓你緻富
勤勞緻富,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
但是現在,單純的出賣體力、腦力的勞動,已經不能緻富了。
勤奮并不難,隻要條件具備,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難得的是思考與創新、資源的整合能力、以及杠杆的利用。
2024年,想要變富有,你需要有方法,選對賽道,利用資源、杠杆去撬動更大的收益。
跟大家分享兩個案例就懂了。
馬雲是靠勤勞發家的嗎?不是的。
馬雲利用網際網路和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通過整合供應鍊資源和創新的商業模式,迅速實作了從窮困潦倒到白手起家的轉變。
“瘋狂小楊哥”兄弟是靠勤勞發家的嗎?不是的。
“瘋狂小楊哥”兄弟是借助了抖音平台和短視訊娛樂的紅利,通過作品吸引粉絲關注,及時抓住了抖音帶貨的風口,實作了發家緻富。
是以,不妨做一下“懶螞蟻”,了解你所在行業的趨勢,思考一下自己擅長什麼,身邊有哪些機會,抓住機會、找到杠杆,才能看到其他的可能。
我不是建議你辭職創業,而是在穩定主業的同時,通過副業去找到其他的可能。
如果不願意脫離職場,工作中也盡量做一個“懶螞蟻”,思考如何達成目标的方向和手段,再勤奮地去執行,或許更容易向上發展。
成長:人與人的最大差距,不是努力拉開的,而是靠深度思考能力
一個人的思考深度,決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高斯是德國的一位數學家,他在數學領域的影響是非常大,在他 10 歲上數學課的時候,數學老師讓全班的學生做一道練習題,計算出 :
1 + 2 +3 +4+……+100=?
這個題目對于今天的我們早已經不是問題,但是在那時候 10 歲的小朋友卻是非常困難的。
老師看到孩子們大多都是趕緊拿起筆,在草紙上一個一個的算了起來,生怕别人比自己快。
但是隻有小高斯一個人坐在座位上沒有動手。
這時老師走了過來,準備責備他為什麼不認真計算,可是他卻脫口說出了答案,并把他所用的簡便方法告訴了老師。
老師非常驚訝,表揚了他,十歲的他就懂得思考,這也使得他日後的成就不容小觑。
這個故事說明勤于思考,不僅能讓智力等潛在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而且也讓人不斷地進步。
史鐵生說過一句話:“人與人之間的差别,大于人與豬的差别。”
而,人與人的最大差距,不是努力拉開的,而是靠深度思考能力。
《思考力的快慢》這本書裡有個故事:
一個小夥子立志成為一個小說家,特别勤奮,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其餘時間都是用來寫小說。
但是他的小說總是滞銷,特别苦惱,就去問神父原因。
神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你早上、上午、下午都在做些什麼?”
年輕人:“我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其餘時間都在寫小說。”
“那你什麼時候在思考呢?”
年輕人還是一臉懵逼,神父耐心道:
“你所謂的勤奮,不過是重複且長時間的無盡忙碌,并沒有什麼難的。隻要條件具備,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
難的是思考,沒有思考,你的小說就沒有靈魂;沒有思考,你的勤奮就沒有意義。”
是啊,将埋頭苦寫作為唯一的創作手段,不思考總結,憑什麼提升呢?
日常生活,大部分人看似的勤奮,通宵看書、加班到12點,工作到沒有假期這些,不過是思維上的懶惰導緻的。
一個囿于雜務而懶于思考的人,注定會陷入平庸的困境。
擺脫低品質的勤奮,養成思考的習慣,才是你人生進階的第一步。
總結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
雷軍說:不要用戰術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懶惰。
懶螞蟻效應告訴我們,勤與懶是相輔相成的,“懶”未必不是一種生存的智慧。
懶于雜務,才能勤于思考。
勤于思考,學着去做那一個懶螞蟻,那麼你的人生也會因你的思考而發生重大的改變。
一個沒有思想的人,隻能是被動的人,也注定會被曆史所淘。
當我們不斷思考的時候,智慧才會被激發出來,試着讓自己成為懶螞蟻中的一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