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人最進階的活法:修煉自己

作者:藝境1970
一個人最進階的活法:修煉自己

知乎上有個問題:“一個人不幸福的根源在于什麼?”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在于不相信自己能得到幸福的可能和能力。打敗我們的,從來不是具體的事情,而是我們看待事情的觀念和想法。”

所謂心窄則禍至,心寬則福至。說到底,我們幸福與否,全在于日常生活中如何守住自己的心。

今天跟大家分享這本書《每當回首過去,我還是覺得現在最好》,它出自百歲老人之手,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如何改變自己的心境進而改變境遇。

作者外山滋比古,是日本知名的語言學家、散文家,如今他已是百歲老人,這本書是他從自己多年來的平凡生活中總結出的人生感悟,他用簡單幽默的筆調為我們展現出日常生活的智慧。

下面讓我們一起翻開這本書,探讨在平常日子裡如何活出智慧,過好這平凡的一生。

1

人的成熟度,來自情緒複原能力

心理學上有個理論叫“踢貓效應”。

這理論提到,一位員工因工作問題被上司批評,煩躁的他到家後,責罵在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兒子,兒子莫名受氣,心裡窩火,就狠狠踹了一腳旁邊睡覺的貓。貓逃到馬路上,剛好有一輛貨車開過來,貨車司機緊急避讓後,卻把旁邊玩耍的孩子撞傷了。

很明顯,當我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而随意發洩時,可能一時間自己心情舒暢了,但卻給他人造成一定的傷害。

一旦我們發現自己有不良情緒時,要學會以最安全的方式釋放出來,不傷及自己和任何人,這才是一個人成熟的标志。

在書中,作者分享了一個故事,他每天回家必經的路上有一棟建築物,每次走過時,厚重的卷簾門總會咔咔作響,為此他感到很疑惑。

後來一次下雨,他穿着雨衣又經過那棟建築物時,門的響聲格外大。他才意識到,是因為自己走動時産生了風,風的壓力讓卷簾門發出聲音。

其實,我們的内心也好比是這扇卷簾門。每發生一些事情時,這些事好比一股風,攪動我們的心緒,讓我們久久不能平靜。

可沖動是魔鬼,每到這時,我們不妨先冷靜下來做其他事情,比如聽音樂、跑步、打沙包等,直到自己的情緒慢慢平複,理智緩緩恢複時,才能采取下一步行動。

作者認為:“修行得道之人的内心,遇事會飒飒作響,事畢則轉瞬恢複平常心态。”

人的成熟度,來自于情緒複原力。不管遇到什麼糟糕的情況,都不深陷情緒泥潭,不放大消極情緒,不把他人當出氣包,始終保持心情的平靜愉悅,你的生活才會變得輕松自在。

2

所謂困難,不過是自我設定的枷鎖

國學大師曾仕強教授曾說:“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所認為的困難,不過是給自己設定的枷鎖,導緻寸步難行。

有一個煩惱困擾了作者很久,就是他因害怕面對醫生、害怕面對被治的痛苦,遲遲不敢接受牙齒的治療,哪怕牙疼得厲害。

當被告知的确有醫術高明的醫生存在時,作者才鼓起勇氣去看牙醫。被拔掉牙的那一刻,他所有臆想出來的疼痛及不安感瞬間瓦解,因為治療牙齒完全沒有自己想象中那麼痛苦。

他甚至還懊悔自己當初為何不早點嘗試,導緻自己被牙疼折磨了這麼久。

可在日常生活中,因被設想中的困難吓得止步不前的人并不在少數,因而錯失了很多好時機,甚至遭受很多不必要的折磨。

比如因害怕自己寫不出引人深思的好文,而遲遲不敢動筆,結果隻能忍受着一個個機會流失的苦悶;又比如因害怕忘詞,而遲遲不敢站上台發表演講,進而錯過很多展現自己的機會……

事實上,當我們真正去經曆時,很多自己所擔心的事情根本不會發生,很多的困難阻礙不過是我們内心的戲碼。

這讓我想起金一南的一句話:“心勝,是邁向勝利的第一步。”

所謂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真正的困難,難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難在無法突破自己内心的障礙。因為每遇到一個挑戰,内心總會有個聲音告訴你:“我不行的、不可能的……”

而想要取得一定的成就,我們就要敢于跟那個消極的自己做鬥争,把“我不行”改為“我可以”,給自己鼓足勇氣和信心,勇于跨出第一步,再邁出第二步、第三步……等到你一步步地越過高山、跨越海洋時,你會發現,一切不過如此。

3

把握心與心的距離,才能産生美

聽到過一句話:沒有距離感的關系,是一場災難。

因為和他人距離太近,我們的很多缺點就會在不經意間暴露出來,被他人一覽無餘,進而失去了自我的威望。是以,我們在與任何人相處時,都要适時地保持距離和神秘感,給彼此留有念想的空間,如此才能産生美。

書中提到一個故事,剛成為教師的青年人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可其他老師卻勸他換個離學校遠點的住所。

原來,住在學校附近,老師生活中存在的缺點也會展現在學生面前,導緻完美形象幻滅。學生就會對老師的教育存有懷疑,不自覺地降低配合度。

當我們天天心系着孩子,我們的唠叨、控制欲就會不自覺地顯露出來,讓孩子感到無窮的壓力,甚至想方設法想要逃離這個家;

當我們整顆心都在伴侶那裡,我們内心安全感的缺乏、不自信的弱點也會暴露無遺,讓伴侶倍感壓力,似乎做什麼都無法滿足我們内心的需求,進而選擇逃避。

可想而知,任何一段關系如果不懂得保持适當的距離,沒有新鮮空氣的進入,最終這關系隻會缺氧而亡。

所謂保持适當的距離,并不是對他人不聞不問、不管不顧,而是給彼此留有私人空間,不強迫對方做不喜歡的事情,不幹擾他人所做的決定,尊重對方的選擇和喜好,維護對方的隐私和尊嚴。

同時,也不随意向他人展現糟糕的自我,懂得把花在别人身上的時間和精力轉移到自己身上,讓自己持續性地成長。如此,我們在他人的印象中才會越來越完美。

4

真正的成長,從接納不同開始

作者在書中提到:“想要增加人生的寬度,就不能執着于一種顔色的味噌,要有與各種味噌相處的雅量。”

也就是說,想要拓寬自己的生命,實作真正地成長,我們不能隻拘泥于自己的小世界,而是要敢于接納和嘗試各種各樣不同的事物。

作者上國小時,曾去伊勢修學旅行,相比自己家鄉的發展不同,這裡很多東西他和同學都沒有見過,比如汽車。但最讓作者難以接受的,是伊勢味噌湯顔色和自己家鄉竟然不一樣,“難喝”兩字也就印在腦海。以至于在以後的日子裡,作者隻要見了不同于家鄉的味噌湯就拒絕品嘗。

幾十年後,作者去北海道破天荒嘗了味噌湯,卻發現這好喝到驚人的程度,連連表示自己多年來的想法不過是一種偏見。

很多時候,我們内心排斥不同的人事物,恰恰是拒絕成為那個更好的自己。

因為外面的世界很大,很多人事物都在我們的認知以外,一味地拒絕隻會讓我們的視野和心胸變得狹窄,沉迷在自己的世界裡難以自拔。

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當我們勇于接納各種不同的事物、接納世間所有的好與壞時,我們的心胸才會越加寬廣,情緒也會變得越加穩定。

《莊子》裡,有位叫士成绮的人,因老子遠近聞名而跋山涉水專門拜訪。當他看到老子相貌平平,居住地也及其簡陋時便說:“别人都傳你是聖人,我看和灰突突的老鼠不差分毫。”老子擡頭看了他一眼,便低頭讀書不再理會。

回去後,士成绮覺得自己的行為很不妥,第二天就跟老子道歉。誰知老子無喜亦無憂地說:“我如果有獲得大道的實質,你罵我是豬、狗、老鼠又有什麼關系,我還是我。”

真正的接納,并不是隻接納我們認可或認可我們的人事物,更是接納我們不認可或不認可我們的人事物。如此我們的包容度才會更增一分,見識也會越加寬廣。

畢竟我們在接納不同僚物的那一刻,已經跳出自己的認知,跳進一個全新的世界,深刻體會産生不同的原因并給予了解,進而拓寬自己的胸懷和見識,獲得真正的成長。

5

《菜根譚》提到:“迷則樂境為苦海,如水凝為冰;悟則苦海為樂境,猶冰渙作水。可見苦樂無二境,迷悟非兩心,隻在一轉念間耳。”

意思是,世上并沒有所謂的苦和樂,一切都在于心境。領悟到了事情的本質,不做無謂的糾結,也就感受到了快樂,而當對某些事情耿耿于懷,遲遲放不下時,痛苦也就如影随形。

想要過好這一生,不糾結無法改變的,不焦慮未曾到達的,該睡覺時睡覺,該學習時學習,過好每一個當下、每一刻,如此便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