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曾說:“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
一個人做事的态度,決定着他的人生高度。
精力不分散,思想不守舊,做事敢堅持,才能成為自己人生的真正掌控者,越過越優秀。
真正厲害的人,都做到了這三點:能深耕,敢破局,懂持續。
01
能深耕
荀子在《勸學》中寫到:“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蚯蚓雖無堅牙利爪,卻能在土層中活動自如,皆因其用心一處。
一個人這輩子能有多大能力,能取得多大成就,就在于他能否在一行一業裡深耕不息。
看過一個故事。
1744年8月,拉馬克降生于法國畢伽底,他是家中11個孩子裡最小的一個,從小就備受寵愛。
父親喜歡牧師,送他去神學院讀書,在接觸神學後,他發現對其根本不感興趣。
因為參加德法戰争,他又立志要成為一位著名的氣象學家。
然而,沒學幾天,他又開始着迷于音樂,想在小提琴領域有所建樹。
還沒做出成績,他哥哥聽說醫生有前途,勸說拉馬克學醫,拉馬克對此也動了心,去學了4年醫,結果發現自己對醫學也沒有興趣。
就這樣,拉馬克在哪個行業都淺嘗辄止,不斷地變換賽道,導緻一事無成。
直到他遇見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在盧梭的影響下,拉馬克改變了見異思遷的壞習慣。
從此,他一心專研植物學,有時去圖書館查閱資料便一天不出門,在家坐下寫作時就忘記時間,甚至忘記了吃飯,幾乎到了廢寝忘食的程度。
所有的付出,都會得到回報。
在11年後,他寫下著名的《法國植物志》,成功當上法國植物标本館管理者。
而後他再次花35年的時間學習動物學,在不斷地深耕下,晚年的拉馬克成了法國著名博物學家。
卡萊爾說:“即使是最弱的人,隻要集中精力于單一目标,也能有所成就;反之,最強的人,分心與太多事務,可能一事無成。”
有時阻擋我們進步的,不是自己能力不足,而是精力分散。
有句話說得好:“一個人圍着一件事轉,全世界都會圍着他轉;一個人若圍着全世界轉,最終他将被全世界抛棄。”
一個長期變換目标的人,隻會作繭自縛,深陷生活的泥沼無法自拔。
隻有專注于一事,不跑偏,深耕下去,才會幹出耀眼的成績。
02
敢破局
拿破侖.希爾說過:“我們唯一的局限是思想上的限制。”
事實上,大多數人遇到問題無法解決,原因往往就在思維方式上。
先來看一組資料:
1+1=1;1+2=1;2+5=1;6+6=1;15+9=1;
當你看到這一組資料,心裡是不是出現一個聲音說:想多了,這不可能!
别急,你往每個數字後面加個機關,就會變成這樣:
1裡+1裡=1公裡;
1個月+2個月=1個季度;
2天+5天=1周;
6個月+6個月=1年;
15小時+9小時=1天;
這麼一來,這組資料就完全成立了,而通過轉換思維解決問題,就是破局。
我們的思維往往會受到以往的經驗影響,覺得不合理就匆忙下定結論,其實,讓思維變個賽道,有時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
看過一個故事:
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大英圖書館想要從倫敦的圖書館搬到聖藩克拉斯新館去。
要知道,大英圖書館的藏書量可是高達1300萬多冊,這麼龐大的工作量,單是估算花費都需要350萬英鎊。
可當時大英圖書館并沒有如此多資金,眼看雨季即将到來,不搬損失會更大,怎麼辦?
館長感覺一個頭兩個大,想出幾個辦法都不能實施,正頭疼的時候,有一位年輕的圖書館管理者來到辦公室找到他,對他說:
“我有主意,但是需要給我150萬英鎊。”
次日,各大報紙刊登一條資訊:
“自今日起,大英圖書館免費、無限量向市民開放,但是因圖書館遷址,請借閱者把書籍歸還到聖藩克拉斯新館去。”
消息一出,市民紛紛來借書,大英圖書館門庭若市,短短一兩個月,就完成了90%以上的書本搬遷工作。
把搬遷變成借書還書,就是讓思維換條路走,就能推倒思維的牆。
查爾斯.哈内爾:“我們的每一次選擇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取決于我們以往的思維定式。我們隻能做出我們思想範圍以内的選擇,不會超越思想範圍以外的行為。”
有時限制我們人生的,不是才幹,而是認知。
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當走不下時,在前面拐個彎,便會多出一條路。
03
懂持續
有句話說得好:“水能穿石,功在持續不息。”
放眼社會之中,但凡在某個領域取得成就的人,無不是通過持續的努力所取得的。
看過一個故事:
著名心理學家吉姆.柯林斯曾做過一個實驗。
他組織了三批人,從美國西海岸聖地亞哥出發,穿越大陸至東北部的緬甸州。
而這條路線在美國,是被視為大陸的最長距離的。
第一組人以天氣好壞為行動标準,天氣晴朗就走40-50英裡,天氣不好便在帳篷裡睡覺;
第二組對實驗很有信心,激情滿滿,決定每天走50-60英裡,估算用3個月就能完成行程;
第三組則打算每天持續走20英裡,不論狂風驟雨還是風和日麗,絕不改變決定。
曆經5個月,大家都以為第二組會先到達終點,出乎預料的是第三組先完成任務。
吉姆·柯林斯對此很是不解,便調查了事情的原因。
原來,第一組因為以天氣為标準,容易受到打擾,最終無法堅定執行計劃。
第二組原先信心滿滿,可因為急功近利,沒法快速看到成效,最後放緩了前進的腳步。
而第三組卻因為“固執”地執行計劃,毫不松懈,最後第一個到達了終點。
很顯然,第三組人之是以能取得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懂得持續的力量。
池田大作說過:“人生恰恰像馬拉松賽跑一樣,隻有堅持到最後的人,才能稱為勝利者。”
人最怕的不是沒有能力,而是在決定目标後沒有持續努力。
選擇放棄是人性,選擇堅持是勇氣。
風雨過後才會有彩虹,黑夜過後才會有黎明。
很多事,一開始做可能看不見成果,但隻要堅決幹去,就會看到希望。
人生就如挖井,找準方向持續挖,才能飲到水;若挖到一半沒看見水就草草放棄,最後得到的除了一口廢井,還有悔恨。
隻有對目标锲而不舍的人,才有資格享有成功的喜悅。
04
有人說:“人最稀缺的,不是事事都懂,而是能在一個領域裡持續深耕,不斷突破。”
每一個獨當一面的人,都有着他人沒有的品質。
用心一處,就算利誘動人,也不要朝秦暮楚;
打破思維藩籬,哪怕困難重重,也不能拘泥經驗;
持之以恒,即使勞力苦心,也不能半路下車;
星光不負趕路人,你所付出的努力,歲月終将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