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已經到了2023年的最後一天了,值此元旦假期之際......正在激情碼字的小編忍不住想要靈魂發問:不知道大家今年的工作有沒有做完,論文有沒有完成,作業有沒有寫完,剩下的的DDL都趕完了嗎?為了深入沉浸式地全方位感受趕DDL的體驗,小編也在熬夜編輯這篇文章(
才不是因為拖延)。
小編的工作效率丨圖源我自己
Deadline是一個英文單詞,意思是最後期限,也就是完成某件事情的截止時間,一般大家會将其簡寫為“DDL”。在學習、工作中,,Deadline的作用是給人們提供一個明确的目标和壓力,促使人們在規定的時間内完成任務,提高效率和品質。但是,如果Deadline設定得不合理,或者人們對Deadline的管理不善,也會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
“Deadline是第一生産力?”
相信我們很多人都聽過這種說法。這隻是一句玩笑話,但這句話的确反映出目前職場和校園中一些人的狀态:面對學習或工作上的任務,相當一段時間内效率低下,甚至完全不開工,直到臨近Deadline也就是最後期限時,才匆匆趕工。
前方500min有Deadline,請注意安全丨圖源網絡
是否有最後期限、最後期限的長短究竟會産生怎樣的影響呢?一項發表于EconomicInquiry的研究通過一項大規模的調查研究,得出了一個有悖于直覺的結論:沒有最後期限時,特定任務的完成率可能更高;而一周的最後期限比一個月的效果更好。作者指出,當最後期限達到1個月時,人們更容易疏忽,結果就是可能忘記要完成任務。
前提是你真的在工作丨圖源網絡
選擇合适的Deadline,可以展現出任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而提升人們盡早完成任務的幾率。過度依賴最後期限,的确可能使我們因為缺乏工作動力,或者忘記某些任務而耽誤事。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應該回憶下,自己有沒有忘記某個Deadline呢?
拖延,拖延,再拖延
總是把事情拖到Deadline臨近才動手,往往是因為拖延。拖延症是一種複雜的心理學行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拖延症。對于一些人來說它微不足道,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卻導緻了很大的壓力和焦慮。拖延症并不取決于時間管理的好壞。拖延者經常明确地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但最終沒有去做。這也是為什麼仔細制定的時間表并不能幫助他們擺脫拖延的原因。
- “我明天就做。”
- “我明天會這樣做,如果......”
- “我需要先獲得一些應得的樂趣。”
- “我必須出去一段時間才能清醒過來。”
- “如果我改變專業,或者上不同的大學,或者......"
- “我會放松一會兒,然後開始。”
- “老師會生病并取消期末考試!”
上面這些是拖延者會經常說的話,你有沒有中招呢?反正小編很熟悉。拖延症相對難以克服,因為拖延的人很容易自欺欺人。拖延者往往過度樂觀。他們覺得自己一定能夠在Deadline之前完成任務,直到他還剩最後三天才突然發現:完蛋了,沒時間了。
耽誤太多時間工作可就做不完了勞逸結合是不錯但也别放松過頭工作還沒有做完真的可以休息嗎丨圖源BingAI
不過也不用太過擔心,如果大家像我一樣隻是(偶爾)不想工作,大機率是因為勞累需要适當休息(懶惰),不會存在心理健康上的問題。
大科學家也要趕Deadline
通常來說,科學家的成就是在他們的一生中逐漸積累和完善的,而不是在某個特定的截止日期之前。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科學家也會受到Deadline的壓力,激發創造力,其中可能還伴随着重大的成果産生。
霍金 ,著名的理論實體學家,也是黑洞實體學的開創者之一。霍金在1973年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了“霍金輻射”的概念,證明了黑洞并不是完全黑的,而是會發出熱輻射。他當時是劍橋大學的教授,在去蘇聯參加會議的途中,在火車上寫出了他的論文,并在到達後在列甯格勒的會議上成功地發表,後來還被收錄在《數學實體中的通信》(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Physics)的1974年5月刊上,成為了實體學的經典文獻。
霍金輻射丨圖源網絡
無獨有偶,湯川秀樹是日本第一位諾貝爾實體學獎獲得者,也是量子場論的創始者之一。他在一次去美國參加國際會議的途中,在船上完成了他的論文,并在到達紐約前一天寄給了實體評論雜志 。論文中讨論了核力的性質和範圍,以及介子與核子的互相作用。他還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假設,即介子的品質應該是電子品質的200倍左右。這個假設後來被實驗所證明,也是他獲得諾貝爾獎的一個重要依據。
類似的例子有很多,這當然不是因為科學家都喜歡在交通工具上趕Deadline寫文章,而是他們随時都在思考,勤奮刻苦,任何時候都沒有懈怠。
任何時候都不忘科研丨圖源BingAI
科學家可能會在Deadline的刺激下更有動力和創造力,但實際上科學家還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和興趣進行研究工作。
任何人都會遇到Deadline的壓力,需要找到有效的方法來應對和管理時間,以確定任務的完成。當然,任何成果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學習,重要的科研成果也是經過長期的研究和探索才能實作的。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偶爾有點Deadline的壓力,也挺不錯?(這就去地鐵上讀文獻)
與Deadline和解
對Deadline的處理不善,會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例如焦慮、壓力、工作品質下降等。那麼如何克服拖延,與Deadline和平相處,并且将其作為激勵自己的動力呢?小編給大家找到了一些解決拖延的辦法:
- 讓任務在你的腦海中看起來小而簡單。“我寫了很多優秀的論文;這隻是又一篇。”
- 每次隻執行任務的一小部分。“我今晚就去看看書。稍後,我會浏覽它們。”
- 五分鐘計劃:隻花五分鐘做某件事。在五分鐘結束時,如果需要可以做别的事。
- 公開計劃,讓他人的壓力推動你前進。“老師,我明天就給你初稿。”
- 以好朋友為榜樣。如果您難以集中注意力,請在不集中注意力的人面前學習。
- 改善你學習的環境——如果你不能在家學習,可以去圖書館
- 提前明天并确定優先事項
- 接受挫折,重新開始。
這樣做我們可以得到什麼?一是内心的平靜,二是一種力量感和使命感,三是一種健康的對于人生的掌控感。
适當的放松也是不可或缺的丨圖源網絡
了解了拖延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如何大大減少它對你生活的影響後,我們可能仍然會拖延,但現在能夠更快地解決問題,這反過來又會增強我們的自信心。當成功時,花點時間細細品味這一刻,這樣就會記住它的感覺有多好。這将在下次需要鼓勵時有所幫助。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還是在選擇合理的Deadline之下。Deadline應該是一個推動你努力的目标,而不是僵硬的死線。
謝謝你,必應俠丨來源NewBing
說了這麼多,最後,祝大家元旦快樂,在新的一年裡學習、工作順利,新年新氣象,擺脫拖延,保持健康和快樂,獲得更大的進步!
Deadline走開! 我要放假了!丨圖源BingAI
另外,中國科學院2024跨年演講也将在今天13:00開啟直播,在30餘小時的不間斷直播中,為你揭秘各個學科領域的科學故事,全網搜尋“中國科學院跨年演講”即可觀看,歡迎大家來到直播間,和我們一起跨年!
滑動檢視參考文獻
Stephen Knowles et al.(2021), Procrastination and the non-monotonic effect of deadlines on task completion.Economic Inquiry
Athey, S. & Imbens, G. (2017) The econometrics of randomized experiments. Handbook of Economic Field Experiments
Damgaard, M.T. & Gravert, C. (2017) Now or never! The effect of deadlines on charitable giving: evidence from two natural field experiments.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Experimental Economics
Burka, Jane B., and Yuen, Lenora M. Procrastination. Reading: Addison-Wesley, 1983.
Ellis, Albert, and Knaus, William J. Overcoming Procrastination. New York: Signet Books, 1977.
Do self‐reports of procrastination predict actual behavior?Sascha Zuber.Behavioral Sciences, 2023.
為什麼deadline是第一生産力? - 知乎 (zhihu.com)
Deadline是第一生産力嗎?如何克服嚴重的拖延症 - 知乎 (zhihu.com)
編輯:Childe
近期熱門文章Top10
↓ 點選标題即可檢視 ↓
1.最近支原體感染大爆發?也許隻是假象
2.頭發到底多久洗一次好?早上洗好,還是晚上洗好?答案…..
3.機率論不存在了?抛了35萬次硬币後,他們發現兩面的結果不是1:1
4.兩個接觸面一個粗糙,一個絕對光滑,到底會不會産生摩擦力?| No.382
5.德國野豬泛濫沒人敢吃,因為它們體核心輻射超标11倍,來源竟是核爆?
6.機票300元,燃油費110元!我坐的飛機加的是什麼油?
7.100多年前被發現的布拉格峰,真的能幫助人類徹底攻克癌症嗎?
8.如何不使用任何能量冷卻物體?
9.為什麼指尖抽血時要用一根兩端通的透明細長管呢?| No.383
10.宇宙真的建立在數學之上嗎?
點此檢視以往全部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