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跟随記者一起走近身處東南西北、不同戰位的中國軍人

作者:中國軍号

來源:學習軍團·中國軍号

長空振翅,眺望未來

■解放軍報記者 馬嘉隆

西部戰區空軍某旅飛行員等待起飛。魏振興 攝

歲月匆匆,不知不覺間,2023年已勾勒出句點。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長河落日之上,遠航的戰鷹自天際歸來。記者回訪飛行員沈浩時,他剛結束忙碌的飛行訓練。這一天,他主動要求給自己排了3個架次的飛行。

在西部戰區空軍某旅,沈浩有一個稱号——“飛不夠”。

沈浩十分珍惜訓練場上的一分一秒,總是把每個架次的飛行時間都利用到極緻。作為教官,每個飛行階段前,沈浩都會抽出時間,帶頭進行飛行準備,確定每名飛行員詳細了解飛行中涉及的技術戰術、課目要求、重難點和風險點,并在地面演練中反複模拟協同戰法。

“現在多項任務壓茬推進,我們必須抓緊一切時間練強本領,盡最大努力做到更好。”沈浩對記者說。

沖刺,再沖刺——剛進入2023年時,該旅每名飛行員心中,都有一張年度能力更新的藍圖。面對能力名額,他們的感覺十分一緻:“時間不夠用,隻好多逼一逼自己。”

錨定方向,隻争朝夕。沈浩告訴記者,為了盡快提高新裝備戰鬥力,他和戰友經常自發到模拟機上訓練,強化人、機、彈的“默契”。沒有飛行訓練的日子,模拟機幾乎總是滿員。

一天天的加力奮飛,積澱成過去一年的厚度。蓦然回首,2023年初定下的作戰能力建設目标已成為“過去時”。“2023年10月,我們旅就達成了全部目标。”談及一年的訓練成果,沈浩自豪地說。

加速,再加速——天地無垠,追尋勝利的道路永無止境。過去一年,駕機巡航,沈浩和戰友見過高山深谷,見過大漠孤煙,見過海天一色……他們在一次次飛行中積蓄勝戰底氣,鍛造打赢能力。

回顧一年航迹,沈浩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不同以往的聯合訓練。

西北某靶場,在西部戰區陸軍某旅前進引導員的指引下,戰機借助地面部隊火力掩護,迅速突入戰場,幫助地面部隊摧毀目标、順利撤出。

曾經,在與陸軍部隊的一次協同訓練中,該旅戰機在目标上空盤旋許久才捕捉目标,聯合火力打擊也沒取得理想效果。後來,為了改變前進引導員與飛行員交流不暢的問題,他們探索出一種新的聯合培養模式:由飛行員參與培養前進引導員,幫助陸軍戰友深入了解飛行員的飛行方法、通信流程及标準術語,提升指揮員、飛行員、引導員三方協同默契度。

經過一段時間聯合培養,一批更熟悉空軍作戰的陸軍引導員走上練兵場,陸空聯合火力打擊更加高效。後來,在那次聯合訓練中,他們的探索取得可喜效果。“我們要不斷突破過往思維,加速打磨聯合作戰鍊條中每一個環節。”沈浩說。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一年來,盡管已取得不少成績,但沈浩總有種“本領恐慌”:“新裝備、新任務、新挑戰接踵而至,我們時刻都在擔心自己飛得夠不夠快,能不能追上時代的腳步。”

“2024年,我希望自己能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塔台管制員,和指揮員一同協作,提高我們的能力。”談及新一年的目标,沈浩目光堅定,信心滿懷。

隻争朝夕,不負韶華

■解放軍報記者 彭冰潔

跟随記者一起走近身處東南西北、不同戰位的中國軍人

中部戰區陸軍某部開展空地協同訓練。徐君強 攝

再次見到何磊,他又有了一個全新身份——中部戰區陸軍某部參謀。

與上次見面相比,這位年輕軍人看起來更加沉穩内斂,但當記者提到空地融合、聯合作戰時,他兩眼放光的樣子一點沒變。

“新的一年,走上新的崗位,我希望自己不忘初心。”采訪中,何磊提到自己的新年願望,“不懼改變,主動應變。”

初識何磊是2023年夏天。那天,在訓練場上,記者親曆了一場實戰化訓練。

當疾風裹挾着轟鳴聲呼嘯而來,記者看見直升機盤旋空中,4條繩索同時垂下,突擊隊員迅速出艙、索降落地,動作幹淨利落。

“帶頭降落那個,其實是個飛行員。想不到吧!”在身旁人的感歎中,記者知曉了何磊其人。

2021年6月,飛行員何磊向機關黨委遞交了一份加入突擊步兵連的申請書,開啟一段不尋常的軍旅之路。“要想加速空地融合,總要有人突破,那就讓我走這條路。”何磊告訴記者。

從飛行員到步兵連連長,再到機關參謀……短短兩年多,何磊經曆了3個崗位。但在他眼中,自己的戰位始終沒有變:“都是為了轉型、為了陸軍騰飛而奮鬥。”

一次紅藍對抗,作為步兵連連長的何磊帶隊實行要點奪控。藍方據點是一棟10層高的樓房,但樓頂平台狹窄,寬度僅為直升機一半,高空索降風險極大。

“要不要跳?”猶豫再三,何磊最終決定試一試。

他反複跟直升機駕駛員溝通懸停高度和停留時機,并向突擊隊員叮囑動作細節與戰術配合。

艙門開啟,繩索在風中劇烈搖晃。何磊一躍而下,率先抵達樓頂,最終帶領隊員圓滿完成任務。

“當時害不害怕?”記者問他。

“第一個嘗試,我比誰都怕。但如果隻想着怕,新質戰鬥力生成不知要等到哪天!”何磊說。

一次空地協同訓練,何磊在完成預定課目後主動申請增加難度,大膽嘗試新戰術,創造了某型機夜間快速索降的紀錄。那一天,距離他擔任步兵連連長不到一年。

從精通飛行技術的飛行員,到同時掌握地面分隊作戰特點的新型作戰人才,這名年輕的“跨界”連長帶來了層出不窮的新戰法,也帶來全新的戰鬥力。

如今,走上新崗位,何磊又迎來新挑戰:“機關事務千頭萬緒,涉及多個兵種的作戰特點、能力水準,我每天都在拼命‘充電’學習。”再見面時,何磊腳步匆匆,卻依舊勁頭十足。

兩次跨越,3個崗位,何磊在軍旅路上留下了一串閃光足迹。記者看到,眼前這位意氣風發的年輕軍人,始終懷着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奮力奔跑,每一步都邁得堅定有力。

“我們這一代人很幸運,更應該努力奮鬥。”何磊說。

看着何磊明亮的目光,記者腦海裡閃過許許多多青春洋溢的臉龐:有人堅守在風雪邊關,用熱血續寫“清澈的愛、隻為中國”的動人誓言;有人奮戰在異國他鄉,用行動诠釋人民軍隊的和平使命;有人埋頭于理論計算,用紙筆勾勒出科技強軍的壯闊未來……

那一刻,從何磊身上,記者看到了新時代軍營青年最美的模樣——隻争朝夕,不負韶華。

深海潛行,奔向遠方

■解放軍報記者 向黎鳴

東部戰區海軍某潛艇支隊潛艇破浪前行。陳澤生 攝

“向記者,你采訪過的柴油機班榮立集體三等功了!”新年将至,記者接到東部戰區海軍某潛艇支隊某艇員隊政委打來的電話。“因為他們之前一直探索的某項目得到驗證,成功在全支隊推廣!”

電話那頭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記者也感到與有榮焉,記憶瞬間被拉回在艇員隊采訪時,彎腰穿梭在潛艇艙室裡的那些時刻。時節輪轉,一年已過,這群潛艇兵在幽谧的深海裡,“潛行”出了自己的強軍加速度。

記者依然能回想起第一次進入柴油機艙時,轟鳴聲隆隆震耳,熱浪席卷而來。為了不影響柴油機班官兵工作,記者就蹲在角落,看着他們忙碌有序的身影。

跑着捕捉資料、跑着調試裝置、跑着檢修器材、跑着準備出擊……這裡空間狹小,但“跑步進入戰位、快速完成戰備”,依舊是官兵們堅守的鐵律。

“為什麼要跑?”記者問。

“隻有跑起來,才能跟上戰鬥的節奏,才能加速生成戰鬥力。”他們回答。

官兵們臉上汗珠與油污交雜,潛行深海時,他們總能感到自己和祖國的安全緊緊相連。

那次采訪,記者與柴油機兵王清瑤聊了很久。“起初,我連為誰流汗都沒搞清楚,更别說工作該怎麼幹了。”他說。

多年前,剛到部隊的王清瑤并不适應潛艇裡的任務與節奏。第一次專業考試,他是擦着及格線通過的。直到一次海上任務,他所在的潛艇突發柴油機故障,如果不及時處理,将無法按時抵達任務海域。

那次,王清瑤和戰友在超過45攝氏度的艙室,用了10多個小時檢查維修。當柴油機重新啟動,他們雖累得癱坐在地,卻開心地笑了出來。

“我突然覺得,柴油機的聲音是世上最美妙的聲音。”就在那時,王清瑤重新審視自己肩上的責任。“這輩子,我就幹潛艇了!”

如今,王清瑤已經是專業骨幹。在遠離陸地、不見陽光的水面之下,許多像王清瑤一樣的潛艇官兵都有過成長的彷徨。但一次次深潛,讓他們變得堅定,在緊貼實戰的訓練中全力奔跑,在艱苦寂寞的環境下練就本領。

當記者在電話裡問起王清瑤的新年願望時,他想了想,回答道:“希望新年能跟身邊這個嗡嗡響的‘大家夥’一起跑得更快、更遠!倒不是它離不開我,是我離不開它。”

練得捕魚技,方能滿艙歸。随着中國海軍跨越式發展、遠航戰備巡邏趨于常态化,潛艇海上活動日益頻繁。作為強軍征程的見證者和親曆者,王清瑤和戰友們愈發感到“等不得、慢不得、弱不得”。日夜流逝的時間,催促着他們不斷激發練兵備戰的澎湃動力。

當2023年過去,2024年來臨,“王清瑤們”的新年願望,是對業務技能的自信,是對未來的期許,更是對實戰能力的追求。

還記得曾經采訪時,潛艇官兵常說的一句話:“軍人生來為勝戰,潛艇兵的每一滴血都要流進祖國的大海。”想到那些奮戰深海的身影,記者腦海中回蕩起他們常唱的那首《潛艇兵之歌》——

“不要問我在哪裡,問我也不能告訴你,我們是中國海軍潛艇兵,航行在深深的海洋裡……”

守護跑道,守望夢想

■解放軍報記者 陳曉傑

南部戰區空軍某場站養場員正在維修裝備。呂世強 攝

清晨6點多,晨光熹微。迎面襲來的冷風,讓記者把軍大衣又裹緊了些。

新年前夕,記者來到南部戰區空軍某場站,在這裡認識了一個陌生的崗位——養場員。一大早,記者就來到場務連,跟着養場員出發,近距離感受他們的工作日常。

清掃車已經掃過一遍,清冷寂靜的跑道上,官兵們在仔細檢查。“一個小石子都可能劃傷飛機輪胎,如果吸入發動機,後果更嚴重,是以我們必須細緻。”班長馮繼桢告訴記者。

機場跑道水泥配比如何,道面哪裡修補過、哪裡凹凸不平,怎樣在不影響承載力的情況下修補破損道面……多年的養場員工作,讓馮繼桢成了一名跑道養護專家。

偌大的機場,飛行員永遠是目光的焦點。作為保障人員,馮繼桢總是深居幕後。

清晨最早進場;白天守在外場,在飛行間隙檢查道面;晚上等待所有飛行結束,檢查跑道——在這樣一個他人眼中的邊緣崗位上,馮繼桢和戰友幹得無比認真,腳步踏遍了跑道上的每個角落。平安迎送每一架戰機是他們的職責,也是最令養場員欣慰的回饋。

“發現道面掉邊。”對講機裡傳來通報,記者跟随官兵們走到破損區域。馮繼桢帶着列兵徐非凡快速清理掉邊、進行修補。修補完,他又用手指按壓了幾下。“這就是我們的日常工作。”馮繼桢對記者說。

近年來,練兵備戰的氛圍愈發濃厚,場站的工作節奏也越來越快,常常上個任務還沒結束,下個任務就開始了。跑道數量、飛行區面積、保障架次和合場組訓機關都大幅增加,馮繼桢和戰友也在努力加快腳步。

為了适應新的任務需求,馮繼桢加班加點學習新專業:搶修搶建、移動式攔阻網架設、應急起降帶開設、應急場務保障……2023年10月,他又帶領戰友研究起多功能移動式道面搶修車。

“新一年有什麼願望嗎?”記者問道。

“把班裡的戰友帶教好,讓每個人都有獨立工作的能力,最好達到一專多能。”馮繼桢笑着說。

“那對于你自己的期待呢?”

“希望有一天能像我師傅一樣。”

馮繼桢的師傅李鳳龍在場站工作20多年,完成了數不清的飛行保障任務,總結的工作方法和改裝的裝置甚至推廣到全空軍。場務連牆上,有一格“保障先鋒”欄。在李鳳龍挂滿獎章的照片旁,是一個空白的相框,相框中間寫着——“下一個是誰?”

路過這面牆時,馮繼桢總會激勵自己,跑得快一點,再快一點。

采訪結束,返程路上,記者收到了連隊指導員的消息:2023年,馮繼桢在機關推薦下獲得“南部戰區空軍保障先鋒”稱号。

記者想起那天早上檢查道面時,金色的晨光自東方而來,傾瀉在長長的跑道,灑落在馮繼桢和戰友身上。他們用一步一個腳印,鋪就了戰機的通天之路。

在馮繼桢眼中,戰機升空的一瞬間最美,夜晚退場時,燈光下的機場最動人,即使這一幅幅美麗的圖景裡并沒有自己,但默默為之守護,也是一種幸福。看到他的堅守,記者不禁感歎:無論在哪裡、無論哪個崗位,每名官兵,都是自己腳下這方舞台的主角。

責編:周舟

(學習軍團·中國軍号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