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醫大師周仲瑛:他的一生,傳承創新為中醫 丨《大師之道》①

作者:紫牛新聞

視訊加載中...

國醫大師周仲瑛:他的一生,傳承創新為中醫 丨《大師之道》①

【大師小傳】

周仲瑛 1928年出生于江蘇如東

著名中醫學家、教育家、中醫學泰鬥,首屆國醫大師,首批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首批全國老中醫藥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首屆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獲得者,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臨床國際貢獻獎獲得者,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理事,江蘇省中醫藥學會終身名譽會長,南京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主任中醫師、博士生導師,原南京中醫學院院長。

國醫大師周仲瑛:他的一生,傳承創新為中醫 丨《大師之道》①

他是中醫臨床大家,醫術精湛、德藝雙馨;他是中醫學術大家,立學立言、守正創新;他是中醫教育大家,立德樹人、桃李天下;他是中醫科學大家,與時俱進、精研不倦......

他就是國醫大師周仲瑛。

深耕杏林75載,周仲瑛一生緻力于中醫藥事業振興發展,彰顯了一代國醫大家的非凡成就和宗師風範。“源于中醫,衷中參西;繼承發展,回歸中醫。”周仲瑛用自己的畢生精力,為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作出了卓越貢獻。

走上中醫之路是“自然而然”

國醫大師周仲瑛曾說過,自己走上中醫之路,是“自然而然”。

早年,他的父親周筱齋以擅長治療痢疾、瘧疾、傷寒等急性傳染病聞名鄉裡。幼承家訓、耳濡目染的周仲瑛,一直對中醫防治急難重症非常關注。周仲瑛回憶,尚在年少之際,他就跟随父親出診,晚上則聆聽父親傳授醫理、醫道。

國醫大師周仲瑛:他的一生,傳承創新為中醫 丨《大師之道》①

13歲時,周仲瑛正式随父研習中醫;17歲時,他已能跟随出診;20出頭,周仲瑛便在家鄉開設診所。1947年,已有一定臨床實踐經驗的周仲瑛考入上海新中國醫學院中醫師進修班學習。當時滬上著名的老中醫授課并臨床帶教,使他進一步打牢中醫理論和臨床功底,從中領會不同醫派的特長,讓他的思路更加開闊清晰。1955年,周仲瑛以優異成績成為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首批學員,并于1956年畢業後留南京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工作。

周仲瑛曾任江蘇省中醫院副院長、南京中醫學院(現更名為南京中醫藥大學)院長。長期以來,周仲瑛重點關注中醫内科領域兩大問題:一是急症學科,他認為這能補中醫之短,可根據臨床需要來開展研究,例如非典、流感、新冠等;另一個是疑難病,他認為這能揚中醫之長,可發揮中醫内科領域的優勢和特色。

一生與瘟疫“交手”無數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流行性出血熱發病率、病死率明顯增高,當時江蘇屬于高發區。”國醫大師周仲瑛學術思想傳承工作室主任葉放教授告訴記者,江蘇省衛生廳及防疫部門上司高度重視,為加強中醫藥在防治出血熱中的作用,1982年抽調周仲瑛教授參加出血熱防治工作。周仲瑛臨危受命,帶領團隊深入蘇北疫區近十年,經治千餘例患者,總結提煉出“三毒緻病”等學說,經團隊治療的患者病死率從當時的平均7.66%降至1.11%。

國醫大師周仲瑛:他的一生,傳承創新為中醫 丨《大師之道》①

“不僅是當年的出血熱,2003年的非典(SARS)病毒,再到甲流、新冠,周老從未缺席,一直擔心着百姓的安危。即便年事已高不能深入一線,依然遠端用電話指導我。”周仲瑛弟子、中國科學院院士仝小林向媒體回憶,老師常說,“中醫不是慢郎中,抗擊疫病大有可為。”

國醫大師周仲瑛:他的一生,傳承創新為中醫 丨《大師之道》①

2020年初,93歲高齡的他還在為新冠疫情的防治貢獻中醫力量。葉放回憶說,疫情發生初期,自己帶着搜集整理的有關材料上門請教,“沒想到周老敏銳性非常強,早已第一時間掌握了豐富的資料,也已經有了很深入的思考。”緊接着,周仲瑛指導學術團隊前往定點收治醫院,收集一手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對江蘇省中醫辨治方案和援鄂中醫醫療團隊診療方案的形成,發揮了指導作用。

“按照周老要求,我們每天彙報一次疫情最新進展。小區開始封閉管理後,我們就把搜集來的資料送至小區物業代交,等他逐字逐句修改好後我們再進行完善,循環往複、精益求精。”葉放介紹說,周仲瑛一邊電話指導學生們在一線救治病患,一邊通過臨床資料完善辨治思路。他拟定了《江蘇省新冠肺炎中醫辨治方案(第三版)》,還研制出系列處方,向省内外推廣使用。

除了指導江蘇本土“抗疫”工作,他還通過電話溝通的方式對遠在武漢一線的弟子們進行指導,幫助江蘇省援鄂中醫醫療隊、國家中醫醫療隊交出了一份“打勝仗、零感染”的成績單。

自主創新推進中醫學發展

“源于中醫,衷中參西,繼承發展,回歸中醫。”周仲瑛一直緻力于在自主創新中推進中醫學的發展,他認為:“沒有傳承就沒有真正的創新,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創新才具有原創性。”

國醫大師周仲瑛:他的一生,傳承創新為中醫 丨《大師之道》①

在江蘇省中醫院建院初期以及擔任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期間,周仲瑛堅持走中醫特色的辦學方向,主編了一大批全國統編教材。“1962年衛生部在廬山的會議中,周老奉獻了他的所有的内科講稿,1963年我們國家的第二版教材,就采納了周老講稿作為藍本來編寫《中醫内科學》。”周仲瑛弟子、全國名中醫吳勉華教授告訴記者,“周老提出,中醫内科要以髒腑辨證為核心,進行中醫内科學的系統分類。”

周仲瑛前後主編過7版中醫内科學教材,建構中醫内科學學科體系是他對中醫學科建設的重大貢獻之一。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他着手建立内科學總論——辨證論治綱要,确立了以髒腑為辨證的核心、内科疾病系統分類的基礎,為臨床專業分化的發展開辟了新途徑。周仲瑛還為中醫内科急難症學學科體系的建構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使其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分支學科。

耄耋之年,周仲瑛把自己全部的臨床經驗與學術新說進行了總結與升華,以“病機十三條”為綱,系統建構“中醫病機辨證新體系”,用傳承與創新繼續推動着中醫學科建設。

他手中的鉛筆永不褪色

曆經新中國中醫藥高等教育事業的從無到有,周仲瑛始終以中醫薪火傳承為自己最重要的使命。他因材施教,傾囊相授,弟子遍及海内外,為中醫界輸送了大批棟梁之才,其中許多人已成為院士、名醫、名師、名家。

國醫大師周仲瑛:他的一生,傳承創新為中醫 丨《大師之道》①

熟悉周仲瑛的人都知道,幾十年來,無論是給學生還是給同僚修改審閱文章,每一個字、每一個标點他都會仔細地看,而且都是用鉛筆做批注。仝小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說,周老多年來始終沒有改變的,就是“傾聽”,哪怕是和自己相左的觀點。

鉛筆的字迹可能會随着時間的流逝而褪去,但周仲瑛大醫精誠的風範在學生心裡永不褪色。2005年,周仲瑛傳承工作室成立,8萬餘份病案、3萬餘例患者資料的智能資料庫建設,為中醫傳承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周仲瑛深知,病案是中醫學術傳承的最佳載體之一。

“正是因為周老在幾十年的帶教過程中,特别注重臨床一手資料以及病理的積累,而不是僅僅靠回憶,才給我們傳承的臨床科研提供了素材。”葉放說:“經過這十多年的探索,我們用計算機,用AI技術,用多種的資料收集方法,包括反複地向周老求證。在周老指導下,我們整理了一系列的周老的學術思想、成果,也探索了一種新的傳承方法,這種方法目前國内都在推廣應用。”

國醫大師周仲瑛:他的一生,傳承創新為中醫 丨《大師之道》①

有了資訊技術的幫助,繁重、浩瀚的病案整理工作變得更加高效。使實時儲存、整理和挖掘名老中醫臨床經驗成為可能。工作室的老、中、青三代付出了十餘年的時間,接力完成這份厚重的“傳承”使命。

2023年10月2日5時20分,周仲瑛在南京逝世,享年96歲。

周仲瑛一生緻力于中醫藥事業振興發展,他發皇國醫、醫政雙擔;植桂培蘭,作育英才;德滿杏林,澤惠蒼生,彰顯了一代國醫大家的非凡成就和宗師風範。他用自己的畢生精力,為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作出了卓越貢獻。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國醫大師周仲瑛:他的一生,傳承創新為中醫 丨《大師之道》①

策劃 王文堅 孫慶

統籌 劉璞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于丹丹 許倩倩

編導 許倩倩

拍攝 朱信智 吳偉龍

剪輯 許倩倩 馬斌

圖檔由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省中醫院提供

校對 陶善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