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由“從零到一”展望中國援外醫療未來之路

作者:MtimeTime.com

中新社北京12月31日電 (記者 李純)2022年3月抵達所羅門群島初期,中醫醫生雷衍東隻能在西醫醫生指導下開展工作。由于該國沒有中醫針灸醫療體系,中醫合法執業身份成為他開展援外醫療工作的第一道門檻。

“當時我的壓力特别大。”在本月29日于北京舉行的援外醫療工作座談會上,雷衍東回憶說,雖然經過多方協調,他得到了臨時行醫許可,但該國衛生部門仍要進行一段時間的考察。“前兩周我一直謹慎施針,主要通過西醫的康複手法,直到接診一名腦外傷後偏癱的13歲小女孩,我開始用針。最終小女孩完全康複,現在已經可以下海抓魚。”

由“從零到一”展望中國援外醫療未來之路

12月29日,援外醫療工作座談會在北京舉行。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中醫針灸的療效逐漸受到認可。受援醫院在康複科設立了針灸門診,中醫執業身份也得到所方的正式認可。如今,中醫針灸已被納入所羅門群島相關衛生發展規劃,中所中醫針灸中心也成功挂牌。雷衍東的這段“轉正”經曆是中國援外醫療史上一次次“從零到一”的縮影。

自1963年以來,中國累計向76個國家和地區派遣援外醫療隊員3萬人次,援建醫療衛生設施130餘所,診治患者近3億人次,大幅提升所在國的醫療水準。

“3年零3個月的援外經曆,讓我對多米尼克有着特殊的感情。”第2至4批援多米尼克中國醫療隊隊員吳德熙表示,多米尼克缺乏心内科醫生,他也很想幫助當地建立自己的心血管内科。在中多雙方共同籌備下,2021年5月,中多友誼醫院終于有了該國第一個心血管内科診室。

吳德熙還提到,自今年9月起,多米尼克選派兩批醫療骨幹赴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接受教育訓練,第一批人員已經學成歸國,用從中國學到的醫療技術服務當地群眾,顯著提高了當地心血管疾病的診治水準。

由“從零到一”展望中國援外醫療未來之路

12月29日,援外醫療工作座談會在北京舉行。第2至4批援多米尼克中國醫療隊隊員吳德熙會後接受記者采訪。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60年來,中國援外醫療工作為許多國家培養了醫療人員10萬餘人次。“授人以漁”、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是一代代中國援外醫療隊員的願景與追求。

今年7月,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國家中心醫院普外科醫生特韋斯給遠在中國的陳億發來一條消息:“陳老師,我剛剛獨立完成了一台腹腔鏡手術,現在我們醫院已經有4名醫生掌握了這項手術技能。”這份跨越萬裡的“師徒情誼”源自5年前陳億赴該國執行援外醫療任務。

陳億介紹說,為了讓當地群眾得到更好的醫療資源,中國醫療隊建立了受援醫院與中國國内醫院的遠端會診系統。2019年6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與聖普國家中心醫院共同組建的國際網絡聯盟醫院正式挂牌,聖普及其周邊國家的患者可以在遠端會診平台上尋求專家資源。援助該國的醫療力量也從援外醫療隊擴充到華西醫院的整個專家團隊。

資料顯示,中國國内各地醫院已經與全球43個國家的48家醫院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對口合作關系。中國也與有關國家合作,建立了25個臨床重點專科中心,引進數百項新技術,提升受援國的醫療服務能力。中國的援外醫療已經從“輸血式”援助轉向“造血式”合作。

由“從零到一”展望中國援外醫療未來之路

12月29日,援外醫療工作座談會在北京舉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際合作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何炤華會後接受媒體采訪。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目前,中國的衛生健康事業向前邁進,廣大開發中國家力量不斷壯大,開展中外醫療衛生合作也面臨新的需求。在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際合作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何炤華看來,相關合作要朝着更加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方向發展,從有關國家的需要出發,确定優先合作領域,共同發展。

“有一些開發中國家對中國的醫改經驗、醫療衛生政策、醫院管理以及醫療裝置與産品等方面也非常感興趣,來跟我們進行交流。”何炤華表示,中國與世界的醫藥衛生合作發展前景廣闊。

甯夏回族自治區衛健委主任呂金捍也提到,從推進當地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提升醫院經濟社會效益,患者享受友善、價廉、有效的醫療服務等三個次元出發,系統謀劃援外醫療思路,靶向實施援外醫療舉措,讓各項工作更加貼合實際,鋪就更加優質的援外醫療未來之路。(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