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秋戰國曆史

作者:自若鋼琴X7P

關注

春秋為什麼要争霸, 戰國為什麼要兼并?三家為何要分晉,秦國為何要統一?此文将帶大家深入淺出的讀懂春秋和戰國史。

周平王東遷以後,周王室控制的土地直線下降,也就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是以東周從一開始基本就是一群諸侯國在玩。這些諸侯前期互相争霸,後來轉型搞兼并,這兩個階段就分别被稱為春秋和戰國。

前期我們也更新了不少春秋戰國曆史的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出來看看。本文将從宏觀角度對整個東周曆史的發展規律做一個總結和分析, 以飨讀者。

春秋戰國曆史

這張圖相對來說是比較符合當時的情況的,關中地區在平王東遷以後仍然被犬戎控制,日後成為秦人崛起的本錢

平王東遷以後, 周天子失去了關中大部分土地,是以急需找個靠譜的大腿來照應自己。放眼全國, 隻有鄭國最親,時任國君鄭武公和周平王是一個爺爺的堂兄弟。是以鄭國國君就入朝兼職周王朝的正卿,相當于總理。

加上鄭國地處中原農業發達地區, 人口衆多, 是以很快就從最晚的封國變成當時的中原小霸王。

由于鄭國的崛起, 北邊的鄰居衛國和東邊的鄰居宋國就開始坐立不安了,因為中原這一塊地就那麼大, 鄭國想要生存空間,就隻能找周邊鄰居要。是以衛國和宋國基本就是鄭國的死敵。

這倆國家拉攏鄭國南邊的鄰居蔡國和陳國,組成四國聯盟,有事沒事就跟鄭國幹一架。

鄭國雙拳難敵撕腿,是以就拉攏宋國東邊的齊國和魯國, 威脅宋國的大後方。

春秋剛開始時中原地區的曆史主線, 基本就是四國聯盟對陣鄭國的霸權擴張。

春秋戰國曆史

春秋初期中原的地緣形勢

周天子眼見鄭國越來越強勢, 對自己也不是很尊敬,是以當時的平王就想辭掉鄭莊公的正卿之位,分權給另一位卿士虢國的國君。鄭莊公非常不滿, 跑去質問周平王,平王心裡委屈, 嘴上也不敢承認, 為了安撫莊工倆人就互相交換太子做人質,來表示對對方絕無二心。

這就是周鄭互質的典故。這是一個鬧劇, 堂堂天子和一個諸侯之間互相交換人質,天子顔面何在?

是以從這以後宗周和鄭國就鬧掰了,兩國關系無法挽回的惡化下去。是以周天子後來其實也算是加入了反鄭聯盟。公元前707年, 周天子叫了幾個小弟(陳、蔡、衛)去揍鄭國, 雙方爆發繻葛之戰,在這一戰中,聯軍戰敗 周桓王肩膀被鄭莊公大将祝聃射中, 差點沒命。

沒了鄭國這個大腿以後, 宗周基本就沒啥存在感了。後來也隻有在大國争霸的時候才會被喊出來蓋個章, 走個形式。

問題來了,鄭國在中原地區縱橫捭阖的時候, 周邊國家為啥沒動靜?

秦國是在平王東遷的時候因為護駕有功才被封為諸侯, 地方小的不行, 這段時間就一直在西方找犬戎要地盤。晉國國内則出現了持續67年的曲沃代翼事件, 同樣是無暇顧及國外。南方的楚國也在忙着開疆拓土, 整合周邊力量。

是以舞台就留給了中原這幾個國家。

春秋戰國曆史

曲沃代翼——曲沃小宗取代大宗成為晉國國君的過程

看下來就隻有當時的齊國比較有精力參與中原的國際事務。齊國的主要外交方向是和鄭國結盟, 跟着鄭國打宋國。後來因為分肉事件鄭魯反目,齊國又跟着鄭國打魯國。

鄭國在鄭莊公死後(公元前701年)由于幾個兒子争奪繼承權陷入持續二十多年的内亂中, 國力逐漸衰落,中原小霸王的曆史就此結束。

然後就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春秋争霸時代。

春秋争霸到底争的是什麼?其實很簡單, 由于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位置, 是以大家争霸,争的就是誰取代周天子成為天下共主。當然成為天下共主并不是一定要廢除周天子, 畢竟周天子雖然沒有實權, 但對各國還是有那麼一些号召力,是以霸主不會真的傻到去自己做天子。

霸主隻需要獲得諸侯國們的承認和服從, 實際上就是成為天下共主的角色。 是以我們看到齊桓公起來以後, 就到處的對外征伐, 誰不服揍誰, 但是理由一定要正當,因為你得收服人心。是以會發生俘虜了魯國國君還要給放回去的事情, 打個仗還要講究師出有名,看起來很虛僞對吧, 實際上就是為了提高威望, 收服人心。

春秋戰國曆史

因為當時周禮還沒有完全被破壞 , 大家心裡還是有這麼一套價值體系和行為準則。然後一看,齊桓公這人不錯, 能打能收還講道理, 不欺負人,于是紛紛表示臣服。

然後大家開個諸侯會盟, 推舉齊國為盟主,周天子再派個使臣過來, 賜給胙肉,承認齊桓公為諸侯之長,這霸業就算成了。

後邊的幾個霸主都是按照這個流程來的。

齊桓公死後,齊國也陷入諸子争亂, 後來雖然被宋襄公幫忙平定(公元前542年), 但齊國霸業也基本崩潰。

春秋前後一共出了五個霸主, 被稱為春秋五霸, 但是五霸是哪些人到現在還有争議。一個版本是齊桓晉文楚莊和秦穆勾踐, 也有版本要把夫差算進去。

其實這個争議沒啥意思, 比如說勾踐, 确實是後來參加了諸侯會盟,也被周天賜了胙肉, 但是勾踐死後不久越國就解體了,越國的霸權也基本沒有影響到秦國和晉國, 是以這個霸權流程沒錯,但是實際上影響力非常有限。

然後秦穆公時期雖然國力也還不錯, 但大體是被晉國堵在函谷關以内出不來, 這個霸權也不算。

是以不必從數量上拘泥于春秋到底幾個霸,從實際上看, 真正能夠成為全國性的霸主, 并且真實施展影響力的, 也就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

春秋戰國曆史

三個主角, 五個龍套

齊國的霸業隻經曆了齊桓公一代,但晉國和楚國的霸業卻成為了齊桓公之後的春秋争霸的主流。

642年齊國霸業崩潰, 636年晉文公回國,632年晉楚爆發城濮之戰, 晉國獲勝,建立霸業。但楚國并不甘心就此放棄,晉楚争霸也就此展開。

從公元前632年城濮大戰, 到公元前546年宋國主持下的弭兵之會,兩國的争霸持續了86年, 其中楚國僅僅在公元前597年邲之戰獲勝稱霸國一次, 但很快就在575年的鄢陵之戰後交出霸權。晉楚之間直接爆發戰争13次, 晉國11勝2敗, 是以從這個角度上将, 晉楚争霸楚國更像是一個陪練。

春秋戰國曆史

城濮之戰

這一段時間是春秋曆史上最精彩的時刻。為了争霸這個目的, 秦楚聯合,齊楚聯合, 試圖瓦解晉國霸權, 但基本都以失敗告終。然後中原地區的宋、鄭、陳、衛、蔡等這些小國家,到這裡就徹底成了牆頭草, 誰赢就做誰的小弟。因為國家實力不允許,曾經的小霸王鄭國現在進入七穆時代,魯國也被三桓反複困擾。外交上基本很難有啥作為。

鄢陵之戰是晉楚之前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戰争, 在這之後, 兩件事情困擾了雙方。 第一就是晉國的六卿争權進入一個白熱化的階段, 國君基本被架空,第二就是楚國背後的吳國開始崛起, 威脅楚國東南方。是以兩國都有點力不從心。在宋國執政官向戌敏銳的補充到了這一資訊, 開始兩邊奔走調節, 最終在公元前546年促成弭兵之盟。

春秋戰國曆史

著名的國際和平會議

這個會盟的核心思想, 就是晉楚平分霸權,共為霸主,除了秦國和齊國, 其他小國必須向兩國分别納貢, 以示誠意。

這個會盟雖然讓小諸侯國們财務負擔加重,但和平總算來臨, 潛在的戰争威脅減少了, 是以皆大歡喜。

之後楚國專心對付吳國,晉國則暗地裡跟吳國交好,扶持吳國牽制楚國。

春秋的争霸也進入了尾聲。之後吳國和越國先後成為地區霸主, 但都是昙花一現, 最後先後被楚國吞并。

春秋戰國曆史

春秋後期諸侯國

弭兵會盟其實還有一個很少被人提起的影響。

就是這次會盟以後,除了楚國, 大家的戰争威脅基本就結束了, 外部威脅減少, 士大夫們開始在内部争權奪利, 并逐漸掏空國君的權力。 最典型的就是齊國的田氏和晉國的三卿。

晉國六卿十一家,現在也隻剩下最後六家,弭兵之盟以後, 六卿對晉國國君的侵蝕進入最後階段,掏空國君權力以後互相間又展開火拼。先是韓趙魏智四家滅中行、範氏,然後是韓趙魏三家滅智,智氏被滅以後,三家基本瓜分了晉國的全部國土, 晉國名存實亡。

春秋戰國曆史

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被稱為春秋時代的終結。公元前403年, 周威烈王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這一年成為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 春秋得名于孔子的《春秋》,戰國得名于西漢劉向編纂的《戰國策》。(實際上《戰國策》的起始時間是從公元前476年開始的,是以也有人将戰國和春秋的分界線定在前476年。)

這條分界線的深層含義,就是周王朝立國根基分封制徹底崩潰了。過去諸侯必須是周天子冊封, 現在自己去搶也可以了。周王朝的底線沒有了, 這個時代也就結束了。

然後就開始了大變革時代。

戰國的大變革并不突然, 這是因為春秋的争霸摧毀了周王朝建立的那一套政治和經濟制度。諸侯為了争霸, 打破分封制的慣例, 選用大批有才能的貴族治國, 比比如齊桓公用管仲, 晉文公用趙氏,秦國用百裡奚。誰打破的慣例多, 誰就能稱霸。反倒是對周禮繼承最完善的魯國, 最後越走越沒落。

這裡最有特點的就是晉國, 晉文公即為以後設立三軍六卿, 六卿有貴族世襲,戰時相當于總參謀部, 平時相當于内閣, 這種集體上司制度給晉國争霸提供了優秀的戰争人才和治國人才,也讓晉國成為春秋最強大的霸主。是以有“一部晉國史,半部春秋史”的說法。

是以說春秋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 但是這并不是一個貶義詞。 正是禮崩樂壞促進了社會的變革。 比如如果大家都按照周禮中貴族作戰的禮儀, 那怎麼會有孫子兵法的出現。 如果大家墨守周王朝的等級制度, 那又怎麼會有後來的百家争鳴和縱橫捭阖的外交藝術?

春秋戰國留給我們的智慧是其他國家曆史上絕無僅有的。看起來很複雜的春秋戰國史,其實把握住一條主線, 很容易就看的很清晰, 小編在這裡也推薦給大家一本書《春秋戰國真有趣》,非常适合閱讀。

春秋戰國曆史

春秋戰國真有趣(全6冊)(與其說是一部清晰的春秋戰國史,不如說是一部有趣的春秋戰國故事大全)

¥175

京東月銷8000

購買

這套書将繁雜的春秋戰國簡單化,深入檢出, 家裡有中學生的家長可以推薦給孩子閱讀。

那麼春秋的争霸戰争為什麼打到後來就停了呢, 因為大家發現争霸誰也不能一直赢下去, 通過争霸這種模式成不了天下共主。是以還不如擴大自己的國土, 充實自己的實力。是以春秋争霸戰争後來就變成了了兼并戰争,一大批小國被大國吃掉,到了戰國時候, 兼并戰就成為各國間戰争的主要目的。

是以我們會發現到了戰國, 戰争結束以後往往都要割地割人口。這種戰争目的就要比争霸殘酷太多。争霸失敗頂多退出霸主位置, 但是兼并戰争失敗, 就要有亡國的危險。

這種求生欲就催生各國君主開始考慮變革。

首先是魏國的李悝變法。為什麼魏國會成為第一個變法的國家?我們看一下大概就能了解了。

春秋戰國曆史

犬牙交錯的魏國國土

魏國的領土在戰國初期是非常的破碎的,運氣很不好, 西邊是秦國, 東邊是齊國, 南邊是楚國, 都是大國, 自己又被趙國和南韓的領土分成兩半,又地處中原,被大國包圍,地緣位置非常的緊張。經濟上不如南韓有錢, 軍事上不如趙國能打。是以魏國的生存壓力是最大的。

是以魏國的變法帶着明顯的救亡圖存的味道。

變法的核心思想就是用人,就是用人隻看能力不看出身, 打破貴族對特權的壟斷,文人有能力的你去做官,武人能打仗的你就去做士兵, 并且憑借軍功晉升。這麼一來大家的積極性都提高了,李悝變法以後, 魏國的國力馬上就強大起來, 連續打敗齊國南韓和楚國, 将被南韓分割的國土連成一片。并且通過十一年的河西之戰, 從秦國手裡收複前550年晉國失去的河西之地。秦國被魏國壓制八十多年, 直到公元前330年才重新占領河西之地。

魏國的這個變法效果太顯著了, 其他國家馬上就有樣學樣,開始搞起了變法。先後有名的有楚國的吳起變法, 齊國的鄒忌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 南韓的申不害變法。不管是哪國的變法, 大家都是以李悝的變法為範本, 核心思想都是擴大用人規模。

是以我們看, 周王朝的用人方式,從當初的用宗親,到用貴族, 到現在的用士人, 都是在擴大用人規模,解放人的積極性。過去人隻能固定在一個地方, 世代做同樣的事情, 現在就有了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

為了士人的晉升打破貴族對特權的世襲, 那麼 土地就不能再被貴族世襲, 單靠國君又管不過來,就隻好分成一片一片的派官員去管理,官員隻有管理權但沒有所有權。最後所有的土地都歸于國君直轄。

這就是郡縣制。分封制是間接管理, 郡縣制是直接管理。我将其比作,家族企業向職業經理人的轉變。

郡縣制的改革反過來催生了國家間的兼并。 為啥這樣說呢, 因為土地歸屬于國君直轄, 又有職業經理人管理, 是以打下的土地越多, 國君統治的地方越多,統治的地方越多,能夠動員的軍隊也就越多, 實力也就越強, 而且還不影響你管理。是以郡縣制就助長了國君的擴張野心。

有人問郡縣制不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推出來的嗎?其實郡縣制的雛形在很早就出現了, 隻不過叫法不一,秦始皇不過是在這個基礎上完善和推廣罷了。中國最早的縣出現在楚國,叫息縣, 現在還叫息縣,三千年沒改名。申息之師成為楚國在春秋争霸中的一支勁旅。

春秋戰國曆史

申息兩縣位置

但是這個變法改革, 既然要打破貴族對權力的壟斷, 那就肯定會得罪這些貴族。你想啊, 人家世代世襲的特權和封地沒了, 這不是要命嗎, 是以吳起在楚國變法變一半就被貴族亂箭射死了, 改革措施也都被廢除了,商鞅在秦國變法變一半也被車裂了。但是新國君秦惠文王也知道變法對秦國的重要性, 是以秦國的變法不僅徹底而且也被繼續推進下去。

戰國的主角一開始是魏國, 魏國變法強大以後,采取積極進取的擴張政策, 是以遭到各國的敵視。353年,趙國攻打魏國的附庸魏國, 但實力不濟, 被魏國包圍國都邯鄲, 是以引發齊國圍魏救趙, 這就是桂陵之戰。實際上這場戰争并沒有對魏國有太大的傷害, 齊軍俘虜了龐涓, 但并沒有擊潰魏軍主力。 魏國主力繼續包圍邯鄲, 并在第二年擊敗了齊宋聯軍, 後來還是請楚國出面調停,齊國才體面的退出戰争。

是以魏國當時是真的強大。

春秋戰國曆史

巅峰時期的魏國

秦國也知道自己不是魏國的對手, 是以就玩起了外交藝術, 正在變法的商鞅就跑到魏國給魏惠王戴高帽子, 勸他稱王。魏惠王心裡也一直有一個稱霸的夢想, 于是就模仿齊桓公召集諸侯會盟, 這就是逢澤之會,要在會上确立對各國的霸權。

是以逢澤之會是最後一次稱霸的會議, 齊國當然不承認魏國的霸權, 是以會後雙方就爆發了馬陵之戰。在這次戰役中, 龐涓被殺, 魏軍主力被擊潰,所向披靡的魏武卒精銳也損失殆盡,魏國元氣大傷。秦國趁虛而入占領了魏國的河西之地。

兩次失敗終結了魏國的霸權, 也終結了魏國的崛起。齊國憑借兩次戰争成為東方強國, 秦國也因為奪回河西之地開啟崛起之路。

魏國衰落以後迫于秦國和齊國在東西兩面的威脅, 就開始尋求組建聯盟。這就開始了合縱連橫的時代。

春秋戰國曆史

戰國外交藝術

合縱,就是除了齊國和秦國以外的中間幾個國家聯合起來, 抵禦秦國或者齊國的兼并, 連橫,就是齊國或者秦國拉攏中間的國家兼并其他的弱國。有些小國沒有辦法, 時而和秦國聯合,時而和楚國聯合, 是以就有了成語“朝秦暮楚”。

後來秦國一家獨大,合縱就變成了大家聯合起來抵禦秦國, 連橫就成了秦國拆解聯盟各個擊破的政策。

是以合縱連橫就是接下來戰國曆史的主線。

這裡邊還有個細節, 就是魏國被齊國打敗以後向齊國稱臣,聯合了一批小國到徐州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好意思單獨稱王, 是以也就承認魏惠王為王。這就是徐州相王的典故。從此以後各國紛紛僭越稱王, 和周天子一個級别。

魏惠王和齊威王以及秦惠文王都是谥号, 是死了以後被冠上的。 是以在這之前諸侯死後都是某某侯,某某公,以後就都變成某某王了。

最後為什麼是秦國統一六國了呢?

一個是變法徹底, 一個就是地緣政治的影響。先說變法, 我們在課本上背誦了一大堆變法的内容, 總結下來就是一個意思。通過變法, 将秦人牢牢的控制起來, 隻給兩條出路, 要麼拼死拼活的種地, 要麼出去打仗。種地一輩子沒有出路, 打仗就有機會憑借軍功晉升。是以秦國就變成了戰争機器,戰争越多, 晉升機會就越多, 軍隊就更加狂熱,是以秦軍所向披靡。

等到秦國一統天下, 戰争沒有了, 晉升通道封死了,種地又沒活路,于是開始内卷,沖突就開始爆發了。陳勝吳廣都是軍人出身,而且原本還是免役的軍官。

地緣政治上, 我們知道, 像中間的南韓和魏國, 其實是最沒有出路的, 四面都是大國包圍, 很難強大, 你要麼就老早的趁着别國崛起的時候兼并其他國家, 否則遲早要被肢解, 春秋時期的鄭國,現在的南韓和魏國都是一樣的。

中原地區無大國。

春秋戰國曆史

戰國秩序崩潰的前夜

是以從地緣上看, 最有機會統一其他國家的就北邊的趙國燕國, 東邊的齊國,南邊的楚國, 西邊的秦國。

但燕國距離中原太遠,經濟底蘊不夠, 一直都沒有啥雄厚的資本。

齊國因為獨吞宋國, 被五國聯軍打的差點亡國, 從此退出強國隊伍。

楚國其實是最有機會的, 地廣人多,但我們前邊講過, 楚國在諸侯中最早稱王,但用的還是周天子分封諸侯那一套, 是以楚國的宗親政治比周王朝的其他宗親腐朽要晚一些,是以春秋時期楚國能跟晉國争霸百餘年。

但是到了戰國時期, 宗親政治的弊端就出來了, 這幫子王族親戚壟斷朝政,又撲滅了吳起變法, 各自的封地将楚國分成好多份。是以到戰争的時候, 别看楚國人多地廣,能夠動員的軍隊規模遠不如趙國。

在外交上也難以形成合力,是以在跟秦國的外交上總是吃虧。

是以剩下的就隻有趙國了, 趙國是最有晉國遺風的國家, 特别是趙武靈王搞胡服騎射改革以後, 趙國學習胡人建立起一支以騎兵為主的軍隊, 李牧曾率領這支軍隊憑趙國一國之力打的匈奴十幾年不敢南下。

不幸的是趙國碰上了改革更加徹底的秦國。

秦國地處關東,以前被晉國死死堵住, 整個春秋也沒怎麼打出去過,現在晉國一分為三, 劣勢變優勢,就算是各國聯合起來, 一打六,也是單面作戰,地形上還有函谷關卡着東方軍隊。而且變法又是最徹底, 還兼有富庶的漢中之地, 國力和軍力都是最強的。

戰國兼并戰打到後來, 其他幾個國家都被蠶食的差不多了, 就隻剩下趙國還能支撐一下。但是長平之戰,趙國損失了四十多萬大軍, 秦軍進而圍攻邯鄲, 趙國差點亡國。秦國的統一差點就提前三十年實作。

這個時候就靠戰國四公子死撐,平原君死守邯鄲, 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 楚國春申君率軍救援。大家勉強擊退秦軍, 為趙國續命三十年, 也就是為戰國續命三十年。

戰國四公子是這幾個諸侯國最後的明白人,國君已經頹廢到不行,放棄了抵抗了。是以四公子時代結束以後, 戰國的曆史也就基本結束了。

邯鄲之戰前九個月, 未來的秦王嬴政出生在邯鄲。滅六國的收尾工作就是這位完成的。

春秋戰國曆史

公元前230年, 秦滅韓。228年, 秦滅趙,225年, 秦滅魏,223年, 秦滅楚, 222年, 秦滅燕,221年, 秦滅齊。

至此, 春秋戰國時代結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