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醫生陶勇想讓孩子成為“淑女”的小作文,被網友們罵的冤嗎?

作者:歐陽-

前幾天醫生陶勇發了個微網誌,引起了很多網友的圍觀和讨伐。

在多年前那次轟動全國的暴力傷醫事件之後,陶醫生曾多次出現在熱搜上,但從未經曆過如此排山倒海般的負面評價,一浪還比一浪高。

醫生陶勇想讓孩子成為“淑女”的小作文,被網友們罵的冤嗎?

天才醫生,年少有為,小鎮做題家,考入頂級學府,當上博導,知名大醫院“一把刀”主任…他的人生經曆堪稱逆襲的完美範本。為啥這一次,陶醫生的小作文會翻車呢?

醫生陶勇想讓孩子成為“淑女”的小作文,被網友們罵的冤嗎?

陶醫生的育兒思路見仁見智,我個人感受到的一個事實是,身為父母,我們一定要警醒自己對孩子的期待,到底是真的“為了孩子好”,還是“為了我們自己好”。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話題,也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父母非常容易欺騙自己的地方。我舉個例子。

我兒子從小都是和我們夫妻倆,以及在天津的外婆外公一起長大的。前年帶他回甘肅老家的時候,我拼命給他灌輸要尊重太爺太奶、要熱情的跟親戚們打招呼之類的規矩。

回到老家之後,兒子面對那些毫無交情的親戚時,有時會顯得比較敷衍,我也偶爾會生氣,心想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會來事呢?

但細想來,這到底是我兒子的問題,還是我的問題?作為父親,我一直希望孩子成為一個真實的人,但往往,當觸及自己面子問題的時候,我又期待他能八面玲珑一些。說到底,是我把自己的意願看的太重了。

同樣的道理可以運用在很多事情上。比如不少身邊朋友給孩子報好多課外班,原因并非孩子喜歡或者這個技能有多重要,而是因為他們覺得“會打架子鼓的小孩多帥啊”,“我要培養出下一個谷愛淩”,或者“做個淑女,才能符合真正的進階審美”。

問題在于,把孩子養成什麼樣子,并不是為了實作我們個人的抱負和宏願。我們也不能把自己覺得酷炫的東西,毫無商量的加在下一代人身上。

醫生陶勇想讓孩子成為“淑女”的小作文,被網友們罵的冤嗎?

身邊很多家長教育出了問題,也都是折在這個點上。比如有個女孩上高中時抑郁了,其原因是她理科成績一直不好,可媽媽非要讓她堅持學理科,說“學文的找不到工作”。于是這孩子越學越難受,最後徹底不去學校了。

之後家長意識到了問題嚴重性,說“我們不管你了,你樂意幹啥都行,隻要健健康康的就好”。但這個時候孩子已經沒有任何嘗試的欲望了,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就每天待在卧室裡刷手機。

家長覺得很冤,“我讓她學理科也是為了她好啊,以後找個高薪的工作,生活才能過好”。可問題在于,如果真的是為孩子着想,我們當然更應該關注他們當下的生活狀态與心境,而不是告訴他們“如果不按我的意思辦,你以後就完了”。

還有一位母親非常擅長“講道理”。孩子小的時候,隻要生活模式有一點問題,這位母親就開始旁征博引的跟孩子掰持道理。孩子說不過了,就乖乖服軟。

問題終于在孩子上國中時顯現—— 這位母親發現,她說不過孩子了。孩子開始在認知和道理上勝過自己,每次她嘗試說服孩子時,都被孩子辯駁的啞口無言。

這位母親非常焦慮,她覺得孩子“失控”了。可問題在于,失控這個詞本身就有點奇怪,你為什麼要嘗試去控制他呢?

我以前的文章裡寫過一個關于“木匠”和“園丁”的例子。

有些家長總喜歡做“木匠”,他們想要一張桌子,就必須按照圖紙,把樹木的枝枝葉葉都砍掉,把一棵大樹變成一張桌子。但砍樹不僅很累,而且對木材也是一種損耗。

另一些人選擇做園丁,他們不期望讓每一棵樹變成園丁自己想要的樣子,而是盡一切可能把這個花園的生态變得更好,提供更多新鮮氧氣,更多光照,更多水分。

最後,可能園子裡的樹木植被長的各不相同,甚至奇奇怪怪,但是,這個生态裡面也會長出很多令人驚歎的景色群組合。

醫生陶勇想讓孩子成為“淑女”的小作文,被網友們罵的冤嗎?

記得有一次牧師講道的時候也舉過這樣一個例子。說一位父親在自己孩子出生的時候就立定志向,要讓孩子以後上北大。

這個時候會出現兩種可能的結果:孩子最後沒上成北大,那這位父親就被毀了;孩子未來真上了北大,那這孩子基本算是被毀了。

為啥孩子上了北大也是被毀呢?因為在ta成長的漫長歲月中,這位父親一定會時時刻刻去控制孩子,孩子的人生會被過早的透支,即便是從名校畢業,他也無法獲得一個理想的人生。

我一直覺得,當身為家長的我們在親子關系之中剔除自身的控制欲,把孩子當作“果實”的時候,孩子未來無非是成為“快樂的普通人”或者“快樂且卓越的人”。

但當我們始終把孩子當作“産品”去打磨和對待之時,那ta最後大機率會成為一個“不快樂的普通人”或者“卓越但不快樂的人”。

回到陶勇醫生的小作文—— “在成為魔女和淑女的分叉路口”,我想,真正的愛并非是在這個路口上幫孩子做出選擇,而是将選擇權交給她。一個真性情的魔女,也好過遇事逢迎、表演型人格的淑女。

與其說,站在分叉路口上的是女兒,我想,其實陶勇醫生才是站在路口上的那位父親。

在“木匠”與“園丁”的選擇題之中,願我們一起共勉,最終做出那個唯一正确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