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号稱“最像國語的方言”,東北話究竟從何而來?

東北人出門在外自己隻是一張口,必然能被識破身份,然後引來一群朋友模仿腔調,這時候東北人就會冒出大大的疑問:我尋思我也妹有口音啊?這不就是标準國語麼?

号稱“最像國語的方言”,東北話究竟從何而來?

别看東北話是方言,卻大有來頭

很多人會認為,中華文明發源于中原黃河,其他地方都是苦寒、落後之地,這樣想可就大錯特錯。早在石器時代,東北地區就已經有人類活動的迹象,據《山海經》記載,有個名為“肅慎”的部落在此生活,被視為最早的一批原住民。

商周時期,武王成功率領大軍伐纣,卻為分封領地而苦惱,最終派箕子到北韓半島一帶定居,箕子率五千人向東北出發,曆經千難萬險抵達了封地,為當地原住民帶去了先進的科技和文字。這一曆史上罕見的人口遷徙事件,後來被镌刻在銅器之上,充分證明了中原文化對東北的深淵影響。

号稱“最像國語的方言”,東北話究竟從何而來?

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盤踞在北方一帶,勢力深入遼甯西南地區,遼闊的土地被隔壁的齊桓公惦記上。最終燕國慘遭齊國的“摩擦”,不少燕人舉家往遼東半島逃亡,先後湧入上萬漢人,他們的語言習慣再次對東北文化造成了沖擊,也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唐宋元三朝期間,東北地區的女真、契丹等遊牧民族日漸活躍,還創立了遼、金等政權,主要流行“幽燕”話,這是遊牧民族對中原文化效仿學習得到的結果,再加上政策推行漢化,讓東北話再次得到了突破。

号稱“最像國語的方言”,東北話究竟從何而來?

而東北話真正成形,還要屬清軍入關占領北京後,皇太極對漢文化産生濃厚的興趣,鼓勵滿族子弟多加學習漢族的宗法禮制等各方面優點。在這一過程中,北京官話與方言發生了互相交織融合,向着現代國語更進一步,甚至還專門編撰了學習這門語言的書籍,這也是為何近代滿清權貴們講話,現代人卻完全能夠聽懂。

除了北京官話,山東對東北話的奠基也有不小的貢獻,近代著名的“闖關東”移民熱潮,其中便夾雜着無數山東人,他們為生活所迫來到東北定居,一來二去山東話也感染了當地的方言,加入了更多樸實厚道的“鄉音”。

号稱“最像國語的方言”,東北話究竟從何而來?

受地域影響,東北話也衍生了不同分支

同是一個黑土地上生活,吃同樣糧食長大的東北人,竟然也有互相聽不懂對方說什麼的時候,原因外來影響因素太過複雜,讓南北産生了不小的差異。

要說東北話腔調最重的,就不得不提到遼甯尤其南部地區,這裡是闖關東時各路人馬的彙聚地,也是受山東話影響最重的地方,已經離國語越來越遠,讓人聽了有種雲裡霧裡的感覺。而遼甯其他地區如錦州、葫蘆島等地音緊挨河北城市,口音更酷似于對方,強調以滑稽搞笑而聞名,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他們在唱戲。

号稱“最像國語的方言”,東北話究竟從何而來?

以遼甯大連等沿海地區為例,當地人講話有語速快、咬字不清的特點,且不分舌前舌後因,外地朋友聽到後肯定會誤以為自己出國了。而省會沈陽更令人意想不到,東北話發音有種拐彎的感覺,動詞喜歡用三聲,這是差別于其他兩省的一大特色。

越往北走,東北話受外來文化影響程度較輕,譬如黑龍江、吉林大部分地區,與北京官話較為相近,它們都有共同的特點——喜歡帶兒化音。不論是稱呼家人“老伴兒”“發小兒”,還是打麻将的“家雀兒”,都能看出兒化音已經刻入了DNA中。

那麼其他小部分地區呢?這又要從明清曆史講起,吳三桂向清朝投降後被封為藩王,在雲南割據一方。後來因為平定三藩中慘敗,他的手下們要麼被殺害,要麼被發配到東北的苦寒之地,其中不乏一些雲貴川的子弟。

還有因黑龍江緊挨俄羅斯,當地生活着許多俄羅斯族百姓,他們為東北話又增添了些俄語的特色,産生一些其他地區沒有的特殊詞彙,比如“布拉吉”在俄語中為“連衣裙”的意思,“蘇泊”則有乳類飲品的意思。

号稱“最像國語的方言”,東北話究竟從何而來?

東北話就是歇後語的“絕配”

相信接觸過東北人的朋友,留下最深的印象除了“豪爽”外,便是那“伶牙俐齒”,猶如連火炮一般蹦出一段段經典名言。這就是東北人與生俱來的天賦,他們能将東北話和歇後語充分融合,頗具幽默诙諧之感。

歇後語最早出現在秦朝時期,我們所熟知的“亡羊補牢,未為遲也”便是典型的代表。不過真正成形于唐朝,尤為名叫鄭綮官員對朝政黑暗深感失望,又怕直接明了諷刺被迫害,便研究了“鄭五歇後體”,适當截去後半的字詞也能讓人心領神會,既保留住了朝廷的體面,又能點醒當權者。唐昭宗讀到了他的詩詞後,心中大為慚愧,立馬下诏書,拜這位才人為宰相。

号稱“最像國語的方言”,東北話究竟從何而來?

千百年來,歇後語紮根于民間,已經成為了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東北話無疑是集歇後語之大成者,可以做到又損又搞笑。

面對自己吃虧,需要忍辱負重的情形,東北歇後語會說“先穿襪子後穿鞋,先當孫子再當爺”,用極其幽默的方式化解掉屈辱産生的消極影響。遇到異想天開、白日做夢的人,可以奉上“癞蛤蟆找青蛙,長得醜玩得花”,能把人怼到啞口無言。

原本隻是方言的一部分,卻在頭腦機靈的東北人民加工下,成為了魔性洗腦的流行語,這都要歸功于最早一批獨幕喜劇演員,是他們将東北歇後語帶上了春晚的舞台,通過喜聞樂見的戲劇表演傳遍大江南北,無論是誰隻要深入學習,都會戒不掉那股“東北大碴子味兒”。

号稱“最像國語的方言”,東北話究竟從何而來?

東北話的魅力與東北人民的作風息息相關,他們豪爽、熱情待人的特點,才是讓外來友人願意學習效仿的原因所在,再加上全國各地都遍布東北人的身影,想不被這股魔性的強調帶偏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