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追尋偉人的青春足迹(七)1916年第一次到闆倉

作者:巴陵老街故事

追尋偉人的青春足迹(七)紅霞萬朵百重衣

追尋偉人的青春足迹(七)1916年第一次到闆倉

楊開慧故居。圖檔來自網絡

文/劉燕林

寫于2014年12月

霞光褪去何凄楚,萬箭穿心不似這般苦。奈何吾身百莫贖,待到九泉愧謝汝。無感霜風侵蝕骨,此生煎熬難與外人吐。恸聲悲歌催戰鼓,更起刀槍向敵仇。

2014年深秋,我随着農工黨嶽陽市委新黨員教育訓練班一行前往闆倉楊開慧故居參觀。路上,我讀着《蝶戀花·向闆倉》。據說這是毛澤東填寫的詞。毛澤東用毛筆行草書寫在10行(豎行)信箋紙上,紙張陳舊,尺寸約為285mm×198mm。寫于一九三一年初,是在得知開慧遇難之後寫的。這首詞塵封至今八十多年。讀之感到凄婉悲憤,使人潸然淚下。

(一)如霞如雲又如錦

長沙市東郊與平江、浏陽三縣交界的地方,群山逶延,丘陵起伏。山坳處被稱為“沖”,人們在沖裡聚族而居。有一個小山坳叫闆倉沖,這裡是毛澤東夫人楊開慧的出生地,也是楊開慧最後栖息地。

從嶽陽前往長沙縣開慧鄉闆倉楊開慧故居,走107國道或京珠高速,兩個小時即可到達。機關組織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經典線路是任弼時故居和楊開慧故居一日行。這是我第三次到楊開慧故居。

闆倉分上、下闆倉。楊家就住在下闆倉屋,稱楊家下屋。楊家下屋是一個較大的院落,三面環山,屋坪前是兩口明鏡似的水塘,再往前是一片寬敞的稻田,闆倉溪就在稻田中逶迤流過。風光十分秀麗。

追尋偉人的青春足迹(七)1916年第一次到闆倉

楊開慧故居

1995年我第一次到楊開慧故居,僅有一座老屋供參觀。故居始建于清末年間,土木結構。三排平房,層層遞高,坐西朝東,每天迎着東方升起的朝陽。青瓦黃泥牆和蔥綠的樹木,展現了典型的江南民居風情。

闆倉楊開慧故地,經過多次修整,由原來的一座故居老屋院落,拓展成了現在的楊開慧紀念館,于2010年11月16日正式對外開放。由故居、陵園、陳列館、楊公廟四部分組成,占地126畝。

1901年11月6日(農曆九月二十六)拂曉,霞光初現,燦若錦繡。楊家下屋的廂房裡,傳出一個新生嬰兒的啼哭。她就是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号霞,字雲錦。

楊開慧13歲時,結識了毛澤東;19歲時,以不舉行婚禮的新方式與毛澤東結合,為毛澤東生了三個孩子。29歲時,像晚霞一樣耀眼地隕沒。

追尋偉人的青春足迹(七)1916年第一次到闆倉

(二)毛澤東第一次去闆倉

1916年暑假來臨。湖南第一師範的老師楊昌濟辦了一件喜事,為兒子楊開智與李一純訂婚。之後,楊昌濟先生帶全家包括新媳李一純一起回老家闆倉度假。

這時的毛澤東,還是湖南第一師範的學生,是楊昌濟先生的得意門生。6月26日,23歲的毛澤東離開長沙,回到家鄉韶山沖,見到了久卧病榻的母親,遊子之心得到極大的寬慰。7月18日回到長沙。

七月的一天,毛澤東風塵仆仆,一把雨傘、一雙草鞋,步行120多裡,從長沙城裡來到了闆倉楊家下屋拜訪楊昌濟先生。這是毛澤東第一次來闆倉。毛澤東這次到闆倉,一為向老師求教,二為飽覽老師藏書。

此時15歲的楊開慧與23歲的毛澤東,也就是大哥哥與小妹妹的關系,還不存在戀情關系。毛澤東的到來給楊家下屋帶來驚喜。楊昌濟向毛澤東詢問了他家中的情況,對毛澤東步行遊學之法很為贊賞。毛澤東以很大的興趣浏覽了楊昌濟的藏書,特别是楊先生所訂閱的各種新書報刊。還和楊開慧兄妹步行四十多裡,前往高橋塘沖,拜訪從日本留學歸來的崇尚體育運動的柳午亭先生(柳直荀的父親)。

毛澤東在闆倉呆了一個多星期才回到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