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将無能,拖累三軍,薛仁貴兵敗大非川,10萬大唐虎贲全軍覆滅

作者:我最棒棒棒

前言

在曆史的戰争史詩中,有時一位将領的失誤可能導緻整個軍隊覆滅,如同一粒沙礫掉入湖面激起千層浪。薛仁貴,身負“霹靂火”的盛名,卻在大非川戰役中上司的大唐虎贲軍遭遇慘敗,10萬大軍覆滅。這位被譽為“西北之虎”的将領,究竟在這場戰役中犯下了何等緻命的錯誤?

這個引人入勝的曆史故事,宛如一場驚心動魄的戰争巨制。一将之無能,竟然拖累整個三軍,薛仁貴在大非川的失策,成為了古代戰争中令人痛心的一幕。這場慘敗背後是否隐藏着更深層的權謀和戰略巧妙?

一将無能,拖累三軍,薛仁貴兵敗大非川,10萬大唐虎贲全軍覆滅

貞觀之治,國泰民安

公元七世紀中葉,在李治的治理下,大唐進入全盛時期。武功極盛的唐軍曾多次擊敗四方來犯的外敵。邊疆少數民族對強大的唐朝既懼怕又妒忌,時有騷擾。其中,西部的吐蕃(西藏)更是唐朝心腹大患。數十萬吐蕃大軍屢次襲擊唐朝邊境,擄掠群眾。為解決西部邊患,唐高宗李治決心出兵“讨伐”吐蕃,重創其實力。

在燈火輝煌的大唐皇宮之中,李治面色凝重地坐在龍椅上。他在窗棂間望向西方,記憶中那片廣袤的草原此刻正在醞釀着巨大的風暴。此番出征,必須重創久攻邊疆的吐蕃,解除西部後顧之憂。

一将無能,拖累三軍,薛仁貴兵敗大非川,10萬大唐虎贲全軍覆滅

神勇無敵的虎贲軍

公元660年冬,李治令馳名大唐的猛将薛仁貴為大軍總指揮,率領10萬虎贲軍迎戰吐蕃。虎贲軍在大唐禁軍中威名赫赫,其中不乏退伍特種兵。他們裝備精良,作風彪悍,戰力異常強悍。李治相信,以薛仁貴和虎贲軍的實力,此戰勝算很大。

當薛仁貴接到诏書時,正率領虎贲軍在高句麗鎮守。得知大軍主帥将由自己擔任,薛仁貴心中激動難耐。多年征戰沙場,他早已向往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這次的西征,是向吐蕃邦交戰書,更是他彰顯功勳、立下赫赫戰功的大好機會。薛仁貴來到宮中拜謝皇恩,立誓定會率領虎贲軍打敗西域蠻族,雪中華之辱。

一将無能,拖累三軍,薛仁貴兵敗大非川,10萬大唐虎贲全軍覆滅

不和的“鐵拳弟弟”

然而,李治為副将配給了郭侍封。郭侍封生性驕縱,目中無人。他是大唐名将郭孝恪的兒子,自己也有一定威望。郭侍封認為大軍統帥不是薛仁貴比對,隻有自己才配得上。當得知李治決定由薛仁貴統率大軍迎戰吐蕃時,郭侍封心中極為惱火,對薛仁貴充滿不滿和嫉恨。

郭侍封來自權貴世家,自小便目中無人。他并不服氣父親的戰功,誓言一定要超越,令全國上下刮目相看。今次西征本是大顯身手的機會,卻被一個來路不明的薛仁貴搶了先。郭侍封憤憤不平,對李治的安排極為不滿。他在心中暗自發誓,定會在戰場上霸占風頭,讓薛仁貴無怨無悔成為他的副手。

一将無能,拖累三軍,薛仁貴兵敗大非川,10萬大唐虎贲全軍覆滅

雙雄相争,難分軒轾

郭侍封與薛仁貴素不和睦。郭侍封心高氣傲,無法容忍薛仁貴的調遣。在軍中,他時常對薛仁貴的決策指指點點,态度惡劣。薛仁貴忍氣吞聲,生怕影響軍心。然而郭侍封的言行舉止進一步加重了雙方的沖突,在關鍵的大非川之戰中爆發出來

在整軍備戰的過程中,郭侍封對薛仁貴的指令不斷指手畫腳,随意改變部署。他的傲慢态度引起軍心浮動,士氣大損。薛仁貴再三忍讓,希望郭侍封能重拾理智。奈何郭侍封我行我素,根本不将薛仁貴放在眼裡。種種迹象表明,郭侍封就是來搗亂的。然而為保軍心,薛仁貴也隻能離他遠遠的。

一将無能,拖累三軍,薛仁貴兵敗大非川,10萬大唐虎贲全軍覆滅

判斷失誤,輕敵從戎

面對數量占絕對優勢的吐蕃大軍,薛仁貴制定了慎重的作戰計劃。他判斷吐蕃40萬大軍調動困難,難以聯合作戰。是以他決定采用運動戰,先取要地烏海斷吐蕃補給,再殲滅分散的吐蕃小股軍隊。這需要了解作戰環境,靈活應變。

然而郭侍封對大軍的認識僅限于道聽途說。他無法了解複雜的地形對調動和補給的影響,更無法掌握軍隊的運動規律。郭侍封隻知攻擊,無心戰術應變。在他看來,薛仁貴過于慎重,沒有決心與吐蕃決一死戰。他主張直接殲滅吐蕃,錯估了敵我實力對比。郭侍封的輕率最終釀成大禍

當薛仁貴得知郭侍封擅自改變了辎重部隊的行軍路線時,遠遠望見煙塵滾滾,他的心頓時沉了下去。郭侍封不戰自亂,這就是薛仁貴最擔心的局面。他立刻調頭趕回,心中默念:“千萬不要有事,千萬不要有事

一将無能,拖累三軍,薛仁貴兵敗大非川,10萬大唐虎贲全軍覆滅

彈指一揮,辎重覆沒

在開拔之前,薛仁貴安排郭侍封率5萬虎贲守衛重要辎重,據險固守,待薛仁貴攻下烏海後會師。郭侍封對此極為憤怒,認為自己隻是看管辎重的料童,實為侮辱。他決定孤軍深入,尋機殲滅吐蕃,證明自己的才華。

可郭侍封顯然低估了敵人。不久,他遭遇吐蕃20萬軍隊,陷入圍攻。辎重部被吐蕃所毀,郭侍封隻能丢下辎重倉皇撤退。辎重覆沒,直接斷了薛仁貴的後路

叛逆的部下,愚蠢的選擇。當郭侍封與薛仁貴彙合時,五萬虎贲僅剩三千。郭侍封臉色慘白,不敢與薛仁貴對視。他知道自己闖下了大禍,這支軍隊注定全軍覆沒。而薛仁貴沉痛之餘,也無可奈何。命運的齒輪即将碾碎自己多年攢下的一切

一将無能,拖累三軍,薛仁貴兵敗大非川,10萬大唐虎贲全軍覆滅

狼狽回師,悲憤欲絕

得知郭侍封擅離職守導緻辎重被毀,薛仁貴隻能狼狽帶領軍隊回撤。士氣全失的虎贲軍在高原反應和連續作戰下已被消耗殆盡,最終隻有幾千人活着回到唐朝境内。這場敗仗導緻10萬虎贲隻剩寥寥數人,悲痛欲絕。

郭侍封不戰而退,辎重覆沒才是此役失敗的關鍵。他的狂妄與傲慢,間接害死了數萬戰友。而薛仁貴則力挽狂瀾,盡己所能挽救大軍。當真正的元兇已然昭然若揭,誰該為這場慘劇付出代價?

一将無能,拖累三軍,薛仁貴兵敗大非川,10萬大唐虎贲全軍覆滅

幾千殘兵在薛仁貴的率領下艱難跋涉。他們臉色凝重,死寂一般的沉默着。曾經威震沙場的虎贲大軍,就這樣在郭侍封的斷言和輕率之下覆滅。

而薛仁貴更是悲憤欲絕,他看着殘破的軍旗,心如刀絞。數萬兄弟就這樣葬身他鄉,他該如何面對手下死難者的家屬?該如何面對承載着焦慮期盼的百姓?他真的盡力而為了麼?

一将無能,拖累三軍,薛仁貴兵敗大非川,10萬大唐虎贲全軍覆滅

結語

曆史終有公論,時移世易,真相終會水落石出。我們不應苛責英勇的士兵和指揮官,而要譴責那些心懷叵測、莽撞輕率的人。一個人的自負和無知,就可能釀成難以彌補的悲劇。然則人過又當及時行善,何不停止内鬥,團結一緻,共創輝煌?

所幸,這場慘烈的潰敗并沒有擊垮大唐的雄風。在李唐的治理之下,大唐很快重新振作,繼續在曆史的長河中綻放璀璨的光芒。而薛仁貴最終也重整旗鼓,化悲痛為力量,繼續守護這片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