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産劇《非凡醫者》裡的阿斯伯格綜合征醫生

作者:自閉症守望者

早晨,一個年輕男生起床,把自己拾掇得幹淨清爽,把床鋪得平整無暇,拎上一個超級大水壺,沿着他常走的固定路線,準備去醫院上班。

國産劇《非凡醫者》裡的阿斯伯格綜合征醫生

地鐵上,當他大口吃着便當、抱着大水壺咕咚咕咚喝水時,旁人都朝他投來了異樣的目光,悄咪咪對他指指點點。但他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國産劇《非凡醫者》裡的阿斯伯格綜合征醫生

在去醫院的路上,一個小朋友被意外墜落的玻璃砸中受重傷昏迷,這位男生立即加入救助,并且用自制的醫療小裝置幫助小朋友脫險......

國産劇《非凡醫者》裡的阿斯伯格綜合征醫生

看過《良醫》的朋友們應該感到這劇情很相似。

這是國産劇《非凡醫者》的開頭片段,它翻拍自韓劇《好醫生》(美劇《良醫》也是翻拍自韓劇《好醫生》),設定故事發生在國内某三甲醫院,男主角陳輝是阿斯伯格綜合征患者,也是一名“天才”醫生。

看到《非凡醫者》的開播消息時,我很開心國内有一部劇能以成年阿斯伯格綜合征患者作為主角,于是興沖沖立馬追劇。

一連看完16集後,我不得不誠實地說,我有些失望。有兩個理由。

(以下隻是我的個人主觀感受和看法,歡迎看過《非凡醫者》的朋友一起友好讨論~)

1. 不夠“像”

并不是陳輝不像一位阿斯伯格綜合征患者,而是他不夠像一位【完成博士學位并且能成為外科醫生】的阿斯伯格綜合征患者。

既然設定是陳輝患有阿斯伯格綜合征,而飾演陳輝的演員本人是一位普通人,那我們就不得不讨論他演得“像不像”的問題,因為這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這部劇的科普功能,畢竟大多數觀衆并不了解阿斯伯格,這部劇打開了一個認識的小視窗。

*國際診斷标準(ICD-11、DSM-5)中沒有阿斯伯格綜合征的診斷名稱,阿斯伯格綜合征已經劃分到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範疇。但還有部分學者堅持認為存在阿斯伯格綜合征。這是一個有争議、未來可能還會發生變化的地方。這裡不作展開讨論。

好的一面是,陳輝演出了一些阿斯伯格綜合征人士的特征,比如:避免目光對視、不太協調的肢體動作、刻闆化的行為、直言不諱、難以溝通等。

不夠好的一面是,在他的設定是一位醫學博士且能進入醫院工作的情況下,演得有些許“過火”。陳輝的表現,更像是為了滿足“對阿斯伯格綜合征的刻闆印象”而演,忽視了劇情上的合理性。

比如,在劇中,“缺少目光對視”變成了“目光空洞呆滞”(關于演技見仁見智),“缺乏面部表情”變成了“表情緊繃甚至有時有一絲吓人”(再一次,關于演技見仁見智),“缺乏社交溝通能力”變成了“情緒激烈”、“緊急情況下無法完整表述醫學問題”。

國産劇《非凡醫者》裡的阿斯伯格綜合征醫生

▲當開頭被玻璃砸中的小朋友送到醫院後,陳輝一直強烈喊着“心超”,卻沒有及時說明做心超的原因。在醫院會議上,陳輝也無法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見解與想法

看到這些表現,不禁讓人疑惑,過去陳輝是如何完成學業上的論文答辯的呢?是如何完成實習的呢?未來陳輝又如何與同僚溝通呢?

“自閉症譜系障礙”的“譜系”表示了障礙程度的不一,每一位自閉症人士的表現都不盡相同。這裡再次強調,并非陳輝的表現“不像阿斯伯格綜合征患者”,而是這種表現與他設定的能力不太比對。

根據《非凡醫者》主創團隊的采訪,他們的本意是讓陳輝成為一個“極緻的阿斯伯格綜合征”人士,集各種阿斯伯格綜合征的表現于一身,這樣能夠讓觀衆感受到特殊人群的不易之處。

但醫生的工作争分奪秒、事關重大,并且對團隊合作有較高的要求,憑優異的學業成績就可以拿手術刀,雖然對“阿斯伯格綜合征患者”表現了極大的包容,卻對“醫生”這個職業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誤解和誤導。

影視劇可以對角色有浪漫化的處理,但如果這種藝術處理,讓觀衆發出質疑(網絡上可以看到部分觀衆“陳輝不适合做外科醫生”的評論),降低了故事的可信度,可能會進一步加重大衆對這個特殊群體的偏見。

和我一起追劇的是一位自閉症圈外的朋友,我問她:“如果你生病了,你願意陳輝做你的醫生嗎?”她說:“我覺得他很厲害,但他不适合做醫生,我覺得他更适合做顧問之類的角色,他的溝通太不行了。”

2.缺少成長過程的支撐

對阿斯伯格綜合征的呈現浮于表面,陳輝的成長線需要觀衆自己腦補完善。

陳輝在劇中并非一成不變的。

童年時期的陳輝經曆了被父親家暴、姐姐事故死亡、被抛棄等諸多不幸,導緻他有很深的心理創傷,對挽救姐姐的生命存在執念。

進入醫院工作後的陳輝,遇到了一個長相酷似姐姐的小女孩。小女孩身患絕症,陳輝也無力回天,他陪伴小女孩度過了生命最後的幾天時光,化解了他對姐姐的執念。

國産劇《非凡醫者》裡的阿斯伯格綜合征醫生

然後,陳輝就展現出了一系列的變化——

更“社會”了,知道為前輩踩垃圾桶讓前輩先扔垃圾;更有趣了,偶爾會說一兩句俏皮話;更沉着冷靜了,再也不是第一集裡旁觀手術後暈倒的“菜鳥”醫生了;更體貼了,知道了全面地為病人做考慮出方案......

國産劇《非凡醫者》裡的阿斯伯格綜合征醫生

▲目前輩要扔垃圾時,陳輝趕緊搶先一步為其踩開垃圾桶

其他醫生也會對陳輝發出感歎:“你變了呀!”

我很開心看到陳輝的變化與融入,但是,把這些變化建立在“化解心結”的基礎上,還是讓人覺得少了點什麼。仿佛前面“極緻的阿斯伯格綜合征”是心病所緻,一旦心結解開,陳輝就立馬變成了一個可愛的、呆萌的人。

這種轉變過于強調童年創傷,弱化了陳輝的同僚和院長的友善、接納、引導的作用。這裡本應有更豐滿的、更有深度的情節,和更動人、更細微的情感與支援來做推動。

作為有童年創傷的阿斯伯格綜合征人士,陳輝在與“無法挽救姐姐的自己”和解後,如何學習更多的“社會技能”,也是我很想看到的呀!

我們想看到特殊群體融入社會,但不想看到這麼生硬單薄的服務于劇情的“天才”。

還是那位和我一起追劇的朋友,在看到陳輝的變化時,不可置信地問我:“他這就好了?怎麼變化這麼大?”我隻能說,實際沒有這麼輕易的。

文藝作品的傳播力量很強大。作為圈内工作者,我還是非常開心國産劇關注到了阿斯伯格綜合征這一群體,讓更多的觀衆也開始了解到了阿斯伯格綜合征、自閉症譜系障礙,或多或少知道了他們在社交能力上的缺乏、他們需要得到更多的接納與包容。

我們也希望這類文藝作品可以更嚴謹、更科學,因為在角色人設背後,是很多很多個鮮活的、真實的、被代表的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