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市場規模超百億!人人打卡的漢服,為何被困在網際網路裡?

作者:小新體育 說

中國商報(記者 冉隆楠 見習記者 于佳鑫)曾作為小衆愛好品的漢服,最近獲得了淘寶平台的更多關注。據悉,12月26日,淘寶将“漢服”新增為二級類目,并将該類目拆分為漢服上裝、漢服褲裝、漢服套裝、漢服半身裙、漢服連衣裙5個葉子類目。

“國風熱”讓漢服從小衆圈子逐漸走入大衆視野,并收獲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喜愛。在歲末新春之際,漢服的銷量再燃一把新火。但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漢服出現在日常生活場景中的頻率似乎仍然不高?未來的漢服,能走入更多人的衣櫃嗎?

市場規模超百億!人人打卡的漢服,為何被困在網際網路裡?

在北京園博園内,不少遊客身穿漢服拍照打卡。(中國商報記者 塗瀚文/攝)

市場規模超百億元

“紅色系直接将氛圍感拉滿,新年春節都适合穿。”在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上,一套紅彤彤的漢服有着“新年戰袍”的别稱。

時逢年關,漢服再度迎來銷售旺季。11月,淘寶店鋪“不系舟”的梅花漢服鬥篷單品銷量達1.5萬件,店鋪“醉雨朵”的“鹿神”馬面裙也賣出了1.2萬件。

其實不隻是在年末,放眼整個2023年,漢服都在以一種“火出圈”的姿态出現。無論是線下的旅遊景區、時裝周還是線上的短視訊與電商平台,漢服的身影似乎随處可見。

市場規模超百億!人人打卡的漢服,為何被困在網際網路裡?

紅色系漢服将氛圍感拉滿,備受消費者青睐。圖為遊客在北京園博園内身穿漢服拍照打卡。(中國商報記者 塗瀚文/攝)

市場規模超百億!人人打卡的漢服,為何被困在網際網路裡?

圖為遊客身穿漢服在杭州錢王祠拍照。(中國商報記者 塗瀚文/攝)

在2023年淘寶iFashion釋出的春夏、秋冬兩份服飾行業趨勢白皮書中,“新華服”居上半年9大趨勢第2位、下半年7大趨勢第3位,而“漢服”與“日常通勤漢服”又在上半年的相應闆塊中占據了2/3的篇幅。12月25日,淘寶公布2023年度十大商品名單,隸屬于漢服分支的馬面裙與醬香拿鐵、烏梅子醬等商品一并登榜。

從市場規模來看,漢服在2023年的表現也堪稱亮眼。截至12月中旬,漢服在淘系平台的年銷售額達近百億元,同比增長超過50%,淘寶漢服線上商品數增幅超過60%。

“漢服成衣的價位通常在300至500元,但有些比較精美的小配件一件就要一二百元,組合成一套大幾千元也有可能。”漢服愛好者微微告訴中國商報記者。此外,她還向記者介紹:“目前比較流行的是明制冬服和唐制夏服,拍寫真的時候魏晉風漢服也很火。”

走向“大衆”難在哪裡

目前網絡上流行着這樣的聲音:衣櫃裡要有一件漢服已成為女生的共識。但事實上,漢服與“人手一件”的目标仍然存在距離。

幾年前,漢服時常作為小衆愛好與Lolita洋裝和JK制服并列提及。使之“小衆”的一項原因是圈子相對較高的門檻——正統漢服對形制考證存在嚴格要求,剛入坑的新手如果對此了解不深,很容易在形制方面“踩雷”。

“我很喜歡唐朝風格的漢服,但主流的唐制襦裙并不适合我穿,最後隻好買了一件收腰版的襦裙。”消費者小周對記者說,“我知道買的這件在形制上應該會有争議,因為漢服圈有一種觀點是,漢服的形制要按照古代的樣子複刻,要有文獻和出土文物的支撐。”

小紅書漢服部落客蘇蘇也比較認同這種觀點。她向記者介紹說,選購漢服要看四個基礎要素:形制、闆型、做工、用料。如果僅僅模仿形狀但沒有做中縫,或是做了破肩等不符合傳統做法的,不能算是漢服。另一些為上衣添加收腰、為馬面裙添加口袋等使之更接近現代服飾的改良闆型,嚴格來說都隻能算改良漢服。

“改良闆型在穿着體驗上确實更符合現代人的習慣,但上身廓形就失去了傳統韻味,這就看個人選擇了。”蘇蘇說。

而在微微看來,伴随着國風興起,最近幾年大熱的漢服款式已更偏向于改良闆型。“現在比較熱門的漢服店分為兩種,一種是特别講究的;另一種更加便宜大衆,比如‘十三餘’,他們家之前還推出了與王者榮耀聯名的漢服,賣得特别火。”

準入門檻降低了,但穿着便利性同樣是不少漢服現階段難以解決的問題。微微告訴記者,自己雖然購買過許多套漢服,但因為個子比較矮,穿上時逛街、遊玩都不太友善,是以隻有拍攝寫真時才會穿。

不過,微微也提及,像馬面裙這種近年來與日常場景融合得比較好的改良款,自己還是會考慮穿出去的。

“我覺得現在漢服的興起促進了傳統服飾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是文化自信的展現。也希望大家可以對漢服傳播中的改良和呈現有更包容的心态,少一點批評。”微微說。

市場規模超百億!人人打卡的漢服,為何被困在網際網路裡?

“國風熱”走入大衆視野,各式漢服成為寫真拍攝的熱門服裝。圖為遊客在北京園博園内身穿漢服拍照打卡。(中國商報記者 塗瀚文/攝)

路在何方

有業内觀點認為,本次淘寶平台将漢服新增為二級類目,并按上裝、褲裝等方式進行拆分,讓漢服與現代服飾的穿着邏輯相比對,更有利于漢服未來的進一步發展。

但從資料來看,目前漢服市場的增速似乎已在逐漸放緩。

艾瑞咨詢《2022年中國新漢服行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20年和2021年,大陸新漢服(現代漢服)的市場規模增速分别為3.1%和6.4%,并不及此前5年的水準。

一方面原因是多重因素導緻的經營不善。微微告訴記者,自己關注的不少漢服店最近幾年都關閉了。“有些圈内口碑很好的店,2022年以來都因為經營問題陸續倒閉了。”

另一方面,艾瑞咨詢提出,新漢服的設計需要進一步拓寬邊界,以适應消費者的使用需求。截至上述報告釋出,新漢服在服裝市場上的占比僅為0.8%。

庫潤資料提供的《2022漢服破圈成長消費洞察》則顯示,目前漢服愛好者的主要聚集地仍是消費水準更高的一線與新一線城市,且約一半漢服消費者還購買過Cosplay服裝、JK制服、Lolita服裝等小衆服裝,這意味着本身就是服裝類愛好者的群體相較一般消費者更容易“入坑”。

“如果日常場合穿得不多,花幾百元買一件漢服,大多數時候也隻能放在衣櫃裡‘吃灰’。”微微說,“是以現在不少旅遊景點和寫真攝影師會直接提供漢服租賃業務,穿一天再還回去,成本效益也很高。”

在服裝産業分析師楊大筠看來,近年來的“漢服熱”反映出了大陸綜合國力的增強。在不斷提升的民族自信心中,消費者對傳統文化越來越欣賞,越來越願意為之消費。未來,漢服和改良漢服很可能還會進一步增長。

但這種增長究竟會達到何種程度?楊大筠認為,“漢服熱”雖然已經持續許久,但終究是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出現的,而任何文化現象都帶有潮流性、階段性和周期性,“比如十幾年前,波西米亞風在服飾界一度非常流行。”

是以,楊大筠認為,漢服在未來階段的确還會增長,但這種增長的穩定性仍然有待考察。

“現在國内漢服市場已經出現了不少品牌,但要進一步形成品牌效應還是相對困難的。”楊大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