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品質發展蹲點調研采訪】從零到百萬的跨越!丹寨縣創新機制帶活村集體産業

作者:天眼新聞

“剛種三年的30畝白茶,能收700公斤春茶茶青;6畝吊瓜,每畝能收8000塊,管護村裡的10畝藍莓,收入33000塊……”說起今年家裡的收入賬,丹寨縣雅灰鄉奪鳥村村民潘成武越算越開心。

潘成武邊算邊感歎:“在外打工十幾年,從沒這麼累過,這幾年回家種地瘦了十幾斤,但這也是這輩子算過最多的一筆賬,真是讓人激動。”

這兩年,村裡像潘成武這樣回鄉發展産業的村民越來越多。用潘成武的話說:奪鳥村以前讓人不想留,現在讓人不想走。

“說白了,就是現在村裡有産業,村民回村有奔頭。”奪鳥村黨支部書記潘成忠說。

【高品質發展蹲點調研采訪】從零到百萬的跨越!丹寨縣創新機制帶活村集體産業

海拔1300多米的奪鳥村是丹寨縣最邊遠的村寨,距離縣城85公裡,山路彎彎繞繞。曾經偏遠貧困的山村,如今随着産業路等農村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村裡産業發展風生水起。

“加上種植技術、保底銷售等訂單式種植體系不斷完善,激發了村民種植積極性,藍莓樹、吊瓜、茶葉等産業鋪得滿坡滿嶺。”潘成忠說。

在此情況下,基地管護就成了大問題。“三分種七分管,管護的效果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産量和品質。請人的話很難管護到位。”潘成忠說。

像奪鳥村這樣的情況并非個例。随着農村基礎設施、産業鍊條的不斷完善,村集體産業也取得了長足發展。然而,如何保持産業的生命力和可持續性,成為各村集體産業面臨的一大課題。

在基地種植中,管護是關鍵一環。奪鳥村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創新探索了“反租倒包”模式,合作社将種植的藍莓樹苗全部分包到農戶自行管護。

【高品質發展蹲點調研采訪】從零到百萬的跨越!丹寨縣創新機制帶活村集體産業

“返包到戶的探索,有效破解了村級産業合作社管護成本高、産業效益低的難題,充分發揮群衆發展産業的主體性。”奪鳥村駐村第一書記劉文高說。

奪鳥村的實踐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村民自己管護的基地,效益越來越好。你看我們剛收尾的管護成效,除草、剪枝,都很标準,可以預見明年又将會大豐收。”潘成忠說,這幾年分包給農戶自行管護的藍莓産業,實作了産量和品質的雙豐收。

“随着産業的壯大,我們的村集體經濟從2018年實作了零的突破之後,2020年,達到了将近10萬元。今年預計能達到580多萬元。”潘成忠說。

奪鳥村的藍莓産業正孕育着希望,位于丹寨縣排調鎮的方勝村,椪柑已喜獲豐收。

在方勝村椪柑基地,一顆顆飽滿金黃的椪柑成串壓彎了枝條,采摘的果農的果框裝了一筐又一筐。

【高品質發展蹲點調研采訪】從零到百萬的跨越!丹寨縣創新機制帶活村集體産業

“嘗一個嘛。我們種的新品種個大、清甜可口,又不上火。”基地負責人岑忠華笑着說,基地裡每天都有幾十個人幹活,他們要趕在年前完成采摘。

近年來,排調鎮方勝村因地制宜,依托良好的生态環境,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椪柑種植産業,現已有椪柑種植460畝,并引進新品種“紅美人”,種植300畝,産值約10萬元。

方勝村生态環境好,在丹寨縣稅務局等幫扶機關的幫扶下,生态産業也初見成效:初步形成山上種植闆藍根、山腰種植藍莓、沿河一帶種植椪柑的産業布局。

但受限于地理位置以及地貌地勢因素,産業很難做大。

“方勝村距離縣城太遠,交通不便,運輸成本很高;而且坡度大,幾乎沒有一塊像樣的平地。”方勝村黨支部書記王家恒向記者介紹。

【高品質發展蹲點調研采訪】從零到百萬的跨越!丹寨縣創新機制帶活村集體産業

于是,他們把部分産業通過“易地置業”模式,到丹寨縣興仁鎮的燒茶村借地發展。

“靠近縣城,地勢平坦、交通便利,來這邊發展要友善得多。租用他們的林地,隻需要分5%的利潤給燒茶村,而我們的産業能夠發展得更好。”王家恒說,目前該村通過易地置業,在燒茶村租用了80畝林地,發展了一萬多羽林下雞。除了方勝村,雅灰鄉送隴村等也在燒茶村有“易地”産業。

在探索“易地置業”模式發展過程中,又推動了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促進産業集聚區打造,實作裂變效果。

【高品質發展蹲點調研采訪】從零到百萬的跨越!丹寨縣創新機制帶活村集體産業

村民在丹寨縣興仁鎮燒茶村林下種植基地管護中藥材天冬。丹寨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近年來,随着燒茶村接納的“易地”産業規模越來越大,帶動輻射不斷擴大,興仁鎮按照“地域相鄰、産業相近、治理相融、人緣相親”原則,以聯合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中心,簽訂“協同發展架構協定”,充分整合周邊村寨土地資源、建設項目、勞務用工等資源,輻射帶動周邊夭壩、城江、新寨等20多個村寨,以“黨建引領”帶動土地、項目、勞務、資本等要素集聚融合,推動産業更新。據統計,燒茶村目前累計種植藍莓、吊瓜、林下中藥材共計2490畝。村兩委先後與茅台生态農業公司、浙丹食藥用菌開發有限公司和培力農本方公司等8家龍頭農業企業簽訂産業發展合作協定,核心産區村集體經濟增收520餘萬元,戶均年增收3000餘元。

反租倒包、“易地置業”,丹寨縣在發展條件受限,産業基礎差的條件下,積極探索、不斷嘗試、不斷突破,用勇氣和智慧,想法設法把村級集體經濟做起來、強起來,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餘光燕

通訊員 張有金 蔡光英

編輯 歐陽章傑

二審 石含開

三審 熊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