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能源的火,燒不暖能鍊智電

作者:钛媒體APP
新能源的火,燒不暖能鍊智電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 鋅财經,作者 | 路世明,編輯 | 大風

近日,能鍊智電與深藍汽車達成合作,雙方圍繞完善充電網絡布局、提升充電樁使用率、優化多元場景補能解決方案等多方面展開深入合作,為新能源車主創造便捷、優質的一站式充電服務體驗,共建新能源充電服務網絡。

深藍不是第一家與能鍊智電合作的車企,此前包括蔚來、小鵬、理想、問界、極氪、岚圖、極狐、高合、開瑞新能源等新能源車企,均與能鍊智電達成了充電服務合作。

車企“朋友圈”越來越大,但這卻是能鍊智電的“無奈之舉”。

作為第三方充電服務平台,能鍊智電旗下快電于今年被特來電等頭部充電樁營運商抛棄後,能鍊智電的業務受到了嚴重影響。為了維持業務運轉,能鍊智電不得不轉向充電市場“話語權”較弱的車企們。

顯然的是,能鍊智電的新舉措并沒有引來資本的關注,其二級市場表現在“重營銷、輕研發”的核心問題面前,仍然是一塌糊塗。即便2023年Q3交出了一份還算不錯的财報,也沒能夠挽救其于水火之中。

不得已,能鍊智電隻好重新調整業務重心,把目光移向了市場更為廣闊的“能源”行業,以“方案商”的身份,參與到市場中去。但在“技術力薄弱”的事實下,能鍊智電這門新生意也不好做。

持續虧損、股價大跌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支援、技術不斷更新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大陸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迅猛。

大好趨勢下,消費者們卻普遍面臨續航焦慮。作為補能方式的重要方式,充電樁市場是以而迅速崛起,并呈現出了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了各路資本和創業者入局。

能夠看到的是,風口之下也成就了一批相關企業,而能鍊智電便是其中之一。

作為市場參與者之一,能鍊智電通過旗下公司快電切入市場,借助網際網路平台型企業思維迅速崛起,并于2022年6月11日通過“借殼”正式登陸納斯達克,股票代碼“NAAS”,成為“中國充電服務第一股”。

站上風口,豬都能飛起來,但豬永遠是豬,即便飛上天也得不到資本的喜愛。畢竟一旦風口轉變,沒有翅膀的豬,隻會摔得慘烈。

一直以來,能鍊智電的問題非常凸顯,即重營銷、輕研發。

以2023年來說,能鍊智電第一季度的營銷費用為6640萬元,同比增長50%。第二季度為8610萬元,同比增長48%。第三季度飙升至1.61億元,與2021年全年營銷費用額度不相上下。此外,2023年前三季度的營銷費用達到3.1億元,超過了2022年全年。

其中“幽默”的地方在于,能鍊智電第三季度的1.61億營銷費用,隻為其帶來了4682.8萬元的毛利。

像能鍊智電這種“平台型”企業,或者說成是“中介型”企業,在發展初期“重營銷、輕研發”,其實也是一種思路。不過,在度過發展初期後,企業必須要有良好的能力來承接業務,否則就是空中樓台。

在二級市場,沒有核心技術的企業,自然是不受資本長期青睐的。關鍵在于,能鍊智電不但沒技術,還長期處于虧損狀态,并且虧損額呈現出快速擴大的态勢。

還是以第三季度财報來說,能鍊智電的虧損同比增長234.89%,達到了創紀錄的3.65億元;其虧損額已經超過了2023年上半年的2.103億元,也超過了2022年全年的3.54億元。

技術薄弱、持續虧損,這兩個标簽下,能鍊智電開始被二級市場資本“遺忘”。

在成功剛借殼上市後,能鍊智電的股價表現漲少跌多,尤其是今年4月後,其股價一路下行。截止12月28日,能鍊智電股價報1.55美元/股,較4月6日最高點12.78美元/股,已下跌87.8%。

新能源的火,燒不暖能鍊智電

來源:雪球

三方服務,幹手蘸鹽

能鍊智電的股價之是以會跌跌不休,與“快電”市場地位的崩塌有着很大的聯系。

今年8月,特來電、星星充電與雲快充各自分别宣布共建優質穩定的充電網際網路絡,并下架了快電70%左右的充電樁。

據統計,特來電、星星充電以及雲快充是行業三大頭部營運商,2022年底,全國充電營運企業充電樁數量TOP5的營運商充電樁數量占總量的69.8%。其中排在前兩位的營運商企業分别為特來電與星星充電,市場佔有率占比達到20.19%與19.07%。

讓頭部營運商與快電徹底撕破臉皮的誘因,是快電上線的一項活動。據媒體報道,今年8月16日零點開始,快電陸續在多個城市上線VIP客戶充電0服務費的活動。

新能源車主的充電費用分為兩項,一是直接繳納給電網的電費,二是給到充電站的服務費。充電營運商的營收主要依賴服務費。服務費為0元,意味着充電站營運商要把僅有的利潤犧牲掉,換取快電APP的流量。

APP請客,營運商付錢,這一聚合平台最愛玩的套路,在快電這裡失效了。

沒有人願意稀釋自己的利潤成就别人,尤其是特來電這樣的頭部玩家們,其本身毛利就比較低,且一直處于虧損狀态,還要被公開“占便宜”,這任誰也“受不了”。

有意思的是,在快電和頭部營運商鬧掰之後,四川汽車産業聯盟還釋出了一份《關于抵制惡性競争,促進充電行業高品質發展的倡議書》。

該倡議書直接表示:“國内某第三方充電流量聚合企業對我市部分充電企業給予充電服務費高額或全額補貼的行為,導緻我市充電服務費大幅降低甚至歸零,市場出現了惡性競争趨勢。”

有句歇後語叫做“幹指頭蘸鹽——沒有錢”。意思是指不出本錢的情況下,卻想獲得利益。快電的生意模式,用這句歇後語來解釋最為恰當了。

說白了,快電的生意本質就是中介服務,雖然這沒什麼不妥,很多大型企業也是這樣的模式,但問題在于快電沒有拿捏好“度”。

擺明了拿别人的錢做大自己的盤子,如此拙劣的“活動”,實則令人不解。

失去了大客戶,又失去了大量訂單,快電的未來顯得撲朔迷離,母公司能鍊智電也遭受到了沉重打擊。第三季度,能鍊智電的充電服務闆塊在單季度收入中的占比驟降至18.43%。

換道能源,後勁不足

市場風口轉變,充電生意突遇變故,讓能鍊智電不得不思考新的發展方向。

在其第三季度财報中能夠發現,能鍊智電的主要業務從原來線上、線下和創新業務,改變為充電服務、能源解決方案和新業務三大類。其中智能裝置制造業務(EPC)、儲能業務等能源解決方案闆塊營收當季達到1.39億元,收入占比達81.2%。

新能源的火,燒不暖能鍊智電

來源:能鍊智電财報

業務端的變化和資料,意味着能鍊智電已從第三方平台向能源資産營運方轉型,也充分說明了線下能源解決方案已然成為能鍊智電的主要營收來源。

事實上,做能源資産營運,并非能鍊智電一拍腦袋而做出的決定。

早在今年6月,快電被“斷交”之前,能鍊智電便通過子公司并購了香港光電,後者專注于屋苑及工商業屋頂太陽能項目,累計開發和建設了25MW分布式太陽能項目,目前在香港建設的太陽能工程超過600個。

能源資産營運的确是一門好生意,無論是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營運,還是在充電站等多元場景下的工商業儲能,乃至光儲充、微電網形态的更新,整個市場的前景可以說非常廣闊。

但站在能鍊智電的角度,這門“好”生意還要面臨嚴峻挑戰。

第一就是技術問題。前面說到能鍊智電長期重營銷、輕研發,EPC業務幹的是承包生意,就好比要建造一棟樓,但是能鍊智電的“樓”品質如何,需要打一個問号。同時,有多少甲方願意把項目承包給能鍊智電,更是個疑問。

第二就是儲能業務。儲能近兩年呈現出了爆炸式的增長,但放眼國内的儲能企業,大多處于“增收不增利”的狀态,真正能夠盈利的企業少之又少。尤其是今年,儲能企業們普遍面臨着産能過程、庫存積壓、價格下跌的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能鍊智電還要面臨一衆行業巨頭,諸如甯德時代、特斯拉等企業,無論是技術實力還是資金實力,都是碾壓能鍊智電的存在。

退一步講,就算能鍊智電有技術實力、能找到更多的客戶,也不見得有“資金”來完成項目,畢竟無論是EPC還是儲能都屬于重資産項目。

在收購香港廣電之後,今年第三季度,能鍊智電的資産負債率相比上一季度仍在擴大,高達90.58%,遠遠超過了70%的通用警戒線。而且,其賬面有3.96億元現金,但短債就有超過5億元。

這樣的現金流狀态,很難支撐能鍊智電的“野心”。

二級市場不斷下滑、充電服務地位不穩定、新業務前景不明。隻做“連結”,不談技術的能鍊智電,讓人疑惑它究竟還能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