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訪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尋找接力地産的“新動能”

作者:藍鲸财經
專訪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尋找接力地産的“新動能”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2023年即将收官。近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了2024年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切實增強經濟活力、防範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态勢,持續推動經濟實作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回頭來看,今年,大陸國民經濟“成績單”預計如何,面臨怎樣的挑戰?中長期如何釋放增長潛力?明年又需要打出怎樣的财政政策與貨币政策“組合拳”來助力經濟穩增長?

值此之際,藍鲸财經推出經濟回望與展望系列稿件,邀請宏觀經濟研究專家共話經濟“形”與“勢”,共探經濟增長新動能。本期,藍鲸财經記者獨家對話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

專訪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尋找接力地産的“新動能”

圖檔來源:受訪者供圖

“全年GDP增速有望超過5%,順利達成年初制定的經濟增長目标。”

“大陸經濟仍然面臨一些挑戰。比如,企業仍面臨需求不足制約;有部分産業外遷的風險;房地産的持續下滑需要尋找更多的新動能以彌補其留下的增長缺口;地方債務壓力影響投資動能等。”

“2024年,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的配合将是關鍵,要處理好存量債務與增量債務之間的關系,考慮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準财政功能。”

魯政委指出,大陸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目标體系,将貨币政策、财政政策、産業政策與失業率、物價、金融穩定性等多樣化的目标挂鈎,通過明确的政策規則,提升政策的穩定性與連續性,來穩定市場預期。在财政政策方面,需要實施更積極的政策措施,将2024年赤字率維持在3%以上的水準,繼續推進城投存量高息債務置換,提升債務可持續性。貨币政策方面,降準、降息均有空間,深化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引導存款利率進一步下行,緩和存款定期化趨勢,也是明年重點。

魯政委認為,經濟增長“新動能”的核心是通過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實作大陸的産業更新。目前,大陸正在經曆新一輪的産能優化和結構更新。但與以往産業間為主的産業結構切換不同,本輪産業結構更新很大程度上表現為産業内的更新,以數字化和綠色化為特征的産業内部“新勢力”正在崛起,逐漸成為引領增長的主要力量。

全年5%的增長目标預期可實作

藍鲸财經:2023年即将收官。回顧來看,中國經濟一季度整體超預期,二季度、三季度恢複速度有所減緩,經濟複蘇的動能回落。您對目前大陸經濟形勢如何評價,面臨哪些突出挑戰?今年全年經濟增速能否達到5%的預期目标?

魯政委:目前大陸經濟形勢總體呈現恢複向好的态勢,但複蘇程序也具有波浪式和曲折式的特點。今年經濟增長的結構性亮點頗多。一是8月以來工業企業利潤當月同比恢複正增長。2023年第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盈利觸底回升,全部A股單季度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由負轉正。二是疫情防控平穩轉段之後服務消費的快速複蘇,今年1-10月大陸服務零售額同比累計增長19.0%,高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1個百分點。三是城鎮失業率穩步下降。10月城鎮調查失業率下降至5.0%,已經低于疫情前2019年的均值。

但與此同時,大陸經濟仍然面臨一些挑戰。一是企業仍面臨需求不足制約。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調查顯示,11月反映市場需求不足的企業比重上升至60.6%,在連續3個月運作在60%以下後再次回到60%以上。二是在美歐“中國+N”的産業鍊政策下,大陸面臨着一些産業外遷的風險。根據外管局資料,大陸今年第三季度淨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外商直接投資)為118億美元,自有統計資料以來首次轉負。三是房地産處于下行周期,房地産市場延續低迷,房地産投資持續負增長。房地産的持續下滑需要尋找更多的新動能以彌補其留下的增長缺口。四是地方債務壓力影響投資動能。與2022年末相比,2023年10月僅東部地區固投同比加快,債務壓力較大的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固投增速都出現明顯的回落。對地方财政支出依賴程度較高的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行業投資下行壓力較大。

展望全年的GDP增速,前三季度GDP累計增長5.2%。在前三季度經濟恢複向好的基礎上,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長隻需達到4.4%以上,即可實作全年5%的增長目标。是以,我認為,全年GDP增速有望超過5%,順利達成年初制定的經濟增長目标。

明年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的配合将是關鍵

藍鲸财經:2024年是中國經濟夯實複蘇基礎、推進結構轉型的關鍵階段。日前,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了2024年經濟工作,提出要切實增強經濟活力、防範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态勢,持續推動經濟實作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您認為,明年5%的增長目标是否可期?今後一個時期,我們是否應該淡化對經濟增速的目标預期?

魯政委:制定5%的增長目标有助于提振市場信心,推動經濟增速更加接近潛在水準。2023年物價總體較低,CPI同比多次出現負增長,表明經濟增速可能略低于潛在水準,有提升的空間。逆周期政策力度的提升能夠增強經濟動能,彌合産出缺口。一方面,2023年第四季度增發特别國債,意在提振歲末年初經濟增長。根據我們的估算,在特别國債的支援下,2023年基建投資同比可能達到8%左右。另一方面,城中村改造的深入推進将緩和房地産投資的下行壓力。超大特大城市的城中村住房面積估計為13.1億平方米,每年将帶來大約7471億元的固定資産投資,與2022年房地産投資之比為5.6%。

大陸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目标體系,将貨币政策、财政政策、産業政策與失業率、物價、金融穩定性等多樣化的目标挂鈎,通過明确的政策規則,提升政策的穩定性與連續性,穩定市場預期,着力提升發展品質和效益。

藍鲸财經:站在目前時點,可以說穩住經濟增長基本盤是相當重要的,對于下一步貨币和财政政策助力經濟穩增長,您有何建議?或者說,明年我們應該推出怎樣的政策措施?

魯政委:2024年,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的配合将是關鍵。

财政政策方面,中央政府杠杆率有提升空間。與主要經濟體相比,大陸中央政府杠杆率、中央政府債務規模占政府部門債務規模比例均屬于較低水準。2022年大陸中央政府杠杆率為21.4%,美國、英國、法國等發達經濟體的中央政府杠杆率在100%左右,印度、巴西、南韓等發展中經濟體的中央政府杠杆率分别為55%、81%、48%。大陸中央政府債務規模占政府債務規模的比例為42.5%。而上述對比經濟體在60%-100%之間。

貨币政策方面,降準、降息均有空間。大陸債務付息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土地出讓收入下降亦影響到地方化債的能力。

在此背景下,我認為,貨币政策與财政政策需要進行更緊密的配合:一是繼續對存量債務進行低息置換,降低存量債務的償還壓力,助力化解隐性債務;二是對增量債務,繼續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為政府債券發行營造良好的環境;三是考慮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準财政功能,包括增加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使用,同時配合增加PSL(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抵押補充貸款)規模。值得注意的是,在廣譜利率中,存款利率下行的速度相對較慢,長期限定期存款利率與政府債券利率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倒挂,是以,深化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引導存款利率進一步下行,緩和存款定期化趨勢,也可能是2024年的重點。

數字化和綠色化為特征的産業内部“新勢力”正在崛起

藍鲸财經:有觀點認為,大陸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後,需要不斷擺脫依賴人口數量、低勞動力成本、犧牲資源環境的傳統發展模式,不斷促成新舊動能切換,尋找新動能、培育新引擎、建構新支撐。但也有觀點認為,“新動能”隻能在“舊動能”的基礎上産生。就您看來,尋找經濟增長“新動能”是否是一個僞命題?經濟“新動能”究竟展現在哪些方面?

魯政委:尋找經濟增長“新動能”并非是一個僞命題。經濟增長新動能的核心是通過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實作大陸的産業更新。目前,大陸正在經曆新一輪的産能優化和結構更新。但與以往産業間為主的産業結構切換不同,本輪産業結構更新很大程度上表現為産業内的更新,以數字化和綠色化為特征的産業内部“新勢力”正在崛起,并逐漸成為引領增長的主要力量。

從大陸經濟分行業的情況來看,今年以來每個月利潤累計同比增速均持續為正的三個行業即電氣機械、運輸裝置、專用裝置,全部都與綠色化浪潮密切相關。從大陸固定資産投資來看,鋼筋水泥的“鐵公基”增速越來越低,而增速更高的是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資料機房(IDC)投資、新能源裝置制造和電站等數字化和綠色化的投資。從出口結構來看,綠色低碳相關産品出口高速增長,1至10月,以電動載人汽車、锂電池、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出口同比累計增長31.0%,高于整體出口增速36.6個百分點。産業更新中不斷湧現的新動能在大陸經濟增長中正在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藍鲸财經:如果說,我們需要尋找“新動能”,那麼政策層面需要予以哪些支援,還可以通過哪些舉措助力實作經濟回暖和攀升?

魯政委:随着購房年齡人口的逐漸見頂,我們需要尋找接力地産的“新動能”。一是可以考慮通過承接發達國家高附加值制造業來實作制造業轉型更新,通過土地與稅收優惠、優化營商環境等提供政策支援。二是提升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提高财政支出中科學技術支出的占比,加大對高等教育、科技企業的扶持力度。三是加大對醫療服務、養老育幼服務、文化娛樂服務等服務消費的支援力度。既可以通過調整财政支出結構,提高養老醫療支出、文娛支出比例,也可以通過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增加優質服務的供給。

除了實施尋找“新動能”的跨周期政策外,我們還需要通過逆周期政策來擴大總需求,穩定市場信心。一是财政政策更加積極,将2024年赤字率維持在3%以上的水準,繼續推進城投存量高息債務置換,提升債務可持續性。二是加快存款利率改革,推動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繼續下降。2021年以來央行持續深化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但居民與企業存款定期化的趨勢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存款利率下降的影響,制約了債券利率與貸款利率的下行空間。三是緩和房地産市場下行壓力。在投資端,通過PSL等為“三大工程”建設提供低成本資金支援,考慮增加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機構“保交樓”專項借款規模,呵護購房者信心。在消費端,适應房地産市場供求關系變化的新态勢,進一步放松限購、限售等措施,優化普通住宅認定标準,支援更多地區居民提取公積金作為首付。(藍鲸财經 李丹萍 [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