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醫對于小兒腦癱有什麼認識?不同頭針體系治療有什麼不同之處?

作者:老方醫學雜談
小兒癱瘓(CP)又稱小兒腦性癱瘓,簡稱腦癱。大陸對小兒腦癱的最新定義是:小兒腦癱是一組持續存在的中樞性運動和姿勢發育障礙、活動受限症候群。

這種症候群是由于發育中的胎兒或嬰幼兒腦部非進行性損傷所緻。腦性癱瘦的運動障礙常伴有感覺、知覺、認知、交流和行為障礙,以及癫痫和繼發性肌肉、骨骼問題。

中醫對于小兒腦癱有什麼認識?不同頭針體系治療有什麼不同之處?

頭針療法又稱頭皮針療法,是中醫特色療法的一部分,源于古人針灸頭部腧穴治療疾病,最早探索頭發覆寫區與全身各部分的對應關系。

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而1971年焦順發的“焦氏頭針”問世标志着頭針理論取得重大的突破,随後“方氏頭皮針”、“湯氏頭針”等諸多頭針體系相繼建立。

中醫對于小兒腦癱有什麼認識?不同頭針體系治療有什麼不同之處?

形成了頭針療法的研究熱潮,促進了頭針療法的快速發展。特别是《頭皮針穴名國際标準化方案》于1989年11月在世界衛生組織主持召開的國際标準針灸穴名會議上正式通過。

頭針療法被推廣到世界各地。頭針療法在治療腦癱方面應用十分廣泛,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目前學術界以“焦氏頭針”、“方氏頭皮針”、“湯氏頭針”、“林氏頭皮針”、“頭皮針穴名标準化國際方案”、“朱氏頭皮針”為代表的六大頭針體系影響最大,應用最廣。

中醫對于小兒腦癱有什麼認識?不同頭針體系治療有什麼不同之處?

而“靳三針療法”中的“智三針”、“四神針”、“颞三針”、“腦三針”的内容屬于頭針療法的範疇,且在腦癱的臨床治療與科研方面影響很大,是以也一并在文章中進行闡述。

各頭針體系在頭穴理論體系的建立、操作方法、腦癱治療方面有着各自的特色。傳統醫學中并沒有腦癱專有的病名,但各代醫家都對其相應的記載闡述。

中醫對于小兒腦癱有什麼認識?不同頭針體系治療有什麼不同之處?

早至隋代巢元方所撰的《諸病源候論》中,就有“數歲不能行候”、“四五歲不能語候”等記載。宋代兒科名醫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中載有“長大不行,行則腳軟”的論述。

清初的《醫宗金鑒》根據本病臨床表現出的四肢肌肉僵硬,屈伸不利或肌肉萎軟不用,發育遲緩,行動困難及伴有癫痫,智力低下,性格行為異常等症狀,并總結了曆代關于本病的論述提出了“五軟”及“五遲”的概念。

中醫對于小兒腦癱有什麼認識?不同頭針體系治療有什麼不同之處?

《古今醫統》又提出了“五硬”的概念,逐漸完善了中醫對于本病的認識。《靈樞·天年》說:“人之始生,以母為基,以父為楣”。

明确強調了父母對個人身體素質的影響,這一觀點與近年來現代醫學發現遺傳因素可能是導緻腦癱發生的最重要原因不謀面合,人體禀受父母的精血而成。

中醫對于小兒腦癱有什麼認識?不同頭針體系治療有什麼不同之處?

是以父母的體質對胎兒的影響非常關鍵,父母體質好,其子體質就好,如果父母的陰陰氣血不足就可能導緻其子先天不足,腎精虧損,肝血不足,精髓不充筋骨,筋骨失養而痿弱,腦失所養,最終形成本病。

正如《醫宗金鑒·幼科心法》中強調小兒五遲之病,一般多因由于父母氣血虛弱,導緻子女先天腎氣虧虛,出現筋骨軟弱,行走艱難的症狀。

中醫對于小兒腦癱有什麼認識?不同頭針體系治療有什麼不同之處?

明代名醫萬全說:“手足痿弱,行走坐立要人扶掖,皆胎禀不足也”,并在其兒科專著《片玉心書》中強調肝主筋,腎主骨,因先天不足,肝腎虧虛是本病的主要原因。

充分說明了本病的形成和父母先天禀賦的密切關系。後天因素分為産時和産後,産婦分娩之時,因各種原因導緻的難産,緻使胎兒出現頭部受損、缺氧、瘀血阻滞腦竅等問題。

中醫對于小兒腦癱有什麼認識?不同頭針體系治療有什麼不同之處?

傳統社會因消毒防護條件較差,風寒濕毒等也會侵犯産婦和胎兒,使精明之府受損,引起本病。小兒出生後,因養護不當,外感六淫,疠氣緻病,跌撲損傷,瘀血痰飲損及腦竅,皆可發生腦癱。

《醫林改錯》認為多由傷寒、瘟疫、痘疹等症引起,手足痙攣是因氣血不能通達于四肢。說明了小兒外感疾病後會導緻小兒腦癱的症狀。

中醫對于小兒腦癱有什麼認識?不同頭針體系治療有什麼不同之處?

還有藥毒損害,脾胃虛弱後天生化無源,腦失所養也可發為本病。針灸治療作為傳統醫學中的瑰寶,在腦癱治療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針灸療法具有疏通經氣,調整髒腑氣血功能,可以改善大腦的缺血缺氧狀态,促進腦細胞功能的恢複和代償,糾正患兒的異常運動,促進正常發育。

中醫對于小兒腦癱有什麼認識?不同頭針體系治療有什麼不同之處?

對小兒腦癱的治療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針灸療法在本病治療中的廣泛應用,積累了大量關于針灸治療本病的文獻資料,通過系統評價1994年一2013年針灸治療小兒腦癱的随機對照試驗,資料顯示針灸療法治療本病療效肯定。

以健腦益智,化瘀通絡為治療原則,主穴選用百會、四神聰、夾脊、合谷、足三裡、懸鐘,頭穴選用額中線、頂颞前斜線、頂旁1線、頂旁2線等。

中醫對于小兒腦癱有什麼認識?不同頭針體系治療有什麼不同之處?

并在相應兼症基礎上進行選穴的加減,肝腎虧虛者可配伍肝俞、腎俞;頸軟加天柱;上肢癱瘓加曲池;語言障礙加通裡、廉泉;主穴采用毫針補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操作。

艾灸治療具有溫補脾腎、活血化瘀,改善腦部血液循環保護腦細胞,及免疫調節的作用,對小兒腦癱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中醫對于小兒腦癱有什麼認識?不同頭針體系治療有什麼不同之處?

将30例腦癱患兒随機分為對照組及治療組各30例,治療組采用健脾益腎通督艾灸治療及正常中西結合康複治療,對照組采用正常中西醫結合康複治療。

觀察治療前後免疫球蛋白、T細胞亞群等名額的變化情況,結果顯示:健脾益腎通督艾灸療法治療腦癱患兒,促進患兒體液及細胞免疫水準提高,改善患兒症狀。

中醫對于小兒腦癱有什麼認識?不同頭針體系治療有什麼不同之處?

對34例腦癱患兒根據不同的中醫分型施灸不同腧穴,治療2個月,結果顯示總有效總有效率為45%。穴位注射具有針刺和藥物的雙重作用。

可達到激發經氣、疏通經絡、活血祛瘀、調整陰陽的目的,通過對穴位不斷強化,引起反射性的興奮大腦皮層,增加血流速度,提高腦細胞活力,促使恢複局部受損及凋亡細胞。

中醫對于小兒腦癱有什麼認識?不同頭針體系治療有什麼不同之處?

有助于腦癱患兒的的康複。運用穴位注射結合康複訓練治療對20例痙攣型腦癱患兒,每周3次,12次為一療程。結果顯示:有效為7例,顯效為12例,總有效率95%。

治療60例腦癱患兒,按随機方式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僅采用功能訓練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穴位注射。

中醫對于小兒腦癱有什麼認識?不同頭針體系治療有什麼不同之處?

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PALCI日常生活能力評價分值比較,兩組比較具顯著性差異(P<0.01)。

目前綜合治療在小兒腦癱的臨床治療中最為常見,主要有針刺結合中藥、針刺結合推拿,艾灸結合針刺等,多種療法互相配合,有助于取得更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中醫對于小兒腦癱有什麼認識?不同頭針體系治療有什麼不同之處?

研究顯示推拿對對小兒腦癱的症狀具有積極的治療作用。應用随機方法将60例腦癱患兒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30例。

對照組采用康複訓練,治療組在對照基礎上加用補髓柔筋傳統推拿手法,試驗前後觀察患兒的粗大運動功能發育情況。

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且患兒的年齡與療效具有相關性,年齡越小則療效越好。

采用推拿結合Vojta神經發育療法治療腦癱88例,臨床資料顯示有效率為95.7%。通過語言訓練配合針刺和手法按摩治療118例小兒腦癱患者,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9.83%。

中醫對于小兒腦癱有什麼認識?不同頭針體系治療有什麼不同之處?

将173例腦癱患兒随機分為對照組87例,治療組86例。對照組采用推拿及康複訓練治療,治療組在推拿及康複訓練基礎上加用針刺和中藥外洗。

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7.67%,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7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意義(P<〇.〇5)。

中醫對于小兒腦癱有什麼認識?不同頭針體系治療有什麼不同之處?

頭針,又稱頭皮針,是通過針刺人體頭皮(頭部有毛發的部位)組織中的特定刺激點(區、帶、腧穴)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新型針刺方法。

傳統針灸典籍中并無頭針的專有名稱,但運用頭部腧穴治療頭部及全身疾病的記載卻不勝枚舉。《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有扁鵲針刺三陽五會(百會)治療虢國太子屍厥的記載。

中醫對于小兒腦癱有什麼認識?不同頭針體系治療有什麼不同之處?

《素問·骨空論》有“頭痛身重,惡寒,治的風府”的記載。《靈樞·五亂》曰“亂于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取之天柱”。

漢代《太平經》曰:“灸刺者,是以安三百六十脈,通陰陽之氣而除害也。三百十脈……外了周旋身上,總于頭頂,内系于髒”。

中醫對于小兒腦癱有什麼認識?不同頭針體系治療有什麼不同之處?

晉代皇甫谧的《針灸甲乙經》中有“咽腫難目,天柱主之。癒疾,大瘦,腦空主之。小便赤黃,完骨主之。頭疼,目窗及天沖、風池主之”的記載。

唐代名醫孫思邈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中有“腦戶、通天、腦空主頭重痛”的記載。後世曆代醫家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之上,亦多有關于運用頭·穴治療疾病的闡述。

中醫對于小兒腦癱有什麼認識?不同頭針體系治療有什麼不同之處?

如《百症賦》:“卒暴中風,頂門、百會”,“懸煩、颔厭之中,偏頭痛止”。《儒門事親》曰:“三棱針刺前頂、百會出血,治目暴赤腫”。

綜上所述可知頭針療法是源于古代醫家運用頭部腧穴治療疾病;揮闡述,這說明傳統針灸學對頭部腧穴功能主治的重要作用有了一定的認識。

中醫對于小兒腦癱有什麼認識?不同頭針體系治療有什麼不同之處?

然而我們也需認識到,古人在臨床應用頭部腧穴診療時,主要還是用于治療神志類疾病,頭面五官的疾病,還有寒熱病,距現代用頭部穴位治療全身各種疾病的程度還有很大的差距。

這應該與祖國醫學對腦的功能認識不足有相當大的關系,在此前提下,很難在頭部腧穴的功能和主治範圍上取得重大突破,進而形成一種新的治療體系。

20世紀50年代末,受耳穴診療法的影響,針灸界開始研究頭皮與全身機體組織的對應關系,一部分醫生開始選用頭皮的某些點或穴位進行針刺治療疾病。

通過長期臨床實踐及反複總結驗證,1971年山西焦順發在繼承中國古代針刺治療腦病獨特理論及實踐經驗基礎上,結合西醫學大腦皮層功能定位的理論,提出了“焦氏頭針療法”。

中醫對于小兒腦癱有什麼認識?不同頭針體系治療有什麼不同之處?

由于對治療某些神經系統疾病,如腦出血、帕金森氏病等疾病的療效顯著,得到了來自山西省衛生廳與國家衛生部的肯定,自1971年始,舉辦了70餘期全國性不同類型的“焦氏頭針”學習班,迅速在全國推廣運用。

同時也在大陸激起了研究頭針的熱潮。随後又出現了許多新的頭皮針治療體系,1976年根據其伏象與伏髒學說,提出“方氏頭皮針”;

中醫對于小兒腦癱有什麼認識?不同頭針體系治療有什麼不同之處?

1979年上海湯頌延著成《湯氏頭針法》,明确提出了“湯氏頭針”;同為上海的林學儉根據神經生理學原理及腦功能與血流的關系,對頭穴提出新的選區,創立了“林氏頭皮針”;

1984年在日本東京召開的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穴名工作會議上正式通過了《頭皮針穴名國際标準化方案》;在《頭皮針穴名國際标準化方案》的基礎上,結合頭部經穴交會和主治特點,提出“朱氏頭針”。

中醫對于小兒腦癱有什麼認識?不同頭針體系治療有什麼不同之處?

因上述的頭針體系在業内的影響最大,是以被稱為頭針六大體系。其他有一定影響的包括“張鳴九頭針”,朱玉龍“顱針”,日本博士發明的“山元式頭針療法”。

醫師在多年實踐基礎上的創立了“靳三針療法”,其中的“智三針”、“腦三針”、“四神針”、“颞三針”都屬于頭針療法的範疇。

中醫對于小兒腦癱有什麼認識?不同頭針體系治療有什麼不同之處?

且在原有經穴基礎上進行創新拓展,開展了大量腦病的臨床及實驗研究,在腦病的臨床研究,特别是腦癱的研究方面影響很大,對廣大的針灸治療腦癱的醫務工作者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中醫對于小兒腦癱有什麼認識?不同頭針體系治療有什麼不同之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