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訪滕泰:明年增長目标應定在5%以上,挑戰和壓力大于今年︱訪談2024

作者:第一财經

2023年中國經濟即将收官。作為疫後恢複的第一年,中國經濟爬坡過坎,韌性十足。2024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在目前經濟回升向好背景下,穩增長如何加力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如何評價今年的經濟表現,明年經濟增長目标應該如何設定?作為目前中國經濟複蘇的關鍵,消費增長的後勁在哪裡,如何改善預期、提振信心?一系列民營經濟支援政策落地,後期如何顯效?以人工智能、算力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和未來産業将為中國經濟帶來哪些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何通過新一輪改革挖掘中國經濟增長的潛能?

帶着這些問題,第一财經記者專訪了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

專訪滕泰:明年增長目标應定在5%以上,挑戰和壓力大于今年︱訪談2024

從投資驅動為主轉向消費驅動為主,需要從體制和機構設定上進行改革

第一财經:2023年是疫後恢複的第一年,你預計今年經濟增速是多少?明年經濟增長目标應該如何設定?

滕泰:2023年經濟總體平穩向好。雖然說面臨着出口負增長、房地産投資負增長、近6個月民間投資負增長等嚴峻的挑戰,但是主要靠消費的拉動,能夠實作年初制定的5%以上的經濟增長目标。2022年中國經濟受疫情的影響比較大、基數比較低,如果2023年經濟增速達到或略高于5%的話,實際上還是有些低于預期的。

考慮到經濟增長的延續性及經濟增長目标的導向性,個人認為2024年經濟增長目标也應該定在5%以上,而它實作的挑戰和壓力會大于2023年,因為基數不同了。實作目标雖有一定難度,但各部門各地方充分發揮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經過艱苦的努力還是能夠實作的。

2024年如果實作5%以上經濟增速的話,首先消費增速要高于今年,同時民間投資也應該進一步提升,至少變成正增長,還應該穩定和擴大出口。貨币政策要求進一步的寬松,利率和企業的融資成本要進一步降低。隻有在積極财政政策和寬松貨币政策的支援下,消費和民間投資、出口都恢複的前提下,才能夠實作2024年5%以上的經濟增長。實作這個目标,對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以及確定就業的穩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一财經:近年來你一直呼籲,要從過去的投資需求拉動為主,逐漸轉向以消費需求拉動為主,擴大消費是目前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關鍵。你認為2023年消費的複蘇呈現哪些特點?中國消費增長的後勁在哪裡?收入和預期成為消費疲弱的重要原因,你有哪些建議?

滕泰:今年的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應該在80%以上,是以說去年年底中央提出把穩定和擴大消費排在優先位置,要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今年消費本身占GDP總量的比重和拉動GDP的貢獻的比重,也充分證明了這一判斷和重要的戰略部署。

為什麼要從投資驅動為主,逐漸轉向消費需求拉動為主,這是由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準和經濟發展階段所決定的。

在後城鎮化和後基建時期,不但長期的高增長難持續,而且固定資産投資增速會逐漸降低,甚至出現負增長。在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階段,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房地産投資和制造業投資是必要的,但過了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高峰階段,投資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明顯下降。

考慮到目前每機關财政資金支出用來搞投資的乘數效應小于1,而如果用來發消費券,則乘數效應大于3,是以如果将每年20多萬億元的過剩、低效和無效投資支出轉為居民可支配收入,再轉化為居民消費支出,以實作3倍以上的總需求擴張,應全面檢查過剩投資、低效投資,把節省出來的财政資金都用于增加居民收入、提升社保覆寫和力度,或發錢補貼居民消費。

從靠投資轉向靠消費,不僅要轉變觀念,更要調整政府宏觀經濟的管理機制。在快速城鎮化和工業化階段,大陸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從上到下的投資驅動相關決策和執行機制,從投資驅動為主轉向消費驅動為主,需要從體制和機構設定上進行改革。

盡快完成中國民營經濟的理論創新

第一财經:今年從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政策檔案,力度之大為近年來少見。另一方面,1~10月份民間投資同比增長-0.5%,已經連續6個月負增長。這背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政策落地見效存在哪些難點和困境?如何破除阻礙民營企業發展的藩籬?

滕泰:民間投資連續6個月負增長,這種情況确實是前所未有的嚴峻。民營經濟是中國市場經濟活力的源泉,這種情況如果不改變,對于未來中國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的影響和挑戰是非常嚴峻的。

造成民間投資負增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宏觀預期的原因,有結構轉型的原因,有金融去杠杆的原因,也有民營經濟自身的原因。此外,部分社會輿論仍然沒有徹底擺脫“民營經濟離場論”“新公私合營論”等一些錯誤思想的影響,嚴重影響着中國民營經濟的信心,甚至造成中國民營經濟投資增速下滑,成為抑制目前中國經濟繁榮的重要因素之一。

徹底破除計劃經濟理論的誤導和影響,徹底澄清影響民營經濟發展的錯誤言論,需要盡快完成中國民營經濟的理論創新。除了出台一些實實在在的政策,還應該引導全社會更加重視民營企業家在經濟和财富創造過程中的作用,更加全面地認識他們的合法報酬,更加尊重和鼓勵民營企業家的創新和生産經營活動。

人工智能帶來的投資機遇無處不在

第一财經:今年AI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成為經濟新引擎。你曾指出,人工智能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被低估。你認為,以人工智能、算力、元宇宙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和未來産業将為中國經濟帶來哪些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及哪些新挑戰?中國應怎樣抓住這一機遇?

滕泰:根據高盛的預測,人工智能在未來10年将帶來7萬億美元的價值,也就是累計帶動全球增長7%以上。另外有研究機構認為,元宇宙技術未來10年也将帶來數萬億美元的增長。即便上述預測都是正确的,人工智能和元宇宙技術帶來10萬億美元的增長也隻反映了其影響的20%,其餘80%的影響是對原有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變。

但人工智能如果僅僅是替代老的生産方式,并不會帶來明顯的經濟增長;隻有創造新的生産和生活方式,帶來新的需求增長,才會帶來經濟增長。這種新供給對老供給的替代,對經濟增長模式的影響,對生産效率的提高,對人類福利的促進是巨大的、不可限量的。

人工智能一定會對各行各業的生産方式帶來革命性變革,是以其投資機遇也是無處不在的。從短期來看,人工智能帶來的投資機會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曆史機遇;第二是在人工智能相關算力和算法領域;第三是人工智能帶來的新産品、新内容、新場景、新體驗。

第一财經:目前經濟增速放緩、發展動能趨弱,通過新一輪改革挖掘增長潛能成為穩增長的關鍵。你認為,下階段中國經濟增長的潛能在哪裡,應該推進哪些方面的改革?

滕泰:未來中國經濟的增長從需求結構上來看,主要應該靠消費驅動,而從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的這種轉型,需要盡快啟動國民收入和支出結構的改革。

國民收入結構和支出結構的改革,關鍵是把每年二三十萬億元的低效投資、無效投資、過剩投資節省下來,轉化成居民可支配收入,進而轉化成消費。這種改革是深層次的改革,同時還需要供給結構的改革,中國之前傳統産業包括房地産相關、基建相關的行業已經供給過剩了,再靠這些老供給拉動經濟已經不可能了。必須得依靠人工智能、元宇宙技術這些數字經濟,這些新技術、新産品、新場景、新體驗,創造新需求。

要抓住這樣的機會,除了要把握生産函數原理,還要學會創新思維,要了解創新函數原理所蘊含的管理哲學和創新方法論。以前我們創造财富主要靠消耗自然資源,今後主要靠人的資源;以前我們創造财富主要靠勞動,今後主要靠智慧,滿足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及時推動中國經濟由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由傳統的房地産制造業驅動向研發創新驅動來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