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産電影要折中主義,更要折疊主義

作者:北青熱點

近日,第四屆澳涞塢頒獎季系列活動之一,由澳涞塢集團主辦、澳涞塢影評人協會承辦的第三屆澳涞塢論壇在中國澳門永利皇宮舉行。本屆論壇分為上下半場,均由北京電視台著名主持人田歌主持。其中下半場,上海戲劇學院電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萬傳法、中國傳媒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教授索亞斌、《看電影》主編阿郎、著名影評人韓浩月、《當代電影》編審林錦燨、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副教授張林明與擔任本場學術主持的澳涞塢影評人協會秘書長胡建禮,圍繞“中國電影如何在現實題材中與觀衆情感共鳴”的議題展開讨論。

2023年,中國電影産業在疫情之後迅速恢複,電影市場供給充足,優秀電影不斷湧現,點燃了觀衆觀影熱情,中國内地年度電影票房重新站上500億元高位。《八角籠中》《孤注一擲》等現實題材作品敢于觸碰人民群衆關切的熱點社會問題,赢得社會廣泛關注。現實題材電影如何才能更好地與觀衆産生情感共鳴,這個議題值得電影學術界和評論界探讨。

國産電影要折中主義,更要折疊主義

近年來中國現實題材電影在情感表述上的特征

上海戲劇學院電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萬傳法教授表示,近幾年的現實題材電影創作中,在情感表述方面呈現出幾大特征:第一,當下中國電影在情感表述方面,正在回歸中國主流電影傳統,這個傳統就是由鄭正秋、蔡楚生和謝晉導演所開創的主流路線。其中,首先重新恢複了家庭倫理作為一種方法的創作模式。在美學和叙事方面,把情感的表述還原給了一個普通人,《八角籠中》《三大隊》都是普通人的情感表述,這實際上和整個電影傳統又重新接上了,是以能引發觀衆情感共鳴。

第二,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過程中,當下的電影中特别強調電影儒學這個方向。其實這是電影儒學的重新接續,是關于人、關于愛、關于中國特有的優秀倫理的接續,是對理想主義的堅持。另外,整個情感表述方面和以往不太一樣:以往的電影希望采取一種情感的折中主義,但是最近電影的表達方式發生了變化,不再是折中主義,而是折疊主義。比如《愛情神話》是中産階層情感電影,上映後不僅受到知識分子歡迎,也赢得普通市民歡迎。基本原因是片中情感沒有進行折中,而是一個折疊得非常好的表達,這個折疊引發整個情感、情緒各種碰撞和共鳴。

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是,最近幾年現實題材電影的情感表達是童話的情感表述,比如《奇迹笨小孩》《八角籠中》等,其實都是底層逆襲的過程,屬于情感童話的表達方式。童話表述在大量中國電影、特别是現實題材影片中存在:《媽媽!》是關于老年人情感的童話表述,《送你一朵小紅花》是一種特殊情感的童話表述,《長安三萬裡》是關于文化的童話情感表述。這些影片之是以如此受歡迎,最根本的一點是這方面有很大創新。

國産電影要折中主義,更要折疊主義

《看電影》主編、著名影評人阿郎認為,如果把2002年的《英雄》當作中國電影的一個轉折點,那麼走到今天,觀衆看電影除了視覺刺激以外,還要求有心理上的共鳴,這個時候更加貼近現實的作品就出現了。前不久上映的《三大隊》就是現實題材的佳作,這部電影描寫現實生活中的人,而這個人身上又有着中國傳統文化中“俠”的精神,使得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現實基因之間形成一個奇妙的連接配接,這是這部電影非常讓人心動的地方。

尤其讓人心動的地方還在于,《三大隊》是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的故事,包括那個原形人物,電影這麼火之後,他也從不接受采訪,仍然做着和銀幕上一樣的事情。有時候電影給我們提供幾層次元的思考,既有現實意義,也有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今天論壇上半場和下半場道出了中國電影一個秘密——那就是我們終于走過了那些模仿和借鑒的階段,終于開始關注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我們的電影有點類似于這塊土地生長出來的莊稼,這個莊稼隻屬于這塊土地,換到另外一塊土地,它是沒有辦法存活的,這也是中國電影的未來。

《八角籠中》火爆融入了觀衆對王寶強的感覺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副教授、電影學院助理院長張林明圍繞着澳門打造演藝之都的現實情況,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澳門幾乎每天都有大量的演藝活動在舉辦,包括澳門國際電影節、澳門國際電影展、亞太國際影展等等,澳門還有很多獨立的電影制片人、獨立的電影創作人,但澳門的電影産業這麼多年來并不發達,更多是依附于香港。澳門更多是電影放映的曆史非常長,幾乎随着電影的誕生,我們就可以在澳門看到一些電影的影像。澳門科技大學正在做一個澳門電影資料館學術平台,剛剛上線。澳門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區域優勢,在這裡可以看到幾乎全球的一些原生影像,具備多元文化碰撞的優勢。

國産電影要折中主義,更要折疊主義

澳門很小,但是它很飽滿,很豐富;它非常現代,也很傳統,是很後現代的那種傳統,走在這兒感覺是非常魔幻的。在澳門發生的故事可能你覺得都可以,都很正常,它連接配接東方和西方,連接配接傳統和現代——多元性和包容性非常強。有很多電影來澳門取景,但僅僅來取景是不夠的。澳門的電影産業如何去做發展,如何去開發橫琴,如何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未來大有可為。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教授索亞斌談到今年票房火爆的現實題材電影時認為,《孤注一擲》這樣的熱點話題電影是現實題材電影的一部分,其創作得到更多來自官方的支援和與國家政策的呼應,是以它是非典型性的巨大成功。他個人覺得一個比較好的例子是《八角籠中》,這部影片也涉及一個熱點話題,片中原型人物七八年前就引起了很大争議,當時他甚至參加過相關題材影片的策劃,說能不能拍出來。最終過了好多年之後,王寶強自導自演拍出來了。盡管遠離了當時的熱點話題,但仍然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

國産電影要折中主義,更要折疊主義

《八角籠中》中男主角利用孩子去打拳,騙孩子買保險,一度被人罵,但換一個角度去看,其實他做的事情也可以叫好事。一個人也好,一件事也好,從不同角度看,可能對它評價尺度就變了,事情的性質也會發生改變,這是該片做得特别成功的一點。《八角籠中》的成功還在于把王寶強的個人經曆和公衆對他的感覺融彙進去,這是特别牛的一點。陳思誠說這部電影可能本身是10億票房,另外的10多億票房其實是觀衆将對王寶強感覺非常完美地融彙到了片中主角身上。這一點可遇不可求,但是每個導演和演員都可以找自己獨特的東西。能夠把現實題材和個人經曆、熱點話題融彙在一起,這個特别難得。

一些高票房現實題材電影貼牌主義盛行

著名影評人、作家韓浩月表示:以前現實題材有一種說法叫僞現實主義,再後來叫懸浮現實主義,現在應該叫貼牌現實主義。很多高票房的現實題材電影身上貼了一身的标簽,讓你忽略影片的内容表達,隻是被它的花哨标簽所吸引。《我不是藥神》高票房,大家會覺得是它應得的。但2023年高票房的現實題材電影存在很多可以商榷的地方、可以質疑的地方,很多不是靠影片所蘊含的現實主義精神、靠故事本身來吸引觀衆,而是靠對一些社會話題的消費,在社交媒體上對性别對立等話題的捆綁,甚至對電影背後創作者的消費,這些都是現實題材貼牌主義盛行的一個亂象。

國産電影要折中主義,更要折疊主義

韓浩月認為,與高票房的現實題材電影相比,文藝片的中小成本現實題材反而對現實主義呈現和挖掘更深,像《河邊的錯誤》《宇宙探索編輯部》可能票房不高,但他從裡邊感受到作品對現實的關切比那些高票房的電影要更真實、更系統,更具批判性。他覺得真正偉大的現實題材作品,一定能在一個小的切口中把現實主義精神百分百地灌注進去,标簽不重要,貼牌不重要,而是它所要表達、真誠想告訴觀衆的東西,能被觀衆沒有損失地接收到,這是現實題材電影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當代電影》編審、《當代動畫》執行主編林錦爔主要從國産現實題材動畫電影的角度,談了自己的觀點,希望帶領大家關注中國動畫電影中現實題材的創作。為此,她列舉和分析了2018年三部國産現實題材動畫電影《肆式青春》《昨日青空》《大世界》,前兩部是關于青春校園題材的,《大世界》是關注邊緣人物的,票房從200萬到8000多萬不等。前兩部在畫風、劇情上還有一些日漫的影子,不夠本土化,而這兩年的動畫電影則出現了本土化的畫風和風格。比如2021年的《雄獅少年》,關注的是本土文化題材和少年,還有平凡人的夢想,收獲2億多票房。

國産電影要折中主義,更要折疊主義

今年暑期檔上映的現實題材卡通片《茶啊二中》,與《長安三萬裡》以及多部優秀真人電影同台PK,最終拿到3.84億元票房,由此可見其很受歡迎。這也是對現實題材國産動畫電影的拓展,這部影片是青春校園題材,這在真人電影中很常見,但是用動畫以及喜劇的方式比較少見。導演設定片中人物說東北話,本身感染力很強,還有很多校園趣事,結尾積極向上,又回到現實,特别接地氣。而且該片的共情牌打得特别好,營銷也做得很好。

澳涞塢論壇創辦于2020年10月,是每年澳涞塢頒獎季期間舉辦的高端國際影視文化産業論壇。主辦方邀請國内外影視文化行業領軍人物和專家學者,圍繞着澳門、粵港澳大灣區、中國乃至全球影視文化産業發展方向和趨勢等熱點話題,各抒己見或觀點交鋒。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肖揚

編輯/崔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