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200餘年,僅有8位大臣獲谥“文正”,最差的毫無争議!

作者:近代說史

從谥号就能看出一個人生前的德行行為,所謂谥号,就是一個人死後,針對他的一生的功績或行為來進行評價,有褒有貶。

谥号從西周的早期就已經出現,但這也是傳統的說法,具體的可以從《逸周書·谥法解》中 得到,文中提到了周公制谥。

清朝200餘年,僅有8位大臣獲谥“文正”,最差的毫無争議!

本文陳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資訊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但這一傳統的說法其實并未得到後人的認可,因為後人根據多方面的考釋時候,認為谥法最有可能是在西周的中期出現的,相比于傳統的說法,這一說法明顯更具有信服力。

無論是皇帝或是大臣,都可以擁有谥号,但大臣并不是随便就能擁有的,處除了褒谥之外,還有惡谥,比如炀、靈、厲。

清朝200餘年,僅有8位大臣獲谥“文正”,最差的毫無争議!

還有一種是後人對他們的稱呼,但其實并不是正式的谥号,比如質帝、沖帝、少帝,這種一般是英年甚至幼年就死亡的,是以後人對他們有了這些稱呼。

但對于的大臣來說,想要一個谥号并沒有那麼容易,尤其是在清代的時候,對于清代大臣獲得谥号有着明确的規定。

清朝200餘年,僅有8位大臣獲谥“文正”,最差的毫無争議!

當大臣過世之後,到底能不能獲得谥号,完全是由皇帝決定,并且一品以下的大臣不能被授予谥号,除非你能十分出衆,然後讓皇帝親自給你下旨授予谥号。

在被授予谥号的大臣官員之中,要想被授予“文”字,那也有十分硬性的要求,比如入過翰林或者是大學士才能夠用,而在“文”字的谥号中,所有人夢寐以求的就是“文正”此谥号。

清朝200餘年,僅有8位大臣獲谥“文正”,最差的毫無争議!

在文正之後,就是“文忠”,清朝二百餘年有10人獲得,其次是“文襄”,此谥号僅限于武功成者,比如左宗棠,在其後還有文恭等等不同的谥号。

但“文正”這一谥号在清朝近300年的曆史中,僅僅隻有8人獲得,在這8人中,前幾位的排名一般沒有人在意,因為他們每個人都很厲害,但論實力最差的卻幾乎是公認的,因為許多人都認為他名不副實。

清朝200餘年,僅有8位大臣獲谥“文正”,最差的毫無争議!

湯斌

湯斌是如今的河南睢縣人,在許多人的心中,湯斌絕對是清朝的第一清官,一生清正廉明,他所去過的每一個地方,都有被他評判的冤案。

因為體恤民情、政績斐然也被尊為“理學名臣”,無論在政績上、理學、史學以及繪畫上,都有着不小的成就。

清朝200餘年,僅有8位大臣獲谥“文正”,最差的毫無争議!

哪怕是在朝堂之上,其他人不敢說的大實話,他湯斌敢說,但也是以得罪了不少的大臣,就比如明珠和餘國柱,此二人對湯斌十分怨恨。

後來此二人用湯斌在蘇州釋出的文告作為了對朝廷的诽謗,結果讓其受到了康熙的責問,但這件事情在朝堂之外傳得沸沸揚揚,最終也變了味道。

清朝200餘年,僅有8位大臣獲谥“文正”,最差的毫無争議!

彼時湯斌已經患病,因為這些沸沸揚揚的言論,最終湯斌病情加重去世,在他去世之時,湯斌身上所有的錢财僅僅有8兩俸銀,還是好友借錢才能讓其下葬。

康熙在位之時,湯斌的冤屈揮之不去,還是雍正為其還了清白,而“文正”這一谥号,則是乾隆為其追谥的。

清朝200餘年,僅有8位大臣獲谥“文正”,最差的毫無争議!

劉統勳

大多數人隻知劉墉,他的父親劉統勳卻最多隻是聽了個名字,但其實曆史上的劉統勳,無論是從聲望、功績或是影響方面,都要遠超劉墉。

成為乾隆的左膀右臂之後,劉統勳就親自帶隊将天山以北的地區走了一遍,完成了新疆地圖的藍本,後來有官員購買金銅制作禁物,将軍克扣軍饷以及私吞公款等案件,都是劉統勳查清,并且向皇帝奏明,也是以劉統勳更深得皇帝喜愛。

清朝200餘年,僅有8位大臣獲谥“文正”,最差的毫無争議!

在劉統勳70大壽的時候,乾隆還親自提筆,禦賜了他“贊元介景”四字匾額,在一日劉統勳正常上早朝的途中,擡轎之人突然感覺到了轎子傾斜,此時的劉統勳已經歪道在轎内逝去。

劉統勳逝後,乾隆的親自吊唁、作挽聯和懷舊詩等等都足以證明,劉統勳在乾隆心中的地位,是以劉統勳獲得“文正”谥号也當之無愧。

清朝200餘年,僅有8位大臣獲谥“文正”,最差的毫無争議!

曾國藩

曾國藩的影響力想必都十厘清楚,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以及經濟等多個方面都離不開他,無論是中國的第一艘輪船還是第一所兵工學堂,又或者是第一批赴美留學的學生,都是在他的建議之下開始的。

作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他也被後人認為是“國人精神”的典範!他憑借一己之力,給彼時的奄奄一息的大清王朝強行續命數十年,甚至是影響了中國曆史走向的一個人物。

清朝200餘年,僅有8位大臣獲谥“文正”,最差的毫無争議!

曹振镛

曹振镛是曹操嫡脈後裔,雖然一生經曆了乾隆、嘉慶和道光三朝,但從嘉慶才開始受到重用,直到道光朝,他成為了心腹大臣。

他一生的仕途可真是一點風雨都沒有,也是以才能夠為官52年,清朝幾乎沒人能夠超越他,但也是以倍受诟病。

清朝200餘年,僅有8位大臣獲谥“文正”,最差的毫無争議!

但凡當官的,怎會不得罪人呢?可曹振镛卻偏偏就是什麼困難都沒遇到過,是以後人對于他一生的評價就成為了“多磕頭,少說話!”

有人認為,這些評價對于曹振镛來說其實并不恰當,畢竟曹振镛為官52年,從未A錢受賄,也做出了不少的政績。

清朝200餘年,僅有8位大臣獲谥“文正”,最差的毫無争議!

但倘若和其他幾位清朝獲得“文正”的大臣相比較,曹振镛的這個谥号,的确有些沒實力了,因為哪怕是李鴻藻和孫家鼐這兩個因為“帝師”的慣例獲得了“文正”這一谥号,但他們一個在甲午戰争主站,一個創辦了京師大學堂。

是以都要比曹振镛做出的貢獻要大,是以在許多人的眼中,曹振镛能獲得“文正”這個谥号,着實是有些運氣成分在其中。

清朝200餘年,僅有8位大臣獲谥“文正”,最差的毫無争議!

除了這幾人,清朝獲得了“文正”谥号的還有朱珪和杜受田,在這8人裡面,人們認為曹振镛獲得“文正”谥号實在太過于勉強,但排在首位的絕對是湯斌,但也有人認為應當是曾國藩。

如果不僅限于清朝時期,說曆史上獲得了“文正”的第一人,絕大多數公認的則都是範仲淹,範文正公那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對後世依舊影響深遠。

參考來源:百度百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