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東北軍5個軍長最終結局?

作者:東吳春秋曆史俠

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的東北軍失去了黑龍江、吉林、遼甯三省,雖然地盤丢失了,但東北軍的實力卻并沒有受到太多的損失,在天津、北京、河北、察哈爾等地進行了整編,依然有約26萬東北軍。

26萬東北軍包括步兵5個軍加2個獨立師,騎兵4個師,那麼這些進階級将領最終的結局又如何呢?

一、第51軍軍長于學忠

于學忠其實并非東北人,也不是張學良的嫡系部隊,他出生于山東蓬萊,早年參加北洋陸軍十八混成旅,任炮兵營長。

1922年,于學忠所部被吳佩孚派往四川支援劉湘和楊森,後任十八混成旅旅長,駐紮墊江。

1925年,吳佩孚為了擴充軍隊實力,将于學忠提拔為26師師長,

1926年,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吳佩孚因湖北局勢緊張,任命于學忠為長江上遊副司令,趕赴宜昌商談軍事,後任第九軍軍長,成為吳佩孚手下的得力幹将。

吳佩孚大勢已去後,于學忠跟随老上司吳佩孚共進退,回到家鄉蓬萊隐居。

張作霖進入北京後,得知于學忠英勇善戰,便讓張學良邀請于學忠出山,任鎮威軍二十軍軍長,于學忠自此便加入了東北軍的行列。

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被迫下野,東北軍的十七萬軍隊交給于學忠51軍指揮,于學忠兼任行政院駐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兼任天津市市長。

由于于學忠的實力得到迅速擴大,引起了日寇的嫉妒,日寇一直想方設法拉攏和威脅于學忠,想迫使于學忠以河北之地投靠日寇,但都被于學忠嚴辭拒絕。

最後日寇居然搞起了暗殺,先後三次暗殺于學忠,但都沒有成功。

何梅協定簽訂後,何應欽多次逼迫于學忠辭職,蔣介石後來把于學忠的51軍調到西安。

西安事變期間,于學忠堅決支援張學良。

七七事變全面抗戰爆發後,于學忠率部參加了淮河戰役、台兒莊戰役及武漢保衛戰。

1941年,于學忠任山東省主席,魯南遊擊總指揮。

抗戰勝利後,于學忠不願意打内戰,解甲歸田,蔣介石曾脅迫于學忠逃亡台灣,但于學忠在四川鄉裡搞起了隐居,等待新中國的成立。

新中國成立後,于學忠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員,當選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64年,于學忠因病逝世,享年75歲。

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東北軍5個軍長最終結局?

二、第53軍軍長,萬福麟

萬福麟,吉林農安人,少年家貧,以放牛為生,八國聯軍侵華時,沙俄入侵東北,萬福麟加入鄉團,成為土匪,後被吳俊升招降,任馬營管帶。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萬福麟任都統、團長,依然在吳俊升帳下。

1922年直奉大戰期間,任東北陸軍第十五混成旅旅,駐紮滿洲裡。

1928年,任黑龍江保安副司令、東北邊防軍副司令兼黑龍江省政府主席

1930年中原大戰,萬福麟跟随張學良入關到華北,從此再也沒回到東北主政。

随後,萬福麟率東北軍參加了熱河的抗戰,但表現不佳,作戰失利,緻使熱河被日軍占領。

熱河抗戰的失利,讓東北軍倍名譽掃地、倍受指責!

七七事變後,國民黨對東北軍進行了重組,萬福麟任第一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五十三軍軍長,在平漢線一帶作戰,損失慘重,被迫退入太行山。

1939年,萬福麟重振隊伍,相繼參加了豫北、豫東、武漢會戰,部下損失非常嚴重,後調重慶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軍長由周福成繼任。

抗戰勝利後,萬福麟被調往東北任行轅副主任、東北行營政務委員會主任,但很快東北解放,

1949年,萬福麟随國民黨逃往台灣,任國民黨政治咨詢委員會委員。

1951年,病逝于台灣,享年71歲。

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東北軍5個軍長最終結局?

三、第57軍軍長,何柱國

何國柱雖然是東北軍,卻出生于廣西容縣。

早年,何國柱畢業于廣東陸軍國小、武昌陸軍學校、保定陸軍學校,是多個陸軍學校的高材生,曆任保定軍校騎兵科分隊長、隊長、蘇皖宣撫軍第三軍司令部作戰科長,後加入東北軍,任團長、旅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何柱國率部在山海關參加抗戰,抵抗日寇對山海關的侵略。

1933年,何柱國任57軍軍長,參加了長城抗戰。

西安事變時,何柱國支援張學良,後任騎兵第二軍軍長,參加華北抗戰。

1941年,任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

抗戰勝利後,何柱國任東北行轅參謀長,但突然發病,雙目失明,被迫退役。

新中原建立後,何柱國在杭州居住,當選為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

1985年,何柱國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東北軍5個軍長最終結局?

四、67軍軍長,王以哲

王以哲,黑龍江賓縣人,中學畢業後,便加入東北軍,曆任東北軍軍士教導隊排、連、營長,張衛隊少将旅長,是張學良的摯友和親密下屬。

1928年王以哲任陸軍獨立第七旅旅長,駐守沈陽。

九一八事變後,王以哲随東北軍退入關中,後任67軍軍長。

1935年,蔣介石調張學良、王以哲到西安陝北繼續剿共,面對長征來到陝北的紅軍疲憊之師,東北軍卻連連打敗仗,連續3個師被紅軍打敗,讓張學良和王以哲以巨大的震驚。

王以哲由此開始轉變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在進步朋友和地下黨員的勸說下,王以哲暗中加入了共産黨,并對張學良講訴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道理,最終成功說服張學良停止進攻紅軍,并開始和紅軍進行秘密交往。

在王以哲的溝通努力下,最終張學良下定決心,通過兵谏,來迫使蔣介石停止内戰,一緻抗日。

1936年12月12日,王以哲和張學良、楊虎城等進階将領,發動了震驚全國的西安事變,最終迫使蔣介石終于同意停止内戰,一緻抗日。

西安事變的成功,離不開王以哲的功勞,王以哲為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一緻抗日,立下巨大的功勞。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蔣介石扣押,王以哲便成為東北軍的核心上司人物,積極和共産黨商議,用政治手段解救張學良的事宜。

但此時東北軍内部發生分裂,部分東北軍中的激進分子,妄圖篡奪軍權,反對以和平方式解救張學良。

1937年2月2日,東北軍的部分激進軍官暗殺了王以哲,王以哲死時年僅42歲。

王以哲之死,意味着東北軍開始徹底走向衰落,群龍無首的東北軍最終走向了沒落!

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東北軍5個軍長最終結局?

五、62軍軍長,馮占海

馮占海,遼甯錦縣人,少年時代投奔姨夫張作相當勤務兵,後入東北講武堂學習,後任二十七師一零八上尉副官。

九一八事變後,馮占海沒有選擇逃亡,而是收攏綠林人士和民間百姓舉起抗日大旗,組建吉林抗日義勇軍,被稱為吉林抗日第一人。

後因孤軍作戰不利,馮占海率部退入熱河,熱河失陷後入關,被編入萬福麟的53軍。

1933年,張學良親自接見馮占海,将吉林抗日義勇軍改編為62軍,馮占海任軍長。

1935年,蔣介石準備對63軍進行清共,馮占海得知消息後,立即通知密捕名單上的人員迅速離開,挽救了很多革命進步人士。

1936年,馮占海為了擺脫蔣介石的監控,取消了62軍的番号,保留91師,仍歸屬萬福麟管轄。

七七事變後,馮占海率部在河北高邑阻擊日軍,傷亡慘重,後歸入湯恩伯管轄,駐守開封黃河南岸。

1938年在武漢會戰中,91師傷亡更是驚人,除去傷員,全師不足2000人,令馮占海悲痛萬分。

後因湯恩伯嚣張跋扈、歧視旁系部隊,馮占海心灰意冷,後悄悄離開部隊,到廣西、香港以經商為生。

解放後,受周恩來邀請,馮占海回到吉林任省體委主任。

1963年,馮占海病逝,享年64歲。

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東北軍5個軍長最終結局?

五位軍長,除了萬福麟去了台灣,王以哲被暗殺,其餘3位都留在了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