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證券業亟需回歸本源 探索商業模式轉型新路徑

作者:證券時報

編者按:“以投資者為中心”是證券行業2023年最大主題,具體表現有,降費讓利提升投資者獲得感、提供長期陪伴等待市場轉機、保薦企業上市注重從“可批性”向“可投性”的轉變……隻有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人民性、不忘普惠為民的初心,券商才能行穩緻遠。

這也倒逼證券業回歸本源,重新審視機構的經營管理、服務方式,摒棄過去盲目追求經濟利益、過度營銷、殺雞取卵等做法,探索商業模式轉型新路徑,服務國家戰略,實作高品質發展。

今日,《證券時報》推出證券業十大新聞,記錄即将過去的2023年。

公募費率改革沖擊證券業

2023年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備受矚目。監管層兩輪直擊堵點、痛點、難點的改革,激蕩證券行業,一方面踐行“金融為民”,另一方面助推證券業回歸本源。

今年7月證監會公布《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方案》,12月就《關于加強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證券交易管理的規定》征求意見。

業内人士分析,短期内,券商收入或受“三連沖擊”:一是基金子公司收入下降;二是券商收取的基金保有規模管理費分成縮水;三是分倉傭金規模将縮減三分之一。從長遠看,證券業高品質發展将邁出堅實一步,券商多年來“基金銷售換交易傭金”的商業模式或被颠覆,财富管理将真正回歸以客戶為中心的本源,買方投顧模式有望茁壯成長。

同時,賣方研究業務格局亦将發生深遠變化,短期内行業洗牌加劇,中小賣方機構生存空間受擠壓。長期來看,券商研究所将更加重視研究能力、降本增效,強化對内服務,探索更多研究服務的兌現方式。

全面注冊制時代強調“可投性”

2023年2月,全面注冊制改革正式實施,标志着A股發行邁入新階段,其制度設計的包容性為投行提供更多業務機會。

不過,全面注冊制“不是誰想發就發,想發多少發多少”,也不意味着放松品質要求。這要求券商投行應深刻了解注冊制“以資訊披露為核心”的内涵,沿着行業邏輯“以投資的眼光選項目”。

今年7月滬深交易所出台《以上市公司品質為導向的保薦機構執業品質評價實施辦法(試行)》,具有裡程碑意義,“隻保不薦”的時代成過去。該檔案旨在加快保薦機構從注重“可批性”的觀念,向注重“可投性”轉變。

除觀念轉變外,投行應全面提升執業能力,把握全面注冊制的戰略機遇,提高行業研究、價值發現、品質控制、客戶服務、直接投資等核心競争力,推動通道業務轉向全生命周期的綜合服務。

降本增效強化考核

随着市場環境及監管環境的變化,降本增效成為證券業今年的“主旋律”。

出差标準降檔、客戶招待費用标準降檔已經不是新鮮事。有券商研究所還傳出倒查三年打車費,主要因為有員工存在因私打車情況,而此前公司未嚴格檢查報帳事由。與此同時,券商不同業務條線加強績效考核、嚴查考勤,開啟末位淘汰。

在“業績升、薪酬升,業績降、薪酬降”的背景下,備受市場關注的“證券業降薪潮”已經出現。

據證券時報記者此前統計的2022年上市券商資料發現,“超高薪”高管成過去式,“年薪千萬”已經絕迹;同時員勞工均薪酬均值為48.30萬元,同比減少近20%。今年,記者還獲悉,部分大型券商的員工每月固定薪酬面臨普降。

股權融資遭遇“827新政”

股權融資市場在今年年中的轉向,無疑對券商收入帶來沖擊。8月27日證監會宣布根據市場情況階段性收緊IPO(首發)節奏,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态平衡,同時還對上市公司再融資行為作出部分條件限制,上述安排被市場人士稱為“827新政”。

自監管部門提出一二級市場逆周期調節後,A股股權融資規模明顯下滑。Wind資料顯示,今年9月至11月,A股股權融資規模分别為551億元、404億元、483億元,僅相當于8月份1545億元的三分之一,融資企業數量則出現腰斬。

短期内,券商投行業務收入受到較大影響。43家上市券商三季報業績已顯“端倪”,同花順iFinD資料顯示,逾七成券商前三季投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出現下滑,部分大型券商下滑超30%;中小券商受沖擊更大,個别減少逾70%。

不過,從中長期來看,大陸權益融資市場仍有較高增長空間,符合國家戰略領域的證券化率有望在未來5年顯著提升。各家券商強調,要進一步強化内部投研協同及人力優勢,拉伸産業服務鍊條,充分挖掘重點行業各細分闆塊及處于不同生命周期的潛在客戶。

基金投顧試點探路正常化

如何從客戶的角度幫助投資者進行個性化資産配置,成為各方探索的話題。建構買方投顧模式對券商财富管理轉型意義重大。

行業對該模式的探索從“基金投顧”開始,經曆三年多的試點,基金投顧業務迅速成長。6月9日,證監會釋出《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顧問業務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計劃推動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轉正常,這無疑給更多緻力于買方投顧轉型的機構,提供業務抓手和成熟的商業模式。

鼓勵走資本節約型道路

券商“補血”風向在2023年發生明顯變化。今年1月,證監會倡導券商聚焦主責主業,走資本節約型、高品質發展之路。

為響應監管部門号召,兩家頭部券商先後主動終止百億元級配股計劃。多家券商修訂定增計劃,或調減融資規模,或調整資金投向。IPO(首發)方面,除信達證券今年初成功上市外,6家拟上市券商稽核進展緩慢。由于股權融資推進難,今年券商主要通過發債融資。年内發債規模創下新高,突破萬億元,2023年也成為券商發債大年。

除限制大額再融資,提升現有資金的利用效率也是監管鼓勵的方向。2023年11月,證監會就修訂《證券公司風險控制名額計算标準規定》公開征求意見。意見稿支援合規穩健的優質券商适度拓展資本空間,提升資本使用效率,做優做強。

印花稅與交易經手費下調

監管層8月出台一攬子政策緩解市場壓力,備受市場關注,無論對券商闆塊股價表現還是對券商展業都帶來影響。

據了解,在證監會指導下,滬深北交易所8月進一步降低證券交易經手費,其中滬深交易所股票交易經手費下調30%,北交所股票交易經手費下調50%。各券商紛紛響應,切實将此次證券交易經手費下降的政策效果傳導至廣大投資者。

同月,财政部、稅務總局公告證券交易印花稅實施減半征收,此舉反映出國家提振資本市場的決心。上述政策有助于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股市交易,提升市場活力。多位券商分析師認為,這有助于提振券商股的市場表現。

顯而易見,活躍資本市場并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成為經濟建設中的關鍵一步,資本市場在推動經濟增長、居民财富創造中的作用獲得進一步挖掘和認可。

證券業反腐力度空前

今年以來,證券業反腐重拳出擊,多名證監系統幹部或券商高管接連被帶走調查。此前,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就指出,金融亂象和腐敗問題屢禁不止。

根據記者梳理,相關反腐對象有的具有多年監管工作經驗,後續“下海”或到政府、會管機關任職多年後被查;有的則長期在券商任職,最終卷入腐敗案。今年1月,民生證券前董事長馮鶴年被開除黨籍,他曾在證監會工作18年。後續包括中信建投證券原總經理李格平、浙江省政協副主席朱從玖、中國期貨業協會原會長安青松、上交所原副總經理劉逖等接連被調查,他們都有監管部門履職的經曆。在企業方面,比如銀河證券原董事長陳共炎在退休後被查,同樣令行業震動。

業内人士認為,在金融反腐的長路上,證券業展現出堅定的決心和持續的努力。一系列關鍵人物的查處表明監管機構對權力尋租和金融腐敗零容忍的立場。

并購程序加速

近年來,證券業馬太效應凸顯,頭部券商與中小券商盈利能力差異較大,行業洗牌大幕再度拉開。在行業盈利分化背景下,随着監管政策今年再次釋放正向表态,證券業并購程序有望加快步伐。

今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及“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随後,證監會表示支援頭部券商通過業務創新、并購重組等方式做優做強,引導中小機構結合股東背景、區域優勢等資源禀賦和專業能力做精做細。

據悉,12月證監會核準民生證券變更主要股東為無錫國聯集團,該事項從送出申請材料至核準批複,曆時僅8個月。華創證券收購太平洋證券股權事項在同月也迎來最新稽核進展,獲得證監會回報意見。也是12月,浙商證券宣布将下一個并購目标標明國都證券。

在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背景下,監管部門支援的券商并購浪潮有望再起。

券商發力北交所市場業務

9月1日,證監會釋出《關于高品質建設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意見》,計劃顯著提升北交所市場規模、效率、品質、功能、活躍度、穩定性等。

此次改革不僅為北交所高品質發展打開更大空間,也為券商展業開辟新戰場、提供新發展動能。今年9月以來,多家券商抓緊制定内部工作方案,加快推進準備工作,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向市場傳遞北交所市場最新制度、投資機遇與投資邏輯。

在投行層面,券商積極儲備北交所上市項目,部分頭部券商下場争搶業務。在開戶方面,随着投資者适當性條件的調整以及北交所二級市場賺錢效應顯現,券商通過調整考核機制、薪酬激勵、内部分支機構排名、金融科技等多種舉措大力推廣開戶。在做市方面,不少券商申請北交所做市資格,北交所做市商有望進一步擴容。此外,還有券商從投資端發力,設立北交所股權投資基金等。

本版供圖:圖蟲創意

本版撰文:譚楚丹、劉藝文、孫翔峰、胡飛軍、許盈、王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