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終南山第一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清水煮白菜,現親人已認不出!

作者:聰明的山丘IX7

在金庸武俠小說裡面,小龍女居住的活死人墓是一個奇特的地方。它不僅藏匿于終南山腹地,更曾經是全真教祖師王重陽的隐居之地。

終南山第一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清水煮白菜,現親人已認不出!

(活死人墓)

王重陽因起兵抗金失敗隐居于此,沒想到一朝悟道竟然開辟了新的事業。

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人懷揣着不同的目的來此隐居,他們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探索真實的自己。

最近,一位号稱終南山第一隐士的男人浮出了水面,據說他已經隐居了足足30多年,每天依靠着清水白菜度日,就連親人也認不出他來了。

終南山第一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清水煮白菜,現親人已認不出!

他為何選擇了隐居,又為何選擇了終南山呢?

返璞歸真的隐士們

在大陸的主流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據着絕對主導地位。從董仲舒上書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候起,似乎所有的規矩都是圍繞着“學成文武藝,貨賣帝王家”來運作。

終南山第一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清水煮白菜,現親人已認不出!

(董仲舒上書漢武帝)

因為加入了帝王家,進入了官員體系,那麼不但個人擁有廣泛資源,就連親朋好友也能跟着沾光。是以“入仕當官,封妻蔭子”成為人生最高追求,而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販夫走卒則成了衆人唾棄的對象。

然而資源畢竟是有限的,為了能夠占據高位,不但個人要付出極大的努力,甚至整個家族也要付出幾代人的心血,而且還要碰上絕對的好運氣。

即便坐上了位置,還要提防着他人觊觎的目光和暗中的小動作。這種苦悶無法溢于言表,隻能是“高處不勝寒”。

終南山第一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清水煮白菜,現親人已認不出!

(高處不勝寒的君王)

有些人從高位跌落,從此大徹大悟,淡化名利,尋求思想的解脫;還有些人則從一開始就擺脫儒家思想的束縛,從先秦百家思想中尋求新的出路。為了避開俗世的目光,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隐居。

盡管有着“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之說,但是能夠做到大隐和中隐的人畢竟是少數,因為這需要極強的心理素質和城府。絕大多數人還會攜帶着行李,登上高山,匿于曠野,來到與世隔絕或者半隔絕的地方換個活法。

終南山第一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清水煮白菜,現親人已認不出!

(道士打坐)

在這裡,俗世的生活已成為過去,一種新的生活即将到來,當然儒家思想也将被另一套思想體系所代替。

天人合一的道教思想

在儒家思想成型之前,道家思想的祖師老子已經通過他那篇僅有8000餘字的《道德經》闡明了自己的思想。

終南山第一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清水煮白菜,現親人已認不出!

在他生活的春秋時期,周王室實力不濟,無力管理各國諸侯。諸侯們為了争奪地盤,不斷地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互相吞并。

在長達數百年的混戰中,不斷地有人入局,也不斷地有人出局,入局者未必能夠笑到最後,而出局者甚至九族都跟着遭殃。自然而然,封侯拜相就未必是人生最好的選擇。

終南山第一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清水煮白菜,現親人已認不出!

(老子)

老子早早看透了這一切,是以在他的《道德經》中就闡明了避世的道家思想。

此後,莊子和黃石公又進一步地把老子的思想發展成為老莊思想和黃老思想,被後人學習和參考。這個時候,道家思想還隻是被上層所接納,應用在政治方面。

終南山第一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清水煮白菜,現親人已認不出!

而到了東漢時期,彭城豐縣人張道陵又在道家思想的基礎上摻雜了陰陽、五行等其他學說,在思想相對封閉的四川建立了擁有具體組織形式的道教。

在傳教的道觀裡,他把老子推上神壇,号稱太上老君,又從上古的三皇五帝和各種傳說中冊封神仙,同時廣為吸收處于社會中下層的百姓成為信徒加入進來。

終南山第一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清水煮白菜,現親人已認不出!

(道士)

此後數百年間,随着加入的百姓越多,道教的發展也越來越昌盛,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同時不斷地吸引着醫學、音樂和繪畫甚至是儒家、佛家思想等方面的人才充實和豐富道家的理論和内容。

當人們在被儒家的功利擊得心灰意懶的時候,道家的思想收留了他們。在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的引導下,他們開始通讀道家典藏換個活法。

終南山第一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清水煮白菜,現親人已認不出!

他們不再追求成為社會的主宰者,相反要成為大自然的一分子,去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但是誰能想到,在唐朝建立後,道教的祖師爺竟然被大唐皇帝利用了一把,也由此拉開了終南山的輝煌的序幕。

終南山第一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清水煮白菜,現親人已認不出!

(唐太宗李世民)

終南山的輝煌

儒家的思想既然是入仕,那麼位于統治階層最高端的皇帝又是如何呢?

為了彰顯自己皇權的合法性,他們都會挖空心思從曆史中查找名人來為自己臉上貼金。

因為唐朝的皇帝姓李,是以從唐太宗李世民時候起,他就把道教的祖師老子(本名李耳),劃到自己的本家,并且把道教立為了國教。

終南山第一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清水煮白菜,現親人已認不出!

(太上老君(老子))

是以整個唐代道家始終興旺發達,很多道觀都獲得了皇家的供養,得以發揚光大。

終南山緊靠着大唐的國都——長安(西安),自然而然就成為道教名山。不但山上建了衆多道觀供皇帝和王公貴族供奉,而且還有諸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名人來此隐居修道。

唐朝文化發達,詩詞尤為出名。很多文人騷客遊覽終南山的時候都禁不住會賦詩來表達自己的心情。

終南山第一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清水煮白菜,現親人已認不出!

(終南山上道觀)

這些脍炙人口的詩句,要不了多久就會傳遍大街小巷,無形中又給終南山打響了廣告。

唐朝滅亡之後,經濟中心開始向着東移,長安的輝煌不再,終南山勢必也會受到影響。

隻不過這種影響又恰恰促進了終南山真正回到道家清心寡欲的修道核心中去。

終南山第一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清水煮白菜,現親人已認不出!

(終南山上道士)

終南山上隐士多

經濟越繁榮的地方,名利的色彩就越重。人們在追名逐利的同時,免不了唇槍舌劍,大打出手。即便是修道場所的道觀,也免不了世俗習氣。

大唐盛世不再,後續的王朝不是把國都定在開封就是定在北京和南京。西安盡管還保留着大都市的地位,但是終南山的熱度卻從此降了下來。

這種熱度的下降,雖然從某種意義上減少了官府供奉的香火錢,但是卻給真正的修道者提供了清靜無為的場所。

終南山第一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清水煮白菜,現親人已認不出!

(西安)

他們無需借助有型的道觀,隻要在某個山林深處建一小廬開始隐士的生活。

隐士的生活分兩種。一種是出現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描述的秦漢遺民那種與世無争的平民生活。這種人沒有過多的追求,隻是想要單純的避世,在他們的生活當中早已消除了時間的概念,通過樸素的勞動,平平淡淡地過完自己的一生。

終南山第一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清水煮白菜,現親人已認不出!

(桃花源記)

還有一種是那種擁有超凡脫俗的知識分子。他們飽讀詩書,厭倦了塵世間的世俗洪流,想要通過傳統的道家哲學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這種人打破了原有的思維體系,從道家思想中找到切入點,從此人生開辟出一個新的未來。

終南山資源豐富,山勢狹長,能夠容納衆多的隐居者。他們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尋找合适的地方。歲月滄桑,至今也無法統計到底有多少人在這裡隐居。

終南山第一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清水煮白菜,現親人已認不出!

(終南山)

直到有一天,一群手拿相機的不速之客再次到來,才喚醒了人們塵封的記憶。

旅遊業曝光隐居者

改革開放後,第三産業開始得到飛速的發展,旅遊業的發展尤為迅速。

人們開始拿着拍攝裝置帶着家人來到終南山遊山玩水,感受大自然。有些人在交通要道,也有人在密林深處,甚至在某處不知名的山洞裡發現了人類居住的痕迹。

終南山第一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清水煮白菜,現親人已認不出!

(驢友)

他們滿懷好奇地觀察着,試圖跟這些居住者們交流。

盡管沒有像《桃花源記》中老者闡述的:不知有漢,乃無論魏晉那麼誇張,但是雙方在言語以及思想上已經存在了巨大的代溝。

終南山第一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清水煮白菜,現親人已認不出!

本着山中方一日,世間已千年的神奇。這些隐居者根據脫離塵世的時間長短,大腦多多少少都會跟不上時代。

外來的旅遊者好奇隐居者的來曆,而隐居者則往往厭倦外來者的幹擾。有的隐居者會另選地方繼續隐居,還有的隐居者則毫不客氣地把外來者趕走。

終南山第一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清水煮白菜,現親人已認不出!

(隐士的房子)

随着自媒體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抖音、快手等平台曝光了隐居者們。更有甚者,還有好事的人通過網際網路大資料去人肉隐居者,試圖去深挖他們背後的故事,結果一位号稱終南山第一隐士的人被挖了出來。

終南山第一隐士

一次,一些旅遊者無意中闖入了一片密林。他們在密林盡頭的山溪石頭上看到了一位正在盤膝打坐的中年男人。

終南山第一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清水煮白菜,現親人已認不出!

這名中年男人身穿着髒兮兮的粗布衣服,滿臉虬髯,頭绾發髻,雙手放在兩個膝蓋上,眼睛微閉,正在冥想。

眼前的這個人仿佛是從古代穿越過來的世外高人,年輕的旅遊者不由自主地走上前去想要合影。

誰知等他們剛一接近對方,中年男人就睜開眼睛盯着他們。他們盡量用最客氣的語言跟對方打招呼,沒想到對方竟然理也不理起身就走。

終南山第一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清水煮白菜,現親人已認不出!

(但侯)

不甘心的旅遊者們随後就緊跟着中年男人,但是長期坐在辦公室中的他們過慣了養尊處優的生活,怎麼也跟不上對方的步伐。

好在他們即将跟丢的時候,這個男人鑽進一個山洞就不見了。

他們不甘心,就一路尾随着進入了山洞,結果到了洞口才發現這裡原來是這名中年男人的“家”。

終南山第一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清水煮白菜,現親人已認不出!

山洞并不大,也不深,裡面擺放着做飯用的鍋碗瓢盆,其中一個平整的大石頭上還鋪着被褥。

隻不過沒有電,他們隻能從洞外映射進來的微弱陽光看到中年男人在被褥上繼續打坐。

終南山第一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清水煮白菜,現親人已認不出!

(但侯)

大概有一炷香的時間,這名中年男人跳下“床”來,穿好鞋子走到洞外跟他們打招呼。

可能由于長時間不說話的原因,這名中年男人的語言功能有所退化,不過人們還是從他含混不清的方言中得知了他的姓名——但侯。

對于他的來曆,但侯不願多談,不過從他記得自己剛來此處隐居的時間推算,至今已經超過了30年。

終南山第一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清水煮白菜,現親人已認不出!

這30年來,他獨自一人生活在這個山洞裡,渴了喝山泉水,餓了就摘野果,自己也在住處種了一些白菜。

由于長時間的吃素,他的身體體脂率特别低,顯得非常瘦弱,但是身體卻很健康。這一點讓那些整天生活在垃圾食品的外來者羨慕不已,但是真的讓大家過這樣的生活,又顯然不切實際。

随着交流的深入,大家發現他談吐不凡,對道家思想的了解非常深刻,從他拿出的那本已經被揉爛了的書本來看,顯然他曾經讀了無數遍。眼看着天色已經黯淡下來,旅遊者們跟但侯匆匆告别就傳回飯店去了。

終南山第一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清水煮白菜,現親人已認不出!

也許是太過于好奇,有的旅遊者們開始通過網際網路人肉但侯,他們從但侯的方言甚至言語中的蛛絲馬迹去查詢,沒想到最終還真的聯系到了但侯的家人。

可是但侯的家人們看到旅遊者們和但侯的合影之後,卻怎麼也認不出自己的親人。

三十多年的歲月蹉跎,早已經改變了一個人。當年了卻紅塵的小夥子,已成為回歸大自然的滄桑男人。眼看着勸說無望,家人們隻能由着對方,讓這名号稱終南山第一隐士的親人繼續參禅悟道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