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吃貨

作者:文彙網

老南瓜

剝皮的南瓜黃中透紅,一片片倒扣着。要将整盤的收藏捂嚴,不露一點消息?筷子撥一下,底下現出深暗的紅。夾了點,是糯米,還有紅豆。成堆地粘連着。應該是上面的湯汁下來和紅豆共同釀造的。人間的熱烈多的是!

吃貨

白片散落着、陪襯着。我以為是洋蔥,吃進嘴裡,不是。很熟,一時想不起來,嘴裡翻動半天,在翻找答案。忽地想起:百合。是的,是百合。秋天的百合,當然好!特别是女的吃。圍着季節做菜,順應天時。從老飲食裡挖掘新組合,調動老積累。家裡有百合,紙盒裝的。北方的朋友送的,好些年了。還有更惹眼的角色,點點碎紅肯定是辣椒了。這回我又錯了!是枸杞子,甜軟的身子浸在清湯裡,有了更多的意味。湯亮,像許多油一起彙成的亮。蘸點到嘴裡,不覺得油。這裡的深深淺淺,我隻能用筷子蘸點。

黑木耳、臭鳜魚、綠扁豆(荷蘭豆)、雞爪,團團圍住的美味,又有芋頭、玉米、花生加了進來。盤子有點巨無霸,隔層像個潔白光滑的水壩。波濤和精彩關在那裡,一時不給下來。

2023.9.30

蝦 子

幹蝦子澆上辣醬,一碗紅通通的家鄉風味,直接放飯頭。飯好了,它也香了。十分省事。煮蘿蔔撒下些蝦子,味道上來了。夫妻回到太平,龍井菜市場轉轉,定要買些幹蝦。近些年價位在持續走高,她還是毫不猶豫地買下來。因為我好這一口。

有一年升金湖裡蝦子多得不得了,一架竹罾一晚能撈幾百斤鮮蝦,河沿的人家男女老幼都去撈蝦。蝦子還是源源不斷湧來,竹罾忙不過來,就有老布或紗布搭配起幾根棍棒,加入捕撈的行列。夜間的蝦子更是加倍擁堵。升金湖瘋了,蝦子瘋了,河面密實得簡直可以行走了。家裡容不了,就賣到安慶去。去安慶賣蝦的人絡繹不絕。整個安慶市被江南來的巨大的河鮮弄得吐不過氣來,大街小巷飄蕩着蝦子的氣息。升金湖仍沒有歇口氣的樣子,于是有了深加工,将蝦米從蝦皮裡褪出來。就是将幹蝦裝進布袋,不斷摔打。這情形像是原野裡收回稻谷,将米粒給撥弄出來。我小時候常做的事,在搭好的曬架下做作業,算是家裡派出的重兵在看守蝦子,免得雞貓跳上來偷盜。兩個大團箕裡滿滿地攤開半幹半濕的蝦子,等待陽光的照拂。

菜館裡搞起醉蝦。灰色的小蝦蹦跶着,玻璃器皿成了圓圓的舞台。發紅的河蝦,帶着長長的須子,就像一曲古裝戲上來了。還有的蝦子,盤曲在米粉裡,豐滿細膩的肉質鼓突着江河湖海。蝦子連接配接的生活,用心描述下來,滿紙都是活蹦亂跳了。

2023.9.28

土罐炖肉

罐中有肉、金針菇、香菇、筍片,還有枸杞子之類的配料。說是配料也許不準确,肉是主料嗎?罐裡的肉不多,不足以構成主流話語,它孤零零地敵不過沉浮的現象,也壓不住火焰之上的感受和鼓鼓突突的議論。肉和菌菇類究竟如何配對,我說不好。我隻管吃!我的看法,湯是主流,肉、菌菇類攜着各自的經曆,輕重不一的分量,或深或淺的體驗,算是彙成溪流江河。别看罐不大,端到跟前其實就是來了一個大海。比海更有味道、來頭或說法。

武漢漢正街的土罐聲名大。有一回路過武漢我想去漢正街。時間緊了,沒等找到,江輪的汽笛已在聲聲催叫。後來在合肥三孝口的一條巷子裡,聞到土罐的肉香,就感到親切了,身不由己地坐進了那個小店。冬日的陽光,穿過高樓斜過圍牆,簡易的桌子上,四五個人一人捧一個罐子,吃得熱火朝天紅光滿面汗流浃背。汪炜主席來過這個小店。他說,下回帶你們去吃三孝口的土罐炖肉。

家裡的土罐是個大肚子羅漢,渾身漆黑,蓋子早已不是原配的了。打碎的碗,碗底再用着。一堆肉放到罐子裡,倒滿清水,土罐坐到爐子上,炭火半明半暗地燃着,飄濺的火星在炸響。更多的做法是,直接将土罐放進竈堂。我們那兒主要用茅草燒飯,草葉帶着原野和山岡的香氣,萦繞着土罐。燒硬柴的話,餘下的火炭衆星拱月般将土罐圍起。封閉的動靜堵不死,鑽出的熱情大鍋竈裡兜圈了。小道消息也是消息。離開場不遠啦!蓋子揭開,真是有山有水,大塊的肉高低錯落橫七豎八的,清亮亮的肉湯,一股蘭花的幽香撲騰上來。

2023.9.27

熏魚

我喜歡吃魚的習慣應該與小時候的飲食有關。那時再沒有菜,小魚小蝦是少不了的。一個小鎮上的孩子,能有什麼給他選擇或挑剔,能有魚吃就很不錯了。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我不挑食,什麼都吃,而魚則奠定了還未成型的飲食底色,并且延續到現在。

吃貨

有條件吃魚,是因為我們那兒有升金湖,一個不小的淡水湖,浩浩蕩蕩地連着好幾個縣。升金湖名字的由來,就是湖裡産魚的價值日達升金。煮魚腌魚煎魚,魚的做法很多,新鮮的魚稍稍腌一下,蘸着米粉油煎,不帶一點湯汁。我回老家,母親曉得其他的土特産我不感興趣,她親自做的熏魚我是不拒絕的,她的口頭禅是帶回去給伢吃。母親做的熏魚焦黃裡帶着少許的黑片,是米粉或魚肉吸足了火力而呈現的顔色。黑片是先行者,隻有它出現了,焦黃才能大面積到達。這必不可少,弄不到這個樣子,熏魚沒到火候,到了這個程度,發黑的部分仍然香酥可口。焦黃和黑之間存滿了大量美味,多一分或少一點都是不行的,母親在這兩者之間把握着,過頭或不到位從沒有過。母親圍着圍裙,在竈台上上下下地照看着。窗子裡來的風拂動着她的滿頭銀發,端莊紅潤的面龐,被日光畫出和柔明晰的輪廓。她站在鍋台邊,守護着鍋裡的動靜,隔會兒翻炒一番。一個母親對兒子及兒子一家的精心守護常備不懈,拿起來就是。

一大缽子熏魚,幾鍋才能做成。通常是晚上做好,我第二天帶走。塑膠袋包後,再用報紙包,到了屯溪從包裡拿出來,報紙已經油透。濃香撲鼻。兒子吃慣了嘴,早已眉飛色舞地等在邊上了。我丢一句,奶奶帶給你的。熏魚能存放,大熱天連着放幾天也沒關系。

2023.8.25

鮑魚

沒吃過鮑魚,倒常常聽說起鮑魚。等我在連雲港的墟溝海産品市場閑逛時,真的看到鮑魚了,先前的一些說法生了定力,我愣愣地停住了,我的勁頭非常專注,另外兩個朋友也受了感染。

一個盤子裡三條鮑魚,一條半尺長的樣子。朦胧的燈火裡,魚的樣子黃黃的,和小鳜魚差不多。上面标着45塊錢,女老闆和我們搭讪。在這裡吃的話,還可以便宜,也就是說十塊錢一條,保證燒得好好的,包滿意。我心裡疑惑,有一回在黃山高爾夫請朋友吃飯,若上鮑魚,餐标一下子飙升了。這裡怎麼這樣便宜?後來一想,這裡就是大海,應該不假的(當時還沒想到人工養殖)。既然這樣就在這裡開開洋葷,吃回鮑魚吧!

常兄的興趣大,費老弟也躍躍欲試。常兄說這樣吧,我去約約女同胞,她們都在下面買水晶。我和費老弟在上面等着。這裡探探頭,那裡瞧一瞧,玻璃櫃裡什麼海鳗,海參,多的是,還有許多我連名字也叫不出來。旅店裡飯桌上的什麼海螺等,這裡都有。女老闆拿來礦泉水,我們謝絕了,萬一成不了交,不好說。她說不要緊的,生意不做人情在嘛!

手機響了,常兄說女同胞們不願意,說是晚飯才吃多會兒?我和小費嘀咕着,她們怕發胖,肯定是這樣。女人名堂多!和她們搞不起來。常兄也不上來了,剩下我們兩個發了會呆,隻好歉意地對女老闆說,對不起!要不明天再來吧!

和朋友談起連雲港墟溝的經曆。他們說鮑魚不是魚,準确地說是貝類,它們一邊有殼,一邊長着嫩肉,是在深海的岩壁上趴着活動的,鮑魚有吸盤,手掰不動,鏟子一鏟就下來了。現在野生的鮑魚越來越少,人工繁殖的技術上來了。

2023.9.22

山粉卷

和好水的山芋粉,倒進熱鍋。嗞啦一響,霧氣開罩。多少忙碌成了熱搜。積在鍋底的粉漿,用鏟子往上提拉。四周的位子空不了啦!在一些反複和堅持裡,熱力、粉卷服帖了。不是那麼均勻,也不需要那麼均勻。蓋上鍋蓋焖會兒。鍋底的樣子,就在山芋卷裡了。應該說,鍋有多大,斜坡和圓弧就有多麼誇張。低調細小務實是母親的風格,用鍋鏟劃開這個大家夥。它們在鍋裡大喊大叫,鏟到碗裡已經十分安靜了。

吃貨

一碗的噴香卷曲,再撒些白糖。我喜歡。山芋粉是白色的,鍋裡轉了一趟,怎麼變成深色?這裡的奧秘,也在晶瑩透亮嗎?一滴水是透明的。更多的水加到一塊,海就見不到底了。一大團山芋粉就像聚在一起的老生常談。情況不一樣了,火很強勢。話題,到了這裡就熱乎了一半。老皇曆總有翻過去的時候。白糖算是對往者來一點回想。

我們丘陵地區的土地,多是黃泥沙土,種山芋對路也旺氣。山芋粉得很,熟山芋裡閃發着晶亮,澱粉含量高。有一年山芋豐收。家裡來了許多人幫忙,洗山芋,挑水,擦山芋,在一種木刨子上粉碎山芋。我也在刨子上擦着。擦着擦着,山芋剩一點點了。有風險了,掌握不好,隆起的鐵皮會碰上手指。留一點殘餘給豬吃吧!碎渣包到布中沖水揉捏,用缸接住過濾的漿汁。一時間,家裡人來人往。澡盆裡堆高了碎渣。吊架下布囊晃悠。院子裡流水潺潺。趕工期趕陽光。

吃貨

一夜下來,舀掉缸裡褐黃的水,露出缸底白亮的澱粉,仿佛是夜空還給的星光燦爛。用鐵瓢一瓢瓢地舀,用鍋鏟一鏟鏟地鏟。放到大團箕裡去曬太陽。山芋渾身是寶。山芋渣捏成球狀放到瓦片上曬,是喂豬的好飼料。碎開,還會飄出清香。白白的山芋粉像芡實一樣做調料,還可以做成丸子和肉一起燒,放到年飯桌上。

202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