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狀元一般能到什麼級别?在京混個四品很輕松,外放的話保底是二品

作者:左都禦史

近來有讀者私信,問清代的狀元能享受哪些特殊的待遇?狀元如果外放地方官一般又是什麼級别?結合這兩個問題,禦史就與諸位來聊聊清代的狀元。

狀元一般能到什麼級别?在京混個四品很輕松,外放的話保底是二品

先來說第一個問題:狀元能享受哪些待遇?

狀元的優越性從殿試發榜即傳胪大典那天開始,就充分地展現出來了。謝恩出宮之時,紫禁城按例要打開中間的大門,狀元可以堂而皇之地從中門出宮。

這個待遇很高,按規定隻有皇帝以及皇後大婚那天才能走中門,即便是皇帝即位後冊封的皇後,都無法享受這一至高的榮譽。别看慈禧太後執政近半個世紀,但是她一生都沒有走過中門。

發榜之後的恩榮宴上,狀元被單獨安排在一座,與其他的進士相差別。凡是在朝廷為新科進士舉行的各種慶典中,狀元都展現出最高的政治地位。

此外,榜發之日狀元就被授予翰林院六品修撰,修撰一職是專門為狀元而設的(榜眼、探花授七品編修)。也就是說,狀元不需要像其他二甲、三甲進士那樣,還要參加朝考來決定能否進入翰林院。

狀元一般能到什麼級别?在京混個四品很輕松,外放的話保底是二品

同樣,狀元進入翰林院庶常館學習三年後,也不需要參加散館考試,可以直接在翰林院任職。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庶吉士并非職官,至于他們散館後授予什麼職務,需參照他們的考試成績。即便是列為一等者,也隻能授予編修、檢讨等職;而二、三等者大機率不能留在翰林院,多授各部主事或外放知縣;末等者不授職,要打回原先的進士班次,到吏部排隊候選。

如此一比較狀元的地位就凸顯出來了,以授官速度而言,狀元要比一般的進士至少要快三年,且授職起點更高。或許在散館之後,表現好的狀元已經順利晉級為翰林院侍講、侍讀,跻身四品官行列。

狀元一般能到什麼級别?在京混個四品很輕松,外放的話保底是二品

從清代的114個狀元來看,不少人在散館後被任命為南書房行走或經筵日講官,這兩個職務雖然級别不高,但卻是随時侍奉在皇帝左右,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有了這兩個身份,仕途前程自不待言。

大緻從康熙朝開始,朝廷還規定順天鄉試主考官,例由前科狀元擔任。這也是國家重視科舉的一個表現,以此來鼓勵天下讀書人踴躍報考為國效力。

實際上,狀元能享受的待遇還不止于此,不管是在朝為官還是外放各省,狀元都比一般的翰林、進士都有着更高的起點和諸多的優越性。

再來說第二個問題:狀元任職地方一般是什麼品級?

狀元是國家的臉面,至少在乾隆朝之前,還沒有出現過狀元外放的情況。他們的仕途路線嚴格按照典型的學官路線來走,即先在翰林院任職,繼而開坊遷至詹事府,最終以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一職,晉升為内閣大學士。

狀元一般能到什麼級别?在京混個四品很輕松,外放的話保底是二品

當然,狀元開坊之後也會在六部擔任職務,但是相比較于一般的進士,他們的升官速度要快很多,如果政績還不錯一般十餘年時間就可以做到侍郎、尚書這個級别。

據統計,清代114個狀元中,官至宰輔(含協辦大學士)的共有14人;官至部院大臣的共有21人;官至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的有3人。

也就是說,114個狀元中有38人官至二品以上,剛好是總數的三分之一,這個比率已經很高了。

狀元學問好并不代表實際能力強,這與現在一樣學曆高不意味着能力強一樣。114個狀元中,有48個人就因行政能力欠缺,升官速度不盡如人意。48個人中有8人到死都是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另外40人也隻是略有提升,勉強進入四品行列。

不上不下的狀元也有一部分,其中有22人被分到各部院任職後,其品級也沒有超過三品,始終維持在三、四品這一水準。

狀元一般能到什麼級别?在京混個四品很輕松,外放的話保底是二品

乾隆朝之後,才有了狀元外任的先例,最早被外放的是乾隆二十五年狀元畢沅。狀元外放地方,和二三甲進士的套路是不同的。

狀元外放不是在散館後直接外放知縣,而是先要在京師任職一段時間。最常見的是先外放各省學政,任滿之後皇帝認為他們有執政地方的能力,便會酌情改任地方道府。

被外放地方的狀元總數很少,隻有畢沅、吳其濬、林鴻年、龍啟瑞、陳繼昌、曹鴻勳6人。需要注意的是,此六個狀元外放最低的是以知府起步。這也不難了解,讓一個狀元去擔任知州、知縣,顯然是大材小用,有損國家的體面。

六個外任狀元中,升官速度都超快,其中隻有龍啟瑞混得最差,但他也做到了江西布政使。其他五人則都是封疆大吏,最次的也是一省巡撫。

是以不難看出,狀元外放的案例并不多,但隻要是被皇帝欽點任職地方的狀元,都有一個不錯的結局,保底就是從二品的布政使。

狀元一般能到什麼級别?在京混個四品很輕松,外放的話保底是二品

總的來看,中了狀元以後隻要不出現重大的錯誤,哪怕能力一般,大部分人最終也會混上一個四品頂戴。而對于一般的進士而言,四品恰恰是他們一輩子最難過的一道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