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馬上要結束了,回顧這一年食品安全的話題,阿斯巴甜的緻癌風波肯定會入選十大事件名單的。
但甜味劑的風波并沒有至此劃上句号,年底收關之即,歐盟又來了一道急急如律令。
2023年12月20日,在重新評估赤藓糖醇的食品安全性後,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 将該添加劑的每日可接受攝入量 (ADI) ,定為每公斤體重 0.5 克,換算下來 ,就是一個60公斤體重的人每天攝入不得超過30克。
甜味劑也稱為代糖,與普通白砂糖不同,代糖的代謝不經過人體吸收,熱量低,一般會在水解後降解。是以代糖不會引起血糖升高,對于降低肥胖、齲齒、心血管疾病風險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而在諸多代糖中,赤薢糖醇看上去優點更多。
赤藓糖醇作為代糖具備4個優勢:
能量低:僅0.21 kcal/g(是蔗糖熱卡的5%),顯著低于其它糖醇類甜味劑;
甜度高:在營養性甜味劑裡甜度較高,僅次于木糖醇和麥芽糖醇;
天然性:廣泛存在于天然蔬菜水果(如甜瓜、西瓜、梨、葡萄等)以及發酵食品(如奶酪、醬油等)中;
有助于口腔健康:赤藓糖醇無法被口腔中的細菌利用轉化,不會導緻齲齒。
正因被賦予最安全的代糖的稱号,此前,國際上并未針對赤薢糖醇設定 ADI 值,大陸《食品安全國家标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标準》(GB2760-2014)也沒有對其設定最高限量。
以上優點加之商家将其做為産品賣點大肆宣傳,赤薢糖醇成了代糖界的頂流。
可口可樂、百事、康師傅、農夫山泉、元氣森林等飲料巨頭都在2023年推出了以赤藓糖醇為主要代糖的飲料新品,此外植物蛋白飲料、運動飲料新品也在大量使用赤藓糖醇。
但就在這時,一份研究報告讓人們對赤薢糖醇神話産生了懷疑。
2023年1月19日,權威期刊《自然》子刊《自然-醫學》發表了一篇由美國知名醫學研究機構克裡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負責的研究:
首先,通過跟蹤記錄1200名有心髒病風險的患者血液中的糖醇類甜味劑的血液濃度,認為糖醇類攝入量較高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卒中、心力衰竭)的風險增加有關。其中,赤藓糖醇尤為明顯!
随後,分别通過另兩個隊列,對美國和歐洲近3000名患者進行了靶向代謝組學分析。在調整了心血管疾病相關危險因素(比如BMI、吸煙、飲食習慣等等)後,相比于血液中赤藓糖醇水準最低的一組,水準最高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了121%(歐洲隊列)和80%(美國隊列),且并無男女性别差異——證明了赤藓糖醇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潛在危險因素。
接下來,通過體外試驗和動物實驗證明:赤藓糖醇會讓血小闆更容易激活并形成血栓。
最後,研究團隊又對8名健康志願者進行了“攝入赤藓糖醇與血漿赤藓糖醇濃度相關性”的研究。發現,飲用含有30克赤藓糖醇的飲料(相當于一罐市售的赤藓糖醇飲料)30分鐘後,8名志願者的血漿赤藓糖醇水準增加了上千倍,并在此後的2-3天内仍保持大幅度上升!而這個上上濃度已經遠遠超過可能引起血小闆凝血風險增加的門檻值。
在12月20日釋出的報告中,歐盟食品安全局将此次設定赤藓糖醇的每日最高限量的原因,解釋為避免引發消費者産生腹瀉,并一再表示,“現有證據确定,赤藓糖醇不具有基因毒性,也沒有證據表明食用含有甜味劑的食物與心血管疾病和相關危險因素風險增加之間存在聯系。”
盡管如此表述,但我們不難從中看出,《自然》的報告還是引發了歐盟的警覺。他們也表示,将繼續長期評估赤薢糖醇的安全性。
科學沒有止境,人類的食品安全永遠在路上。
如果您有想了解的國内外産品品質測評結果,歡迎留言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