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央财經大學劉轶芳:ESG轉型不能等,誰先完成轉型,誰的産品就具有市場優勢

作者:這是憤世嫉俗的

每經記者:張宏 每經編輯:馬子卿

12月22日,“啟航·2023金融強國論壇”在京召開。在“綠色金融論壇”上,來自監管、機構的多位專家、學者圍繞“國際、國内綠色金融進展”展開了讨論。

會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就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政策傳導、産業轉型等問題專訪了中央财經大學可持續準則研究中心主任劉轶芳。

中央财經大學劉轶芳:ESG轉型不能等,誰先完成轉型,誰的産品就具有市場優勢

中央财經大學可持續準則研究中心主任 劉轶芳 圖檔來源:主辦方

劉轶芳表示,要讓群眾參與到綠色金融的建設中,應該加強行業對ESG的重視,加強可持續資訊披露強制性要求;應該加強ESG評級結果的應用;加強企業可持續績效挂鈎考核。此外,還需要對群眾進行普及與教育宣傳。

轉型對于需要走出去的企業是不能等的,對于目前暫時沒有受到壓力的企業也是迫切的。不能等着産業鍊的傳導,壓力傳過來再轉型就來不及了,很可能會被産業鍊抛棄。誰先轉型了,誰的産品未來存活機率就高,當同類産品被風險擠出時,已完成轉型的産品就具有市場優勢。

群眾要參與到綠色金融的建設中,目前金融對ESG的關注是不夠的

NBD:近年來,有關綠色金融的探索一直在火熱進行,但似乎綠色金融在公衆層面的關注度還不夠高。如何讓公衆更好地了解綠色金融、參與到綠色金融的建設中?

劉轶芳:從公衆的角度,現在二級市場也推出了越來越多的綠色金融産品,包括專注綠色項目的私募基金。

但是,群眾是否願意參與其中,可能還取決于投資的大環境。是以,要讓群眾參與到綠色金融的建設中,還需要更多的資本關注ESG表現、關注企業可持續發展績效。目前,整體而言,金融對ESG的關注是不夠的,ESG還沒有作為關鍵性名額影響投資決策。

中央财經大學劉轶芳:ESG轉型不能等,誰先完成轉型,誰的産品就具有市場優勢

NBD:很多投資産品在兼顧收益的同時,僅僅把ESG作為一個宣傳點。怎麼樣看這種現象?對于沒有太多專業基礎知識的投資者,應該怎樣做?

劉轶芳:存在這種現象。目前在資本市場投資的全過程中,ESG評級結果所占的影響權重其實是比較小的。甚至在美國部分地區,“反ESG的風潮”還非常盛行。但是,我認為歐盟市場還是給全世界做出了表率。

其實,部分公衆對ESG的風險機遇傳導路徑是能夠了解的,或者說直覺上可能會感覺到哪類企業可能會存在風險或機遇。而且不論是基金投資決策,還是個人投資決策,這些要素的影響是測算至少是預估出來的。當然,這對于沒有太多專業基礎知識的投資者,了解起來還是非常有難度的。但我認為如果嘗試學習和了解,也是能夠慢慢了解的。

NBD:日前,港交所針對ESG披露出台了一些政策。怎麼看這些政策的?

劉轶芳:目前,港交所強制性要求上市公司披露ESG資訊。在這一套披露體系中,強制性披露是非常關鍵且重要的,因為這将與自願性披露産生顯著性的差異。通常隻有監管政策上先有要求,行業企業才會有回報,公衆慢慢就會有意識和認識。

可持續資訊披露不僅要披露可持續相關風險,也要披露相關機遇

NBD:目前,ESG貫徹下去的必要性在哪裡?ESG貫徹下去後,哪些産業可能更迫切地需要轉型?

劉轶芳:如果我們堅守可持續發展、堅持雙碳發展戰略,幾乎每個産業都需要轉型。那麼産業轉型的引導性方向,ESG就是非常重要的方向訓示。

産業方面,首先,高碳、高耗能行業,氣候轉型風險對其壓力傳導是直接且巨大的。其次,對外依存度高的企業,例如汽車産業等。目前,出口歐盟的汽車企業就面臨出口限制問題。如果出口産品不達标,就會被罰款、征稅,或者不允許出口。是以,就需要技術改進,甚至轉型。

此外,一些企業可能不直接面臨ESG披露或者出口的壓力,但受到産業鍊主企業的壓力傳導,也要做ESG相關披露。例如,之前和我們交流的一個金屬制品加工企業,本身不屬于高碳行業,對外依存度也不高,但由于其下遊産業鍊主公司的要求,就也要做ESG披露、要做氣候風險評估。

是以,轉型對于需要走出去的企業是不能等的,對于目前暫時沒有受到壓力的企業也是迫切的,不能被動等待着産業鍊的傳導。

中央财經大學劉轶芳:ESG轉型不能等,誰先完成轉型,誰的産品就具有市場優勢

NBD:剛剛說到了哪些行業迫切地需要轉型,那麼哪些行業可能因為ESG越來越受到重視而煥發生機?

劉轶芳:其實每個行業都有煥發生機的可能。是以,可持續資訊披露不僅要披露可持續相關風險,也要披露相關機遇。誰先轉型了,誰的産品未來存活機率就高,當同類産品被風險擠出時,已完成轉型的産品就具有市場優勢。是以每一個行業都有可能有優勢,風險和機遇并存。

NBD:現在有沒有一些企業專門服務于其他企業的ESG轉型需求?

劉轶芳:有的,例如,一些專門為企業提供節能降耗的、污染治理的技術型企業;此外,還有一些為企業制定減碳規劃方案、氣候風險分析的咨詢服務型企業等。

每日經濟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