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穿軍大衣、花棉襖的年輕人們,正在抛棄時尚

作者:科普中國

夏有老頭背心和布鞋,冬有軍大衣、花棉襖……你有沒有發現,似乎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屆年輕人正在“抛棄時尚”,或者說,他們正在重新定義一種新的時尚——

比起虛頭巴腦的“好看溢價”,他們開始回歸商品的本質,更注重成本效益和自己的穿着體驗——是不是舒服,是不是友善,是不是能随手扔進洗衣機而不心疼。

務實,年輕人的新哲學

如果評選2023年的網絡流行語,“不是XX買不起,而是XX更有成本效益”大概要位列其一。

在這道“更有成本效益”的填空題裡,被年輕人選中的有老奶奶背心、老頭開衫、軍大衣、花棉襖、羽絨内膽……等曾經的“土衣服”。

雖然你也能刷到這些衣服的各種搭配攻略,但炸街顯然不再是年輕人的核心訴求,大家選擇它們,是因為它們擁有更便宜的價格、同等價位下更好的品質、更舒适的穿着體驗、更大的包容性,是真正的人穿衣服,而不是衣服穿人。

穿軍大衣、花棉襖的年輕人們,正在抛棄時尚
穿軍大衣、花棉襖的年輕人們,正在抛棄時尚

圖檔來源:小紅書

内搭老奶奶背心、外罩老漢開衫、再裹上厚厚的棉襖,在穿搭方面,年輕人放下了互相審視的眼光,開始更在意個人感受,用自己的行動對凝視和刻闆印象說“不”,畢竟衣服就是用來穿的,自己的舒服比别人的評價更重要。

這種務實的轉變,展現在當今年輕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曾經,“妝容精緻”一度被認為是一種女性職業精神的展現,帶妝出門甚至被視為一種對他人的尊重。但時過境遷,如今的年輕人希望盡可能地減少在化妝上浪費的時間,試圖用最少的時間和工具快速打造一張能出門的臉,很多人甚至放飛自我——不畫了。畢竟妝是化給别人看的,而省下的時間才是自己的。

除了衣服和化妝,以往占據時尚PK第一線的大牌包袋也開始被年輕人冷落。如今的年輕一代早就脫離了“省吃儉用買一個大牌包包”的語境,他們在包袋上的選擇更加輕省——帆布袋、無紡布袋,甚至外賣袋,什麼包自重輕、扔安檢機不心疼就拎什麼出門。至于别人怎麼看那是别人的問題,在這一點上年輕人足夠自洽。

穿軍大衣、花棉襖的年輕人們,正在抛棄時尚

圖檔來源:小紅書

觀念的轉變

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覺醒

長久以來,潮流審美的背後其實是一種群體焦慮。

BM風的盛行會引動人的外貌焦慮,一些人會覺得自己穿不上小尺碼的衣服就是“不夠标準”,不夠美,進而深陷減肥旋渦,甚至忽略身體健康。“高跟鞋是職場戰袍”的說法把年輕女孩的腳塞進讓人痛苦的鞋子裡,讓職場女性陷入職業能力的自證陷阱。而追求時尚和奢侈品的背後往往是一種從衆心理,覺得“别人有的我也應該有”,有些人甚至會将時尚和奢侈品的價值與自身價值相連接配接,覺得擁有這些才是成功。

而勇敢地将曾經的“土衣服”穿出門、勇敢地“抛棄時尚”,是一種對外貌焦慮和從衆心态的拒絕,對一種“低壓力”狀态的追求——“他們是他們而我是我”,當下的年輕人很清楚這一點。

能從側面佐證這一點的,還有最近的一個熱搜:“月薪2萬的年輕人隻逛打折區”。誠然我們不能否認現在收入和物價之間的沖突,但也确實可以看到,這屆年輕人,正在勘破消費主義的迷霧。

穿軍大衣、花棉襖的年輕人們,正在抛棄時尚

圖檔來源:微網誌截圖

豆瓣的“不要買|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如今已有近37萬個“理智鵝”正在做消費逆行者。成員們主打一個“理性消費,物盡其用”,他們會彼此交流那些隐藏在生活中的消費誘惑、制定一年的“不買計劃”、互相拔草、尋覓更具有成本效益的“平替”……

他們越來越意識到,花錢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實際需求,而不是為了展示給别人看。

穿軍大衣、花棉襖的年輕人們,正在抛棄時尚

圖檔來源:豆瓣截圖

在《消費意識形态:符碼操控中的真實之死——鮑德裡亞德〈消費社會〉解讀》中有一句話:“消費主體不是個人,在現代消費中,真實的個人恰恰是被删除了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回歸商品的“實用價值”,也是重新找回自己的主體性。

你買東西是什麼風格?

歡迎留言讨論~

策劃制作

本文為科普中國-星空計劃作品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likely 科普創作者

稽核丨毛利華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

策劃丨楊雅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