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作者:獨立魚

今年,接連發生孩童走失事件。

不久前,上海女童沙灘走失,牽動了全網的心。

最近又發生了相似的廣西女童沙灘失蹤案。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大家發現沒?

每次事情曝光後,父母都會成為衆矢之的。

一言一行都被放大檢閱。

甚至會被懷疑是「演技精湛」的幕後真兇。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巧的是,一部新出的電影,拍出了相似的故事。

孩子失蹤後,父母報案卻謊話連篇,背後真相不簡單……

除了吸睛的故事,影片本身也是公認的佳作。

豆瓣8分,摘得北影節「天壇獎」最佳影片和最佳女主角兩項大獎。

評論區齊刷刷的五星。

甚至有人盛贊,「這部電影可以用偉大來形容。」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這麼誇張?

今天就和香玉一起來驗驗貨——

《懲罰》

El Castigo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上海女童失蹤案被曝光後,輿論幾度反轉。

因為孩子父母言行的疑點,出現了各種陰謀論。

很多人質疑父親說謊、情緒不夠焦急……懷疑另有隐情。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這部電影講了一個極為相似的故事。

一天,警方接到報案。

高速公路旁的森林裡,一個7歲男童失蹤了。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母親講述了當時的情景。

一家人駕車經過附近時,孩子想小便。

他們便将車停在路邊,看着孩子進了森林。

但,一晃神的功夫,孩子竟然消失了。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警方立即組織力量深入森林展開搜尋。

還派出直升機和警犬增援。

一名警察留在原地負責與搜尋隊、孩子父母及時聯絡。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沒想到,留在原地的警察,發覺事情有些不對勁。

她注意到,路上有不尋常的車輪印。

按男童父母的說法,他們隻停了一次車。

但地上的痕迹顯示出,汽車停過兩次,第一次還是急停。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追問之下得知,這對父母說謊了。

孩子并不是上廁所時迷路走失的。

真實原因居然是父母為了懲罰不聽話的孩子,故意将他丢在原地,開車離開。

事後他們自己還找了很久,未果,才選擇報警。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警察極為震驚,這父母心可真大啊。

畢竟,這隻是一個7歲的孩子。

現在天色已晚,森林能見度低,搜尋難度不小。

氣溫也大幅度下降,而孩子隻穿着一件T恤。

這一帶森林,不時還有獅子等猛獸出沒。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父母拖延報警時間,提供錯誤資訊,都在雪上加霜。

事已至此,最讓人不解的是——

在找不到孩子的緊張關頭,母親居然說,她内心有一個聲音,不希望孩子被找到。

她還說,孩子也有第六感,孩子是感應到她的想法,故意離開的。

這一切都讓人忍不住懷疑,這恐怕不是一件單純的失蹤案……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難道是無良父母故意丢棄孩子的嗎?

本片中,事實并非如此。

當時的情況是,開車趕路時,孩子要求停車去森林裡拍照。

父母不斷向他解釋,公路上不能停車。

但孩子沒聽進去,不斷發脾氣,厲聲尖叫。

父母耐着性子講道理也沒用,孩子掙脫出安全座椅,沖到主駕,擋住母親開車的視線,逼迫她停車。

情況危急,母親立馬急刹。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所幸并沒有出事,但母親後怕不已。

她想到剛才三個人差點沒命,又想到兒子以後還會做出類似可怕的事。

便下了車,将孩子趕了下去。

原本隻想借機小小懲罰,給他上一課。

但沒想到,僅2分鐘的時間,再折傳回去,就找不到人了。

他們事後也都無比悔恨,在森林中瘋狂大喊。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母親面對警察,不敢說出真相。

她擔心,别人會誤解她虐待孩子,是不稱職的母親。

她還怕警察是以轉移重點,将重點放在調查自己,而不是找孩子上。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更重要的是,一開始母親堅信,孩子沒有走遠,很快就會回來。

她不相信平時聰明的兒子不了解他們的用意,也不相信2分鐘時間一個人能徹底消失。

但随着時間推移,母親也感到恐懼,也為孩子的消失崩潰、抓狂。

隻不過事情正如她之前所預料的,搜救沒多久,孩子就出現了。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不難發現,影片拍攝極簡化。

所有情節都發生在父母、警察的對話中。

海報上的森林、公路和兩輛車已經是全部的背景。

兩位主演以開合有度的演技,撐起了一個簡單卻可信的故事。

之是以能得到如此高的贊譽,不僅因為牽動人心的孩童失蹤案。

更因為它觸及了表象之下的社會問題——母職。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現實中,母親常與偉大、犧牲等大詞挂鈎。

很多影視作品都給母親貼上了「為母則剛」的标簽。

像《拯救嫌疑人》《一個母親的複仇》都在試圖讓我們看到,一個母親可以為孩子做到什麼地步。

母親成為神聖的天職,象征無堅不摧的力量。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但這部電影卻大膽地将母職視為一種「懲罰」。

片中,女主有嚴重的母職焦慮,被困在「母親」這一身份中。

最初育兒受挫,煩躁于自己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母親。

後來對家人、警察撒謊,唯恐被别人誤解她不是一個好母親。

到最後坦言,她不想成為一個母親。

她意識到,不是自己在懲罰孩子,而是自己在遭受母職懲罰。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女主在和丈夫争吵的過程中,回溯了自己如何成為一個母親的過程,這也正是一點點被剝奪主體意志的過程。

因為對丈夫的愛,她選擇生下孩子。

為了成為主流期待中的「好媽媽」,她主動放棄工作,成為家庭主婦,困在無盡的家務事中。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長期對自我的壓抑和忽視,竟使得孩子失蹤後,她的腦海裡冒出一個可怕的想法——

如果孩子真的徹底消失,她可以不做母親了,她終于可以關心自己的欲求了。

她聽過很多母親抱怨育兒,但最後又都說不後悔生育。

可她不同,孩子隻讓她感覺空虛。

「他的需求如此之大,以至于我忘記了我自己。

我甚至不再有欲望。

對任何事情,當你不再有欲望時,就好像你已經不存在了。」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但女主并非不愛孩子,她所厭棄的,僅僅是母親這一身份。

電影指出了母職一詞背後,被遮蔽的性别差異。

現實中一直存在一種悖論。

一面神化、擡高母親形象,一面又預設父母之愛同樣偉大無私。

像《誤殺》《拯救嫌疑人》中,父親為了孩子所做出的的犧牲,好像和母親沒有任何差別。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但這部電影中不同。

表面上,孩子失蹤,父母都一樣着急,拼了命找孩子。

父親焦急地在森林裡穿行,還不小心劃傷了手臂。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但他們的言談之中,又透露出明顯的分别。

父親單純考慮找到孩子這回事,還責怪母親不該這麼嚴厲懲罰。

母親的顧慮更重,除了孩子失蹤外,她還憂心于育兒陷入了僵局。

她本想懲罰孩子,卻反而被懲罰。

她不知道如何管教一個孩子,如何繼續做一個母親。

甚至開始思考她到底為什麼會成為一個母親,以及,她能不能放棄成為一個母親……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很明顯,父親和母親在育兒上的付出程度是不同的。

丈夫在外賺錢養家,母親負責養育、管教孩子。

雖然父親也會抽空陪他,但基本都是笑呵呵地帶他玩樂。

7年來,丈夫隻陪孩子去過兩次醫院,但他依然是公認的好父親 。

這在現實生活中其實很常見。

人們預設父母角色同等偉大,正是因為認可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傳統分工模式,認為丈夫在外賺錢也是在為家庭付出。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但問題恰恰隐藏其中。

不難發現,這種婚育觀念給了父親雙重好處。

父親在外工作,獲得社會價值的同時,又得到了父職肯定。

母親則完全相反,她受到的是身體、職場、自我的多重損傷。

然而,社會對「母職」的讴歌又将這些犧牲合理化。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在上海沙灘女童失蹤事件中,雖然是父親的大意釀造了悲劇。

但很多人卻指責媽媽,「怎麼能放心将孩子交給父親去帶。」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母親育兒不力,會遭到無孔不入的審判。

但「父親帶娃」則被輕描淡寫,甚至被娛樂化看待,一度成為搞笑視訊的風口。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整部電影,宛如母職懲罰的寓言。

當一個母親不想成為母親時,她發現她無路可走。

電影結尾,孩子找到了。

女主又回到了「母親」的外殼中,努力收起複雜情緒,欣慰地看着一切。

本該皆大歡喜的場面,卻又透出無限的悲哀。

四周的森林如此深邃,但鏡頭環繞女主一圈,她的世界被困在了原地。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影片引發如此大的共鳴,因為它完全呼應了當下的女性困境。

近年來,大陸生育率頻創新低,女性生育意願尤其低迷。

女明星結婚、生子也都不被看好。

最近,生育率全球倒數的南韓,為鼓勵生育,出台高額補貼政策。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但顯然,單純經濟刺激,并不能改變根本問題。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

本質上因為,母職的傳統意涵與現代女性意識的強烈沖突。

《成為母親的選擇》一書中說:

「如果媽媽隻能被裝在畫框裡,或者藏在面具後面,那麼我們都不會知道關于母親的更完整的故事。」

像這部電影一樣,共情母親的真正處境,思考如何幫助她們走出自我犧牲的母職困境。

這,才是題中應有之義。

别捧殺,請讓她走下神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