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住一顆心,去不帶半根草。今年是教育家陶行志先生誕辰130周年。時至今日,陶行志先生的教育思想和熱情依然熠熠生輝,值得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學習。今天(9月10日),值此第37屆教師節之際,"第一教育"推出了"直播教育"版塊,讓我們重溫陶行志先生的思想精神。
也許很少有人知道,段立赦先生,也是一代教育家,與陶行志先生有過短暫的戀情。事實上,陶行志的教育精神、教育思想甚至教育思想的表達方式,都對段麗蠲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将帶您更接近兩位著名教育家的思想世界......
段麗穎與陶行志《最後的100天》
陶行志出生于1891年,長麗蠚16歲。段麗穎在青年時期,對陶興有所了解,也有一些欽佩。但兩人真正相遇是在1946年。
1946年,當國民政府還在南京,政治中心向東移動時,陶行志準備把育才遷到上海,在上海推進社會大學運動。4月18日,他抵達上海,開始了他生命最後100天的短跑生涯。在這最後的100天裡,陶行志在工廠、學校、機構、廣場上發表了100多場演講,為推動和平民主運動日夜奔跑的呼号。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段麗穎和陶行智相遇了。1946年4月24日,上海教育界在儲能中學迎來了陶行志先生的會議,陶行志發表了講話,時任儲能中學校長的段麗貝參與了歡迎會的籌備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援。
為了推動生命教育的發展,段麗貝和陳鶴琴、李楚竹、張文宇等上海教育專業人才,成立了生命教育機構上海分公司。生命教育協會上海分會于5月12日成立,陳鶴琴擔任會長。陶行志親自指導生命教育學會上海分會的籌備工作。
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幾次接觸,段立轅覺得自己對陶行智的欽佩有點好,而且他也憑借自己在儲能中學(民主教育實踐)的工作,給陶行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陶行智認為段穎穎是一個可靠、值得信賴的人。
7月24日,陶行志邀請段麗赦到他位于魯班路(今重慶南路)的家中,與他進行了一次非常私密的交談。陶行智告訴段立轅,他準備辦一所社會大學,請段麗穎幫忙。
第二天(7月25日),陶行志因腦出血去世。段立普知道壞消息後非常難過。後來,段麗穎和一些朋友準備了陶行志追悼會。
後來段麗貝積極參與了社會大學的籌備工作,在生命教育學會上海分會的共同努力下,在梅根路240号(現康定東路20号)的社會大學上海私立大學國小,每周舉辦一次社會講座,由著名政治活動家沈彥如、郭沫若、 吳偉、林漢達等。
1951年,我國思想陣線對電影《戰訓傳記》發起了批判,引發了對陶行志教育思想的全面批判。陶行之及其教育思想受到批判後,教育界無人敢公開研究陶行志,陶行之的教育思想長期被忽視。
段立雖雖然很久沒有談過陶行志,但并不代表段立轅認同陶行志的教育思想。從育才中學開始,"教材緊,并排實踐,新老接觸,教學按才"的教學方法和"讀、談、說、練"都具有茶館式教學的上司作用,可以看到陶行志對段麗蠚的影響。1990年,83歲的段立赈寫了《向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志先生學習》,呼籲學習陶行志先生的人格和他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學習就是他的人格和精神。
從陶行志的思想到段立赈的命題
段麗穎欽佩陶行之,陶行之人的精神和教育思想對段立赈有很大的影響。
教育精神
一是"國術訓練精神"。段麗穎認為,陶行志要以"武魂"來經營教育,他對教育的陶醉是受他影響的。吳廷(1838-1896),近代中國群衆學校的先驅,以國内外貧窮的教育家和慈善家著稱,乞讨了三十八年,建了三所義校,教育了無數的貧困兒童。
陶行志欽佩"沒有錢也可以辦一所學校","再窮也想辦一所學校"的"外來",不僅以自己的國術訓練為精神典範,而且弘揚軍事訓練精神。國術訓練的精神,就是陶行志"抱着一顆心,不用半草去"奉獻給教育事業。
段麗貝在儲能中學工作,很多人叫他小武功訓練,他很開心。他相信自己受到了陶行志的影響,樹立了國術訓練精神的榜樣。解放初期,在批判電影《武俠》時,段麗穎當時很天真,對人說:"我是小練武,有什麼不好的?"
可見,陶行智崇尚國術訓練,而軍訓精神要跑教育,這一段黎頤很明确,也很受尊敬,他自己也樂于做"練兵",即使練兵受到批評,段麗穎也覺得很光榮。
二是共同受苦的精神。段麗穎說,陶行志曾說過,"師生要齊心協力,共同生活,建校風,保持辦學風,這是改善中學教育和所有學校的關鍵。"他的教育思想和實踐一直強調'師生相似"、"教人"和"以身作則",師生要"共同生活"、"一起努力"、"一起努力"、"一起培養",才能有"真正的教育"。
與甘分擔痛苦是陶行智教育實踐的一個鮮明特點。這一點,段麗穎對陶行志非常欽佩。段立轅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确實做到了這一點,紮根于一線,與師生同舟共苦。
早在1941年,段麗穎就服從了中國共産黨地下黨組織安排,趙樸初主持佛教網業孤兒工作,他和街頭小孩子一起吃飯、一起生活、一起工作、玩遊戲,讓他們半場閱讀,組織他們修鞋、做裁縫、學習文化知識,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解放區、新四軍和上海地下黨的工作培養了一批革命骨幹。
1950年3月成為育才中學校長後,段麗佩安窮困潦倒,名利落戶,以學校為家,住在面向學校西面的12平方米長洗手間裡,但願意當老師的"後勤部長",和老師們合二為一。
在他的上司下,學校幹部除了堅持兼職上課外,還将把課桌搬到教研組,與教師一起工作和生活,與群衆密切接觸,與師職人員保持近距離,便于學校工作和教育改革。
育才中學的教育改革之是以在19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兩次引領通識教育界,影響全國,與段立赦在教育實踐中的體力,與師生共同的痛苦密切相關。
"教學是一體的"
段麗穎評價中,陶行志主張将"教授法"改為"教學方法",提出"教師的責任不是教,而是在教學生學習"、"教學規律必須立足于學習規律"和"給學生培養文化寶庫的關鍵"等觀點, 是非常正确的。
陶行志主張以教學從"教"向"教學生"轉變為中心,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學習探索知識轉變。"教學為一體"理論是我國現代教育出現以來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的一次重大變革,是對教育在教學理論上如何适應中國現代生活問題的創造性探索。
段麗穎受到陶行志的影響,但沒有抄襲陶行志的觀點,而是受到"教學合一"理論的啟發,自給自足,把教育的重點放在"教育"這個詞上,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字上,正确地處理了教與教育、教與學之間的辯證關系。
沒有這種認識,育才中學的教育改革就很難實作從1960年代注重"法學"到1970年代、80年代注重"學習法"的根本性轉變,即難以産生帶頭的"讀、談、練、說"茶館式教學。
"讀、談、練、說"的八字教學法展現了"教學合而為一"的理念。如"讀"談"是學生的"學習","實踐"是指學生"做練習"和"動手實驗",即"做","講"是老師的"講解",即"教學"。段麗穎借鑒陶行志"教學合而為一"的思想,對當時中學課堂教學中"師講到底"的傳統和習慣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小先生"系統
段麗穎曾多次提到:"陶先生提出了小先生制度,對我影響很大。
"小先生系統"是陶行志在20世紀30年代建立的,旨在克服教師的嚴重短缺。陶行智說:"要想突破這個難關,首先要開始從根本上改變師資觀念。普通學生甚至所有的知識課都不是教師的唯一來源。對孩子最好的紳士是一個向前的孩子。大衆汽車最好的先生是前鋒大衆汽車。"
《小先生系統》的實施在當時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段立赦學習《小先生系統》在這裡受到啟發,認為孩子在老師的指導下,完全有能力自己學習和創造,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能力。
在思想教育方面,段立培學習"小先生"制度的精神,倡導學生自主,把班主任改成班輔導員,讓由學生組成的班委會主持班課工作,組織班級教育活動、學習活動、文體活動。
在以"讀、談、練、說"為首的"茶館"式教學中,段麗貝學習"小先生"系統精神,在課堂上形成四人"閱讀小組",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對遇到的疑難問題進行讨論,積極開展思考活動,互相學習。
段立穎認為:"這種教學形式,相當于給了學生發展智力的金鑰匙,讓他們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在知識的汪洋大海中自由主張。"
段立赈的"自治"和"自學自創"的思想,雖然受到陶行志"小紳士制度"的影響和啟發,并不等同于"小紳士制度"。"促進學生自主性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政治工作技能,發展他們的組織能力,培養學生識别,提問,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育思想的表達
陶行智雖然在美國學習,教師來自杜威,但他不僅反對"因為法律受到攻擊",而且反對"其他國家的模式",而是基于中國的土地,從中國社會生活實踐的需要和中國國情出發,總結了新教育運動的實踐經驗, 學習中外教育成果,探索和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活教育。
陶行志在教育思想和命題的表達上,十分注重批判性地吸收中國古代教育行政的優良傳統,用濃郁的鄉土風味的口風和通俗語言,朗朗的口感來表達。在這方面,段麗貝的特征也非常明顯。
如陶行志《教學統一》的基本觀點表達:"先生的責任不是教學,而是教學,而是教學生學習";再次,如"千千堂教學,教人求真,千學,學做真人";
陶行志還用"民族形态"和"流行"的語言來概括"育種填字遊戲":一腦、兩手強手、三圈串聯、四鍵、五向讨論、六組學習、七(套)身體創造、八顧問、九難、十(誓)必須克服。《育才十字》看似簡單流行,但内容豐富,展現了教育的主思想。
段麗貝的教育觀點,語言表達的思想也頗具地方風情,易于了解。如"要注重'因'字,根據當地、時間、情況,因勢利引導,擇優授教";
在改革經驗的表達中,段力赦的傳統語言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如"緊緊抓住教材、邊學邊說、新老交往、擇優授課";
陶行智和段麗穎,這種通俗易懂、濃郁的本土氛圍表達教育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淵源,繼承了中國古代詩韻語言的學習朗誦特點,便于師生了解和群衆傳播。
段麗穎眼中的陶行志
段麗穎青春時,知道有陶行志這樣的教育家。當時,段立備認為陶行志是靠教育救國,是教育救世主。同樣,作為現代中國教育倡導的拯救中國社會的政治潮流的代表,陶行志曾經認為,中國貧窮落後的根源是缺乏文化、缺乏教育、科學落後,主張從教育入手,以教育改造人民、拯救國家。
段立赈認為,教育救國是當時救國的一個方面,雖然後來受到批評,但這種精神值得那些從事教育的人學習,更令人欣慰的是,陶行志思想不斷發展,不斷進步,最終從教育救世主變成了新的民主主義革命戰士, 一個符合馬來主義的士兵,毛澤東思想,一個"黨外的布爾什維克"。
段麗穎認為,陶行志常說"抱一顆心,不用半草去",他這麼說,也是要這樣做,這種品格和精神非常值得我們研究。段立備還說,毛澤東同志稱陶行志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這并不過分,很貼切。
段麗穎非常贊同陶行志對生命教育的基本教育觀,即"生命就是教育,社會就是學校"。他認為生命教育的理論是非常實用的,到了1980年代和1990年代,"我們做教育的人還是不太重視學生的生活環境,社會環境對教育的影響,我們必須與正确的指導聯系起來,才能取得我們的教育成果。"
段立備認為陶行志非常重視農村教育。陶行志在平民教育運動時期,關于農民和農村教育的問題,1924年10月他總結平民教育運動時,提出了"市中心"平民教育問題,号召青年學生在寒夏兩季回鄉從事平民教育。段麗穎認為,陶行志以農村教育為依據,抓住了當時中國的國情和現實,是很有見地的。
段麗穎還認為,後來陶行智辦小莊師範學校,以及山海工程集團、新安旅遊等,培養了一大批共産黨員,這表明陶行智的辦學精神符合我們黨的路線。也就是說,陶行志的教育思想,已經有了黨的群衆路線與教育生産勞動相結合的雛形和影子,這與中共的思想不謀而合。
段麗貝和陶行志是不同時代在教育界有一定影響的人物,兩人有過一段時間的交流,雖然時間不長,但陶行志留給段立赈的印象和影響很深。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說,陶行志和段麗穎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國的基礎教育。
陶行智和段立赦兩位教育家在不同時期,遇到過不同的教育課題,但兩人還是有很多共同點:
能夠對各自時代的教育課題做出積極的回應和有益的探索;
能以辯證的眼光看待中西教育思想,相繼發展創新;
能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用通俗易懂、貼近大衆的詩韻、口語來表達自己的教育理念;
一切熱愛教學,畢生緻力于中國人民的教育,具有高尚的品格和作風。
時代在發展,教育需要創新。今天我們所處的時代和陶行志、段麗轅的時代已經不同了,面對教育的話題也不盡相同。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陶行志和段立轅這兩位教育家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作者|李源,上海師範大學附屬嘉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
新媒體編輯|袁曼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