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鄧艾僅兩千殘兵,為何能擊敗諸葛瞻的7萬雄師?

作者:哈哈啦啦

三國亂世中的諸葛亮,一直以神機妙算著稱,然而,他的滿腹計謀卻好像并沒有遺傳給兒子諸葛瞻。在偷渡平陰一戰中,諸葛瞻手裡總共有七萬大軍,鄧艾手裡隻有兩千多個被敵人襲擊過多次的殘兵,盡管兵力懸殊這麼大,諸葛瞻卻輸了,不但輸了,而且連命都搭進去了。

諸葛瞻手上的兵力明顯勝于鄧艾,為什麼最後會輸給毫無勝算的殘兵呢?如果不是諸葛瞻當場戰死,可能大家都會懷疑他是有意投降了,換個角度也可以說諸葛瞻幸好戰死綿竹,徹底擺脫了這個嫌疑。

鄧艾僅兩千殘兵,為何能擊敗諸葛瞻的7萬雄師?

圖檔:諸葛瞻命絕陰平劇照

一、七萬雄獅輸給兩千殘兵

蜀國的國力在諸葛亮還在世時雖然已經開始衰退,但是在諸葛亮等人的努力之下,至少還保持着穩定。作為諸葛相父的傳人,姜維曾多次代替師傅向魏國進軍,雖然這種精神值得贊揚,可是卻沒有取得成績,反而拖累了整個蜀國,使蜀國的國力變得更加脆弱。

劉後主能力有限,把所有的事物都丢給相國,在相國死後一下子失去了靠山,不知道該做出什麼決策,反而開始聽信讒言。

蜀國國主無能,魏國的國主雖然也沒啥大作為,但真正操縱魏國的并不是國主,而是司馬家族,在這個家族的操縱下,這才有了偷渡陰平這麼一出。

想要順利得到蜀國,占領陰平最為關鍵,魏國有這種思想,蜀國卻沒有這般覺悟,結果,兵力十足的蜀國軍隊白白輸給魏國的兩千殘兵。

鄧艾僅兩千殘兵,為何能擊敗諸葛瞻的7萬雄師?

圖檔:劉禅束手無策劇照

兩軍交戰,結局是十分慘烈的,可是在人們眼中,卻是疑惑不解多過悲傷。别說諸葛瞻是諸葛丞相的兒子,身上流動的是神機妙算軍師的血液,就算諸葛瞻沒有遺傳到父親的頭腦,但是率領那麼多人,就是死拼也該穩赢才對。

要知道,鄧艾手裡的兵馬是經曆長途跋涉來到蜀中的,反觀諸葛瞻的兵馬,以逸待勞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參與大型戰争,有足夠的時間休整,完全是兵強馬壯。

可就在這樣巨大的差距下,鄧艾不但赢了,而且赢得非常漂亮,把對方的将領諸葛瞻殺死在綿竹。人已經戰死,想要追究責任顯然毫無意義,唯一能做的是分析戰敗原因,那麼,諸葛瞻到底敗在哪裡呢?

鄧艾僅兩千殘兵,為何能擊敗諸葛瞻的7萬雄師?

圖檔:鄧艾與士兵長途跋涉來到蜀中劇照

二、諸葛瞻沒有領兵經驗

說起來,諸葛瞻還真沒有遺傳到他父親的任何優秀基因,再者,他雖然是諸葛丞相的兒子,但是并沒有随父親南征北戰,是以也沒有機會學習父親的計謀。

一直到鄧艾的兵馬攻向蜀國以後,他才被劉後主從後方強拉出來應戰,大家可能會說,諸葛亮在追随劉備以前也沒有任何作戰經驗,他不是一樣可以輔佐劉備定天下嗎?試問,這世間有幾個人能像諸葛亮那樣,人在深山老林,心裡卻裝着整個天下的局勢呢?

最後,諸葛亮在兒子還沒有真正成長起來就去世了,使得諸葛瞻更加沒有機會繼承父親的事業,在自身能力連普通将領都不如的情況下,諸葛瞻直接對上鄧艾這樣的猛将,被打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和諸葛瞻相比,姜維才是諸葛亮事業的繼承者,然而,縱然姜維得到了諸葛亮的真傳,當他與鄧艾對上的時候還是完敗,姜維都不是鄧艾的對手,遠不如姜維的諸葛瞻又怎麼可能取勝呢?是以這一戰中,諸葛瞻死得不冤。

鄧艾僅兩千殘兵,為何能擊敗諸葛瞻的7萬雄師?

圖檔:諸葛瞻領軍迎戰鄧艾劇照

三、諸葛瞻不聽勸

對于蜀國整體局勢和目前形勢,蜀漢大将黃權的兒子黃崇看得比諸葛瞻更加清楚。黃崇還曾勸過諸葛瞻,并且把戰況詳細分析。如果諸葛瞻是個明白人,定然會仔細思考黃崇話裡的重要性,可惜他并沒有這麼做,自認為看到的形勢都是對的,感覺自己是諸葛亮之子,就一定能夠取勝。盲目的自大,讓他喪失了其父“事無巨細”的優點

隻能說,如果諸葛瞻聽勸,戰局一定不會如此糟糕,說不定蜀國也不至于這麼快滅亡。

鄧艾僅兩千殘兵,為何能擊敗諸葛瞻的7萬雄師?

圖檔:諸葛瞻與長子諸葛尚戰死劇照

四、蜀國内部沖突重重

除了諸葛瞻過于自信以外,蜀國内部的沖突也是導緻失敗的原因之一。劉備伐吳名義上是替兄弟報仇,實際上不過是找借口而已,他隻不過是想趁着關羽的死做點什麼,以圖擴大蜀國的版塊罷了。

而諸葛亮所做的選擇則不一樣,他之是以北伐,并不單隻為了擴大版圖,更重要的是轉移内部沖突。也就是說,早在諸葛亮還在世時,蜀國内部就已經沖突重重了,劉後主無能,更是控制不住這些沖突。

在演義部分中,江油城守将馬邈得知東川失守後,第一反應并不是嚴防敵人入侵,而是暗自打起了其他主意。當鄧艾的兵馬到來時,馬邈直接選擇投降,完全沒有任何猶豫。

從這點就可以看出,蜀國内部早已人心不穩,再加上劉後主對忠臣的不信任,導緻蜀國内部成為一個空殼。一個沒有了靈魂的國家,拿什麼去和一個發展正盛的國家争鬥呢?諸葛瞻能夠活下來才是真正的奇迹。

鄧艾僅兩千殘兵,為何能擊敗諸葛瞻的7萬雄師?

圖檔:鄧艾的兵馬劇照

五、鄧艾的拉鋸戰影響戰局

鄧艾在一開始并不想偷渡陰平,實在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才使出這一招,參與整個戰局的并非隻有鄧艾一人,還有他的死對頭鐘會,鄧艾想要擺脫鐘會口中的“庸才”,就隻有出奇兵,走最危險的路。

原本鄧艾手裡有三萬多兵力,一路上與其他勢力不斷交戰,再加路途遙遠又崎岖,當他與諸葛瞻交戰時,手裡所剩的兵力已經不到三千了。幸虧長時間的跋涉與戰鬥,對他手下的士兵來說反而是種曆練,通過這種殘酷的曆練,剩下的士兵都是精兵。

鄧艾僅兩千殘兵,為何能擊敗諸葛瞻的7萬雄師?

圖檔:鄧艾手下的士兵一路長途跋涉劇照

再看看諸葛瞻,原本就不懂軍事計謀,不會行軍打仗,手裡的士兵又沒經曆過大型戰争,完全沒有軍人該有的素質和狠辣。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諸葛瞻的軍隊從将領到士兵都不是鄧艾軍隊的對手。

在這一場懸殊巨大的戰争中,如果諸葛瞻平時注意自身的軍事素養,而不是盲目自信,就算最終赢不了鄧艾,至少也不會被鄧艾軍隊殺死,這一切都隻能說是諸葛瞻自找的。

身為将領,卻忘了戰争該有的殘酷,平日裡隻顧着安逸,當戰争爆發,等待他的隻有死亡,如果諸葛亮知道自己兒子的結局,會不會後悔沒有傳授兒子軍事政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