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話《問蒼茫》總編劇梁振華:寥廓長天,願以青春系蒼生與國運

作者:文彙網

1925年,毛澤東橘子洲頭獨立寒秋,寫下《沁園春·長沙》。這首名篇與11年後《沁園春·雪》構成了毛澤東詩作中同一詞牌的兩大華章。這兩首詞之是以廣為流傳、引用者衆,除了思緒飛騰、豪氣幹雲,還在于前一首中所發出的時代之問“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在後一首詩詞中給出了答案——“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對話《問蒼茫》總編劇梁振華:寥廓長天,願以青春系蒼生與國運

“《問蒼茫》劇名撷取自毛澤東詩詞中著名的問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希望劇集播出後,今天的觀衆能自然而然得出‘還看今朝’的答句。”《問蒼茫》總編劇之一梁振華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問蒼茫》一經開播便引發熱烈關注。史的厚重、詩的盎然、情的濃醇,源自何處?面對記者提問,梁振華感慨:“源自主創為百年前的那群新青年所深深觸動。以青年毛澤東為代表,那群生于平凡的革命青年,看似是偶然的命運之力讓他們奮鬥求索的軌迹發生交集。但實際上,他們久有淩雲志,是改造世界、安邦立民的熾熱理想,讓他們殊途同歸地成為馬克思主義堅定的信仰者和踐行者,寥廓長天,願以燦爛年華、以青春系于蒼生與國運。”

從史料中鈎沉細節,爬梳一段思想史、人格史

重大革命題材可謂國産劇創作的永恒主題,尤其建黨百年時,熒屏紅旗漫卷。如何在同類題材中突圍,是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原副主任陳晉與梁振華為首的編劇團隊面對的第一道課題。

文彙報:劇中記述1921年到1927年的毛澤東,這段時期的故事有何特殊意義?

梁振華:1921年,參加完中共一大的毛澤東回到湖南,這是全劇開篇。尾聲,1927年,毛澤東在長沙闆倉與楊開慧和孩子們告别,準備踏上新的革命征程。那六年時間,剛剛誕生的中國共産黨還在複雜的革命局勢中尋路,青年毛澤東也在實踐與思想的互相印證、反複檢驗中問道。劇中我們能看到毛澤東從上海到長沙、廣州、武漢、南昌,幾經輾轉。一路上,他積極執行黨的決議、政策,發展組織、改造勞工會繼而上司勞工大罷工、宣傳革命思想。但并非一路激越壯懷,更多時候,他在實踐中思考中國革命的同盟軍、上司權、農民問題、武裝鬥争路徑等,又在形成思考後付諸實踐去檢驗。

對話《問蒼茫》總編劇梁振華:寥廓長天,願以青春系蒼生與國運

這六年間,北洋政府軍閥割據,國内外情勢複雜,尤其在1925年孫中山病逝後,中山艦事件爆發,國民黨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導緻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錯綜的局勢裡,彼時在兩黨内均有職務在身的毛澤東,他的個體成長、思想的成熟,是建立在他對共産國際、中國共産黨、國民黨等多方力量交彙的認知基礎上,建立在湖湘文化經世緻用、知行合一的倡導上,并結合中國具體國情所形成的。

文彙報:可以說,《問蒼茫》是關于青年毛澤東尋路問道的思想史?

梁振華:的确。我們想從史料文獻中爬梳細節,梳理出青年毛澤東的思想史、人格史。在這六年曆程中,毛澤東經曆了從中央機關到地方組織機構、從教室到礦坑、農村的複雜多樣的磨練。行進過程中,他通過安源路礦勞工大罷工,看到了中國勞工階級的力量,同時認識到中國最廣大的群體是農民,并進而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提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革命的首要問題。經1926年12月中央漢口特别會議的黨内争論之後,他傳回湖南農村開展實地調查,彙聚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毛澤東的探索,正展現了中國共産黨人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曆史自覺性,展現了我們黨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優良作風形成的曆史過程。通過故事、細節的映照,觀衆能得出答案——這是“兩個結合”中第一個結合的勝利;也是當我們把毛澤東放在中國共産黨早期骨幹這個位置上來回答“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的重大問題。

在确鑿無疑的史實“縫隙”裡,暈染革命家的詩與情

《問蒼茫》播出後,網絡評論區和彈幕上常能見到“詩意”“溫情”“激情”的贊賞。詩意流淌在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台詞間,也見諸水、燈、路等畫面意象;而隻要鏡頭轉向毛澤東的家庭、他的“社交網絡”,人與人之間的關聯、關情總能扣動人心。

對話《問蒼茫》總編劇梁振華:寥廓長天,願以青春系蒼生與國運

文彙報:作為一部紀念毛澤東為題、以青年毛澤東為絕對主角的電視劇,《問蒼茫》其實在許多曆史人物身上都頗費心思進行了刻畫。

梁振華:對重大革命題材,“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是創作的原則,曆史的剛性架構必須嚴格遵從。為離曆史更近、更真、更誠一點,我們組織了三次系統性的采風,去往長沙、韶山、安源、廣州、上海、武漢等數十個地方的紅色遺址、紀念館等,搜集數百位曆史人物的圖文資料、閱讀史料近千萬字,并與黨史專家多次座談,随後閉關創作近200天,交出劇本。

但革命家的故事、黨的故事又總是常寫常新的。關鍵在于從确鑿無疑的史實之間找到“縫隙”,用戲來呈現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曆史之間各種關系的豐富與複雜。《問蒼茫》大約有400個有名有姓的角色,其中至少350個有着人物原型。其中有毛澤東的革命引路人,孫中山是“一個真正無私的人”,陳獨秀“為國家和民族負責”,李大钊“保持細節、以理服人”;有與毛澤東并肩作戰的戰友、學生,蔡和森“做革命路上的同路人”,瞿秋白“儒雅、熱血、浪漫”,周恩來“熱血與朝氣中的青年偉人”,蔣先雲“堅毅而溫柔、平凡而偉大”;有散發女性光輝的革命者,楊開慧“是妻子、是母親、也是真同志”,楊之華“突破世俗的枷鎖”,鄧穎超“勇敢追求、無私奉獻”……這些人物與蔣介石、汪精衛、戴季陶等輪番上陣,共同構築劇的曆史質感。

對話《問蒼茫》總編劇梁振華:寥廓長天,願以青春系蒼生與國運

文彙報:我們看到毛澤東和家人們的日常生活占據了不少篇幅。

梁振華:哪怕風雲激蕩的革命史,也非每天都行走在疾風驟雨中。作為一部以毛澤東為主角的電視劇,他的家庭戲也是我們着力雕琢的。家庭戲是塑造、豐滿人物的必要部分,也是我們在曆史的“縫隙”中挖掘出這位革命家最溫情的段落。

在上海毛澤東舊居陳列館,我們被一張“不完美的全家福”深深觸動。楊開慧烈士1924年在滬期間與長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的合照,也是這個家庭唯一留存的全家福。但明明拍攝時一家四口在場,可出于黨的保密規定,照片中獨缺毛澤東。而劇的尾聲,1927年,毛澤東準備離開闆倉,楊開慧也要帶着孩子回韶山,此一别竟是永訣。

我們也從毛澤東的《七律·到韶山》裡提取情感。那是他于1959年、闊别家鄉32年後重返故土時所寫。那一趟返鄉,父母交給他照看的兩個弟弟未能回來,曾陪他一起回鄉鬧革命、教鄉親們唱《金花籽》的楊開慧未能回來,曾代他回鄉祭祖的長子毛岸英也未能回來……偉人的凡人一面,能讓觀衆從人之常情去度偉人内心,更顯偉人之偉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