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沒見過的國寶,南越文王墓40年特展約定你

難得一見的漆卮、南越王珍藏在銅壺裡的棗核、主棺室出土的蔔甲……12月25日,紀念廣州考古七十周年和南越文王墓發現發掘四十周年,南越王博物院特别策劃和舉辦“探索·實踐——南越文王墓發現40周年特展”。

你沒見過的國寶,南越文王墓40年特展約定你

展覽現場

“在這次展覽中,我們為了發掘南越文王墓40年背後的故事,從藏品庫房中選取了部分之前鮮少展出的文物,并将文物和考古工作者的成果結合展示,展現發掘、保護和傳承的全過程。”南越王博物院陳列展覽部副主任史明立說。

多件珍貴文物首次集結展出

記者注意到,展覽以“驚世發現”“萬年永保”“推陳出新”和“薪火相傳”四大主題,展示了出土文物、資料圖檔以及多種工具用品,全方位、多角度展現了南越文王墓發現以來走過的40年歲月。

你沒見過的國寶,南越文王墓40年特展約定你

展覽現場

第一手考古資料、專家手稿、批複檔案等與考古文物互補互證,關于南越國宮署遺址和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的發掘過程也娓娓道來……在第一部分“驚世發現”中,展覽講述了三大南越國遺址發現發掘的過程。

此外,展覽首次展示了部分珍貴文物,如未經除鏽處理的銅鏡、盛放棗的銅壺和棗核、内有範土的鸮足銅烤爐以及珍貴的漆卮等,維持原始出土狀态與經過精心修複的不同文物互相映襯,展現了文物修複工作的細緻入微。

你沒見過的國寶,南越文王墓40年特展約定你

展覽現場展出的史料

“萬年永保”則講述了遺址保護、文物保護以及原址建館展示的曆程。遺址保護上,南越國遺迹自發掘起便通過建造保護棚,構築排水設施等方式保護遺址本體,目前博物院積極探索“研究型、科技化”的遺址保護新模式,對遺址開展科學細緻的維護保養和病害處理工作。

文物保護上,博物院通過監測、控制文物儲存環境,延緩文物因自然蛻變引起的損壞,建立環境監測系統,使院藏文物的保護從傳統“搶救性”保護向現代“預防性”保護轉變。有趣的是,展覽現場展出了一系列科技裝置,甚至出現了潔牙儀等,這些都是文物保護工作中可能會用到的工具。

你沒見過的國寶,南越文王墓40年特展約定你

盛放棗的銅壺和棗核

該部分還講述了遺址建館的曆程:1983年南越文王墓發掘後,廣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對墓室進行永久性保護,并在原址興建博物館,曆經館名變遷、主體陳列數度深化改陳和兩館合并,依托南越文王墓、南越國宮署遺址建立起了今天的南越王博物院。

在“薪火相傳”中,記者看到,現場打造了一個沉浸式體驗空間,向公衆展示了考古學家麥英豪先生和黃展嶽先生的書桌以及辦公用品、書籍和工具,還設定了捐贈瓷枕專櫃,展示了楊永德伉俪為廣州文博事業做出的貢獻。

你沒見過的國寶,南越文王墓40年特展約定你

漆卮

“這些用品都是我們一點點‘淘’回來的原件,通過講述考古人、文博人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與博物館的故事,希望展現40年間他們為南越國遺迹的保護、利用、研究所貢獻的重要力量。”史明立告訴記者。

你沒見過的國寶,南越文王墓40年特展約定你

展覽現場展出的一手考古資料

數字化展陳打造沉浸式觀展體驗

差別于以文物為主要呈現對象的展覽,本次展覽風格鮮明、展品多樣,還充分利用資訊技術加強互動,是博物院對外展示40周年曆程的創新之作。

你沒見過的國寶,南越文王墓40年特展約定你

展出文物保護的科技裝置

在空間營造上,展覽傾力營造沉浸式觀展體驗:序廳以“40”雕塑切題,雕塑周圍以一圈老照片呈現了40年來的重要瞬間,環繞一圈,展示了從1983年至2023年的老照片,步入展廳,過道上以發光字型呈現重要時間節點和事項,令人仿佛重走40年曆程。

在互動體驗上,展覽利用資訊化技術打造了多處互動裝置:展覽開始處,設定了發掘故事多媒體互動,觀衆通過輕觸螢幕,可進入三處南越國遺迹的考古現場,感受不同考古發現帶來的驚喜;在銅烤爐的獨立展櫃背面,一處透明屏正在播放遺址保護和藏品管理等負責人講述的南越故事;在“南越雅集”兩側的全息投影螢幕展現了多件南越珍寶的三維圖案和虛拟講述人“小羽”跳舞場景;觀展結束後,觀衆可以站在“探越魔鏡”前,拍下與文物的合影,合影投屏至一旁的“發光樹”,預示着南越文化的生生不息……

你沒見過的國寶,南越文王墓40年特展約定你

展覽現場

連結:

三大遺址文脈相連

為什麼南越文王墓的考古發現如此重要?

你沒見過的國寶,南越文王墓40年特展約定你

展覽現場

1953年起,廣州配合城市建設工程開展大規模田野考古工作,70年間廣州地區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作為廣州考古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南越文王墓、南越國宮署遺址和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組成的“南越國遺迹”于2006年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

2012年,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文王墓作為“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史迹點”再次入選預備名單。2021年,南越國宮署遺址及南越王墓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南越國遺迹與其他西漢物質文化遺存共同呈現了秦漢嶺南家國一體的政治文化格局,是秦漢以來嶺南地區融入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程序的重要曆史見證。三個南越國遺迹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是城市考古保護建設的經典範例。

你沒見過的國寶,南越文王墓40年特展約定你

展覽現場

1983年發現于廣州市越秀區象崗山的南越文王墓,是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眜的陵寝。墓葬儲存完好,未被盜掘,其中出土了1000多件(套)珍貴文物,集秦漢嶺南文物精華于一處,是嶺南地區規模最大、儲存最好、出土器物最多的漢代彩繪石室墓,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嶺南漢代考古的一個裡程碑。

南越國宮署遺址位于廣州市老城區中心,是秦統一嶺南以來曆代郡、縣、州、府官署所在地,是廣州曆史文化名城的精華所在,也是廣州作為嶺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證明,被譽為“嶺南兩千年中心地”。南越國宮苑遺址主要由1995年發掘的石構水池(蕃池)與1997年發掘的曲流石渠組成,遺址儲存完好,是迄今為止大陸發現年代最早的宮苑執行個體。

你沒見過的國寶,南越文王墓40年特展約定你

主棺室出土的蔔甲

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位于廣州市西湖路光明廣場商廈地下一層,是2000多年前南越國的排汲水利設施遺址,兼具防洪防潮、排水及防禦功能。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是目前世界上發現年代最早、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木構水閘遺址,曆史資訊豐富,科技水準較高,對研究中國古代2000多年前水利工程的設計、選址、地基處理及建閘工藝等至為珍貴。

【采寫】南方+記者 黃堃媛 通訊員 南越王宣

【攝影】南方+記者 姚志豪

【作者】 黃堃媛;姚志豪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