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3新能源汽車,吵得越兇,賣得越多

作者:洞見新研社

作者 | 辰紋

來源 | 洞見新研社

2023新能源汽車,吵得越兇,賣得越多

2023年的汽車行業很殘酷,合資大敗退,市場佔有率被自主品牌大幅滲透,三菱退出中國市場,成為真實寫照。

新能源車企,威馬領頭,天際、自遊家NIUTRON、恒馳、愛馳、雷丁等造車新勢力先後曝出經營不善,陷入生存危機,走到生死邊緣。

2018年時,中國曾有超過487家電動車制造商,到了2023年,小鵬汽車CEO何小鵬表示,正常經營的新勢力車企,僅剩50家左右。

2023年的汽車行業也頗有收獲,今年前11個月,汽車産銷分别完成2711.1萬輛和2693.8萬輛,同比分别增長10%和10.8%。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計,2024年,汽車整體銷量将在3100萬輛左右,新能源乘用車市占率将達到43%。

一冷一熱之間,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如今剩下來新勢力車企雖然不多,可他們卻非常活躍,新勢力與新勢力之間,新勢力與傳統車企之間的互怼,就像情侶吵架一樣随意且頻繁。

由此揭開了新能源車的銷量密碼,車企大佬們每吵一次,品牌熱度就漲一次,吵得越兇,賣得越多。

01 品牌互怼貫穿全年

2023年最激烈的一次争吵來自長城和比亞迪。

這兩個品牌的恩怨由來已久,2023年之前也經常“互動”,隻是今年的這次争吵比以往更加激烈,受到的關注也從行業内部擴散到社會層面。

事件的導火索來自于長城汽車對比亞迪的舉報,5月25日,長城在官方微網誌釋出聲明,稱其4月11日曾公開向生态環境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工業和資訊化部遞交舉報材料,就比亞迪秦PLUSDM-i、宋PLUS DM-i采用常壓油箱,涉嫌整車蒸發污染物排放不達标的問題進行舉報。

比亞迪的回擊來得很快,5月25日當天釋出聲明:“我們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不正當競争行為!并保留法務訴訟的權力!我們的産品及相關檢測符合國家标準,在國家權威機構通過認證。”

雙方反複拉扯,圈内圈外除了看熱鬧之外,也有不少“勸架”的,呼籲行業企業應該營造健康的商業競争氛圍,而不是“互相拆台”。

可是長城與比亞迪的架已經吵開了,就像兩頭鬥在一起的公牛,很難拉開。

8月9日,比亞迪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慶典現場回顧造車不易,并深情地喊出了“我們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與王傳福喊話同步推出的“在一起”短視訊也火爆出圈。

長城汽車CTO王遠力卻并不願意和比亞迪“在一起”,其在個人微網誌說到:“如果隻是口頭上強調在一起,那一定是嘴上蜜糖内心砒霜,還不如先打一架再在一起吧。”

長城與比亞迪的争吵更多是品牌層面的“互掐”,我們可以視同為“官方行為”,餘承東與何小鵬“對罵”而引發的一系列“論戰”,則增添了有官方身份背書的個人色彩。

11月1日,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了對“AEB”技術的看法。

他表達了兩個觀點:“第一,大部分人可能從來沒有碰過AEB;第二,友商講了AEB,我認為99%是假的,它就是造假,那些宣傳都不是公司官方釋出的,全是來自小視訊。”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何小鵬口中的友商說的就是華為與賽力斯合作的AITO問界,何小鵬挑起話題,主要目的還是在于搶占自家技術在消費者心目中的站位。

面對如此“挑釁”,不怕事的餘承東肯定不會當作看不見,11月3日在朋友圈内涵何小鵬,“連AEB是什麼,居然有車企一把手還根本沒有搞懂呢!”還在評論區補刀:“一些人根本就沒有搞懂AEB為何物!跟有人說智能駕駛就是扯淡/忽悠,幾乎如出一轍!”

11月4日晚間,何小鵬也在朋友圈發文表示:“我最近評價了一個行業亂象,結果行業沒急,非行業的倒急了,不知道他急什麼。”雖沒有明說,但這明顯就是對此前餘承東發言的回應。

兩位車圈大佬的互相“開炮”,也引來其他造車新勢力高管的圍觀。比如,當有人問及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怎麼看時,他的回答也開始陰陽怪氣:“不和華為吵架,因為實在吵不過呀。”

以上隻是汽車行業内品牌吵架,高管互怼的縮影,年末時,懂車帝冬測引發的争議,更是引來幾乎整個車圈的“群攻”。

02 新車銷量再創新高

用服務來破局銷量困境,是蔚來自成立以來就堅

一般來說,品牌之間發生争吵,吵赢了倒好說,吵輸了的話,肯定會對品牌形象造成傷害,繼而影響到銷量,2023年的汽車行業的詭谲之處在于,品牌之間互怼,将結果放在一旁,至少在銷量上,沒有輸家,全是赢家。

首先,市場整體依然向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資料顯示,2023年前11月,乘用車産銷分别完成2344.1萬輛和2327.2萬輛,同比分别增長8%和9.3%。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表示,2023年汽車總銷量預計在3000萬輛左右,同比增長11.7%,全年銷量預計再創曆史新高。其中乘用車預計2600萬輛左右;商用車預計400萬輛左右;新能源汽車預計940萬輛左右。

2023新能源汽車,吵得越兇,賣得越多

資料來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制表:洞見新研社

具體到細分品牌,新能源汽車今年前11個月銷量排名前三的品牌分别是比亞迪、特斯拉和廣汽埃安。

比亞迪和特斯拉占據榜單的前二,并不意外,隻是比亞迪在2022年180.24萬輛銷量的基礎上,仍然有52.6%的增長率,則多多少少讓人有些意外了。

目前,比亞迪已經累計完成了268.34萬輛批發銷量,同比增長64.29%,但如果按照300萬輛的年銷目标,比亞迪需要在12月完成31.66萬輛的批發銷量,這也是比亞迪從未有過的銷量紀錄,有壓力,也有懸念。

至于廣汽埃安,雖然排在第三的位置,但從最近兩個月的市場形勢來看,理想、長城、賽力斯的單月增速上升極快,均超過了100%,最誇張的小鵬汽車11月同比增速更是達到了244.9%。

按照這個趨勢,廣汽埃安在今年或能坐穩第三的位置,但到了2024年可就難說了。

2023新能源汽車,吵得越兇,賣得越多

資料來源:乘聯會 制表:洞見新研社

在榜單的三強之外,我們可以注意到,銷量排名靠前的幾個品牌都是善于“挑事”的品牌,長城與比亞迪吵的很兇,自家的銷量也沒落下;餘承東和李想這兩個大佬是輿論場上的常客,伴随着品牌的銷量也都不差。

實事求是的說,長城汽車對新能源的反應是慢了點,但自從2022年8月宣布全面新能源化以來,其向新能源轉型的決心非常堅決,哈弗品牌還計劃于2030年停車燃油車,目前旗下各品牌都有新能源産品的布局,2023年11月前的銷量增速也達到了81.6%。

理想汽車在被華為“教育”了之後,找到了自己的增長節奏,憑借着L7、L8和L9三款車型,在30萬以上價格區間内成功開拓出家庭用車的增量市場,11月以創單月傳遞新高41030輛的成績,完成了172.9%的同比增長,前11個月的增幅達到190.7%。

賽力斯背靠華為,憑借着9月份推出的AITO問界新M7,成為車市黑馬,由于其鋒芒太露,李想也隻能“避戰”,新M7在華為Mate 60手機熱度的加持下,11月的銷量跨過了兩萬的關口,截至11月27日,新M7的大定數量已突破了10萬台。

作為對比,蔚來的李斌這一年來,很少“參戰”,雖然品牌整體銷量能夠擠進前十,但增速卻大大落後于友商,前11個月同比增幅僅有33.1%。

吵得越兇,賣得越多似乎成了汽車行業的銷量密碼。

03 品牌吵架的本質是傳播的邏輯變了

很多人記憶中的汽車行業是很“溫柔”的,在傳統燃油車時代,企業高管絕對不會出頭,更别說吵架了,就連公關層面的竟對稿件,PR的審稿也是極為嚴格,對競品缺陷的描述盡可能的留有回轉餘地,通常是說了空間上的缺點後,也不忘帶上操控上的優點來誇誇。

然而進入2023年,當品牌吵架成為常态,并且當品牌間的互怼與銷量産生關聯時,汽車行業營銷的邏輯就開始發生改變了。

過去,傳統汽車行業的公關傳播、市場營銷基本圍繞着行業進步、技術發展、産品疊代的主線,以自我為中心,強調的是對行業的推動,進而聚焦到自家技術與産品的先進性上。

當新能源車逐漸成為行業的主角時,以蔚小理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再加上華為、小米、百度等網際網路和消費電子行業的企業跨界而來,帶來了網際網路和數位圈的那套傳播營銷打法。

網際網路行業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是,技術趨同下的模式創新,在這個模式下,勝者為王,行業中的老大與其他小弟之間的差距非常大,早期的BAT,就分别占據了搜尋、電商和社交遊戲等賽道絕大多數份額。

因而這些企業在做傳播營銷時,更多宣傳的是自家的企業價值觀,更加注重戰略、圖景這樣的宏大叙事,對友商有着非常強的排斥性,潛移默化中,引導着消費者進行站隊。

一個非常明顯的案例,行業中普遍采用的不同技術,比如增程、DHT、純電等,以傳統的行業觀點來看,不過是針對不同場景的不同應用,技術本就無高下低矮之分,然而如今品牌間的争吵,其核心目的就是突出自家技術的優越性,在占位之外,更要樹立起在某項領域中“行業一哥“的形象。

這樣一來,餘承東、李想、何小鵬這些行業大佬經常挑起話題争端也就可以了解了。

以上或者是品牌在宏觀層面“樂于“吵架的原因之一,微觀層面,則是”吵架“确實有利銷售。

網際網路使用者引流和手機數位産品的銷售,常用的做法是用大量的話題去引發關注,然後再進行轉化,因而除了正常的營銷手段之外,品牌間的争論,具有話題性高管們的出位言論經常會成為最佳引爆點。

另外一個方面,由于汽車售價較高,更換周期長,因而使用者在買車時通常會反複對比,多方思考,講求的是理性決策;手機數位産品同質化比較嚴重,加之價格低,更換周期短,因而用爆炸式的營銷,在情感上占據心智,很多情況下是激情消費,沖動決策。

在軟文堆量、制造出位話題、誇張定調、不切實際的吹牛之外,效率最高的就是品牌間的争吵了,很短的時間集聚出圈的關注度,包攬所有流量,成功的完成了一次使用者漏鬥的擴大,反應到銷售端,就是銷量的上漲。

這一套思維,造車新勢力的創始人們和餘承東、雷軍等手機行業的老炮在過去的職業經曆中都經過了無數的曆練,也得到了市場的驗證,因而拿來新能源汽車行業,也能很快适應,轉型而來的傳統車企們在被“教育“之後,也就有樣學樣跟着改變了。

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還有諸多不确定,比如比亞迪的一枝獨秀還能保持多長時間,亦或是誰能跑出向比亞迪發出挑戰,但有一點可以确定,未來行業中的争吵肯定會比今年更多,更激烈。

參考資料

1、《2023年度盤點:直播互撕、高管對罵、集體發瘋,真實的商戰有多離譜?》——億歐新消費

2、《2023年汽車銷量創新高,2024年能有多少?》——出行一客

3、《2024年的汽車行業,需要什麼樣的傳播》——autocarweekly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