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巍巍子午嶺 悠悠秦直道

作者: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

編者按

子午嶺,曆史上一直是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交彙區域,至今子午嶺沿線還留下了黃帝陵、秦直道、玉華宮、千佛洞等許多著名文化遺迹。有詩人遊曆子午嶺,寫下了“子午線上望甘陝,玉華宮前憶狼煙。始皇六合開直道,昭君出塞駐打扮……”的詩句,來讴歌子午嶺的璀璨曆史和自然風光。

巍巍子午嶺 悠悠秦直道

子午嶺

子午嶺,又名橫嶺,橋山,地跨陝西、甘肅兩省,處于黃土高原的腹地。因與本初子午線方向一緻,故稱子午嶺。子午嶺林區是黃土高原目前儲存較好的一塊天然植被區,是黃土高原中部地帶重要的生态公益林。

一個陽光和暖的初冬上午,經董志塬從正甯縣方向進入子午嶺中段。驅車行進在董志塬,塬上地勢平闊,田地連綿,道路縱橫,村莊星布,每二三十裡便見集鎮,一路蒼涼又不失生氣,這是隴東大地最常見的景象。董志塬是一塊人傑地靈的土地。在我看來,這是個“五顔六色”的地方。黃土地自不用說,除此以外,還有綠葉子、黑金子、紅種子。董志塬之是以能與關中平原一較高低,離不開它旁邊的子午嶺,子午嶺植被豐茂,蒸發出來的水汽,剛好形成降雨就落在了董志塬上,是以在普遍幹旱的黃土高原上,董志塬卻很少大旱,常年綠色蔥蔥,春夏綠樹成蔭,秋冬碩果累累,一派繁榮景象。

過了正甯縣城,沿省道303線東行,過一道川再上塬,至五頃塬鄉轉而向北,行不幾裡就到了子午嶺地界。這裡是山區,幾百米厚的黃土層流蝕成高山大壑,道路蜿蜒,煙塵彌漫,一派蒼茫,風光與董志塬大不相同。

剛踏上子午嶺邊緣,一個厚重的曆史文化印迹首先讓你感受到這方黃土地上的高古氣韻。

在五頃塬鄉街道到子午嶺自然保護區邊界之間的一處山嶺上,有一座高大的土丘,形似橢圓山包,其上草木蔥郁,旁立一碑,上刻“黃帝冢”。冢丘最高處五六十米,南北長六七十米,東西寬約三十米,丘頂部由原來長方“覆鬥”形漸變為橢圓形。除冢東面部分塌入谷地外,原冢經幾千年風雨沖蝕,卻大體完整。

巍巍子午嶺 悠悠秦直道

黃帝文化景區

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崩,葬橋山。”唐代編成的《括地志》載:“黃帝陵在甯州羅川縣東八十裡子午山。”清中期的《慶陽府志》也載:“黃帝陵在羅川縣城東子午山。”這些典籍裡的“羅川縣”即今天的正甯縣,“橋山”“子午山”即今天的子午嶺。據專家鑒定,該冢系人工夯土築成,确是上古遺迹。位址與曆代典籍記載相符,經考證,認定此丘即為黃帝冢。

黃帝是中華民族始祖和人文初祖。作為上古時期黃河流域的部落首領,他聯合炎帝,戰勝蚩尤,統一中原部落,又融合黃河中下遊直至長江流域的衆多部落,建立了中華民族的前身華夏族。他率領先民播五谷、養蠶桑、制衣冠、造舟車、創文字、建醫學、定算數、演曆法,結束蠻荒,肇造文明,以豐功偉績載入史冊。據史書記載,黃帝部落早期生息于姬水和羌水流域,足迹遍布中原。而處于黃土高原腹地的子午嶺,無疑正是黃帝及其部落最早生息繁衍的地方,也是滋養華夏民族文明演進的重要區域。

雖然關于黃帝墓葬曆來争議不斷,陝西黃陵說、河北涿鹿說、河南靈寶說衆說紛纭,沒有定論,但子午嶺的山丘溝壑間遍布黃帝足迹,這是沒有疑義的。這些上古遺迹,正是黃帝及曆代先民們生息于斯的佐證,也是後世子孫追古思源、感懷先祖的憑借。

在高原朔風中,繞着冢丘環走,心緒陡然被拉回到上古時代,頓感時空浩渺,天地幽沉。幾千年來,黃帝冢巋然如山,永恒存在于高原群山之間,曆經滄桑變幻,益發雄渾沉厚,昭示一段悠遠的曆史,标注中華民族繁衍演化的根系,物華高古,氣韻延綿。

巍巍子午嶺 悠悠秦直道

黃帝冢

在黃帝冢西,相去數百米的山梁上,還有一座在建的黃帝陵園。陵園占地一二百畝,園内建成的主體四組殿宇雕梁畫棟,峥嵘軒敞。大殿上懸“功德廳”牌匾,高約十丈,共分三層。一二層貫通,建兩三丈高黃帝塑像,皇帝頭戴軒冕,衣履整齊,面南高坐,目光幽遠。

登上三層,向東、南兩面子午嶺腹地望去,黃的、紅的、綠的,斑斓的色彩把連綿起伏的群山裝扮得如詩如畫,移步換景,美不勝收。我似乎突然明白了黃帝為什麼在這裡升天,在這裡留下衣冠,又在這裡守望幾千年。

從三層下來,繞功德廳一周,廳底層外裙牆有展示中華姓氏文化的長幅石雕和展示黃帝傳說的單幅石雕組,廳後有大片的姓氏石柱群,庭前廣場上設着紅毯和香爐,供遊人焚香祭拜,縷縷香煙在風中袅袅飄散,香氣不絕。

離開黃帝陵園,沿省道繼續行進,逐漸進入了高原林海。四面山川勾連,丘谷交織,全被森林覆寫。無數高峻的山嶺如群龍盤繞,道道山脊線條分明,錯落有緻,茂密的林木在冬寒中襯成一派青藍底色,常綠的松柏又在林海中開拓出成片蒼翠。極目遠望,在正午的陽光照耀下,林海風煙彌漫,顯出一種天地間的浩然之氣。

驅車鑽入林海,道路依山勢跌宕起伏,兩旁古樹成蔭,遮蔽視野,讓人無法遠望,隻看到形态各異的草木枝幹交織、蒼勁堅韌,顯示着自然的力量與生命的多姿。人在這樣的山林中穿行,迷亂而又滿懷驚愕。

在地理意義上,子午嶺是橋山山脈的一條支脈,它介于泾河與洛河兩大水系之間,史志記載,它西挽甯慶、東接延安、南連耀州,北抵鹽邊,綿延400多公裡。橫跨慶陽市的正甯、甯縣、合水、華池四縣的24個鄉鎮,主脊長達250多公裡,其中林地面積583.48萬畝,森林覆寫率72.17%,森林蓄積量1749.65萬立方米。林區物種豐富,有木本、草本植物1284種,野生動物284種。

這裡良好的生态環境,為各種野生動物提供了安全栖息的環境,越來越多的珍稀動物、鳥類把這裡當成了覓食地、越冬地和繁殖地,這裡成了豹子、羊、鹿等許多野生動物的天堂。

在山林中駐足,看到不知名的大鳥盤桓高空,還能在陝甘交界處的調令關附近見到一棵生長了500多年的櫻桃樹,它高大參天,枝條長直而朝天散開,形如倒傘,傲然卓立,吸收着天地靈氣。徒步走入密林,高大的松樹森然挺立,枝葉相接,屏蔽了陽光,在樹下造出陰翳的空間。人踩踏着地上松軟的松針層,不時聽到鳥獸的鳴叫,倍覺幽深靜谧。

這正是除了蒼茫壯闊之外,子午嶺天然禀賦的另一面。

漸入林海深處,峰回路轉,忽見一道山梁高峻挺拔,異于群山,它側坡如削,松柏森然,有高堡聳立其上。這山梁叫大古梁,高堡就是建在千古雄關調令關内的秦兵站烽火台。

調令關在今天的陝甘交界處,位于子午嶺南部最高峰。相傳此關原名為雕翎關,因地勢高聳,群山連綿,隻有大雕才能飛過,故名雕翎。後來秦代大将蒙恬在此調兵遣将、指揮作戰,便改名調令關。調令關居高臨下,氣勢恢宏,秦朝便依天險修築關城,建成有相當規模的軍事要隘。據考,當時的關城設南北二門,關門為二層台亭結構,關城西面憑山削壁,東、南、北三面夯土成牆;關城内有一高峰,峰下鑿二十多孔窯洞,用于駐兵。

走進關城遺址,昔日的城牆棧道已不複存在,可見的十幾孔窯洞經曆千年風雨已經嚴重坍塌,下部為積年的疏土填埋,顯得低矮,幾乎被崖頂的樹木和窯前的荒草遮蓋;但山峰東面崖壁上僅存的兩孔窯洞卻依然可見其丈餘高度。

秦代以來,調令關一直是北拒羌戎、溝通東西的軍事要塞,漢、唐、宋、明各代均在此置兵駐守,至清代才被廢棄。這些窯洞中出土的曆代文物以及每一塊黃土,都是兩千多年風雲變幻的見證。站在關道的荒草上,掬起一把黃土,仿佛觸摸到曆史的沉重質地,品咂到蒼涼的人間況味。

關城遺址三四裡之外,有秦一号兵站遺址。關城在幾條山嶺交接的最高處,而兵站建在由最高處向南延伸出的大古山梁上,以寬闊大道與關城相連,承擔着轉運補給或行軍暫駐的功能,是調令關的重要所在。

兵站原依山梁中段高突處修建,地勢三面臨谷,隻有一面連通關城,是天然的屯兵營地。據考證,當時的兵站規模可觀,設施齊備,可屯兵數千,但今天隻有遺址可尋。兵站最高處是一塊平地,原烽火台已不複存在,近年被依秦式恢複建立。新台共有五層,高約六丈,宏大突立,勢壓群嶺,頂着長風蒼日,與關内最高峰遙相呼應。

登上矗立在林木掩映之間的兵站大廈,看到滿眼蒼翠、無數紅葉,愈發顯得冷冷清清,依稀可辨的古代烽燧遺迹隻能依靠想象來還原當年雄姿。

關内最高峰,正是關城中現存十幾孔窯洞的所在。峰上草木繁密,峰頂的土丘上立一塊石碑,上刻“黃帝飛升峰”,正是這山峰的名字。而這個土丘,就是傳說中的黃帝升天處。

根據《史記正義》《列仙傳》等典籍記載和民間傳說,黃帝晚年,率衆臣鑄鼎,鼎成,見鼎上空煙氣升騰,天上飛來黃龍,稱天帝使其迎黃帝升天,黃帝便乘龍而去。諸臣民不舍,掣其衣冠,奔走号哭。無果,将掣落衣冠葬于橋山。是以,黃帝冢又被認為是黃帝衣冠冢;而這裡,正是黃帝留下衣冠升天的地方。

四五千年前的上古先祖,兩千多年前的雄武帝王,卻都把傳奇留在了調令關和子午嶺,讓人不得不為這片黃土的神奇力量和神秘運數而深思長歎。

巍巍子午嶺 悠悠秦直道

調令關兵站

在調令關内,至今還依稀可以看到一條沿主峰走向的車馬大道遺迹,連通着兵站和關城,更連通着它南北兩端相距千餘裡的鹹陽城和九原郡。這條大道就是古今聞名的秦直道,秦直道沿子午嶺主脊迤逦而行,将千裡關山變成通途。經過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秦直道依然清晰可辨,有些路段照舊可以通車。

《括地志》載,慶州華池縣西四十五裡子午山上有秦時故道。唐中後期編成的《元和郡縣圖志》也載:“秦故道,在縣東八十裡子午山。始皇三十年,向九原抵雲陽,即此道也。”書中的秦故道,即秦直道。

秦統一六國後,為阻止北邊匈奴貴族侵擾,秦始皇令大将蒙恬率三十萬大軍修建由京師通往北境陰山間最近的軍事通道。通道全長七百公裡,因大體南北相直,故稱“直道”。工程錾山堙谷,裁彎取直,五裡一墩,三十裡一站,烽燧相望,呼應綿延;一有戰事,大秦鐵騎從鹹陽出發,憑直道三晝夜可至陰山下。是以,秦直道是舉世公認的古代第一條高速公路。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兩度巡邊,漢武帝出擊朔方,都走秦直道。

巍巍子午嶺 悠悠秦直道

秦直古道(圖檔均為資料圖)

在調令關周遭的林海中,橫穿子午嶺的秦直道平直寬闊,最寬處達一二丈。除幾小段在近年被鋪上方磚外,直道大體以土基沿主山脊穿行于林莽,與今天的省道若即若離、交錯延綿。

走上一段平闊的直道,午後的陽光穿過松樹枝葉的縫隙,刀劍一般刺破林間的陰幽空氣,撞落在直道上。時有松風吹起,風聲凄厲,直道上枯敗的荒草在風中搖曳,一齊向西俯首,發出幽微的低吟,營造出一種肅殺冷峻的氣氛。站在直道上,閉目冥想,讓心飛往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長河:車輪滾滾,軍旗曳曳,戰馬飛奔,步伐整齊,塵土飛揚,仿佛吹響了進軍的号角,耳畔回響着劃破時空的撞擊聲……

子午嶺很大,一天的行程,隻夠觸及它極小的一隅。這一隅之外,子午嶺有它更廣闊的境界、更壯美的風景和更迷人的自然人文面貌。(文/李寶峰)

相關連結

調令關的來曆

正甯縣子午嶺上有道關口,叫法有三種:調令關、雕翎關、雕嶺關。

調令關:相傳秦代時,是以地地勢險要,“一夫把關,萬夫莫開”,設有“秦一号兵站”,駐守兵馬,囤積糧草,釋出号令,調兵遣将,故曰“調令關”。

雕翎關:秦代,秦始皇指令大将蒙恬主持修築一條通往内蒙古境内的大路,名叫直道。直道完工後,秦始皇親駕禦車檢視。一天,秦始皇來到子午嶺上,在一個關隘處見到蒙恬,秦始皇下了禦車,高興地說:“大将有功呀,褒獎于你,褒獎于你!”可是,秦始皇覺得随身沒帶啥貴重物件,拿啥做獎品呢?侍從馬上端來金銀,秦始皇擺了擺手,一時拿不定主意。正在這時,隻見天空中一隻大雕從白雲深處飛來,盤旋頭頂,直瞅着秦始皇。秦始皇見了,滿臉愁雲頓時消散。蒙恬以為秦始皇喜愛空中的飛雕,便取弓搭箭正要去射,秦始皇一把攔住,不讓放箭。就在這時,大雕抖了抖身子,一支翎毛翩翩飄落,正好落在秦始皇手中。秦始皇拿着雕翎,笑着說:“天賜獎品,甚佳!”随即将雕翎插在蒙恬的頭盔上。秦始皇再仰觀天空,大雕已鑽入白雲裡去了。從此以後,人們就把這座關隘稱為“雕翎關”。

雕嶺關:古代,是以地地勢高聳(如今也是縣域海拔最高的地方:1756米),山嶺逶迤,人迹罕至,隻有大雕才能飛上去,故稱“雕嶺關”。(正甯縣地方史志辦公室提供)

(來源:甘肅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