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00後大學生,在抖音跟81歲老爺爺學種地

作者:隴南武都釋出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

#81歲爺爺教種地來的都是大學生#

#抖音新農人計劃2024釋出#

12月中旬,晚上八點,地處武陵山深處的鶴峰縣,氣溫已經降到了3℃左右。

81歲的老農技員梁振清穿着一件厚棉襖,戴着一頂前進帽,在他立着一塊黑闆的卧室裡,開播了。

直播的主題,他用粉筆寫在了黑闆的最上方:花卉栽培技術。

“家裡養的君子蘭五年了不開花,是不會再開花了嗎?”一位名為“莫蒂”的抖音網友開始提問。

梁振清轉身在黑闆上寫下了三行字,并用一口鄉音解釋:1.追N(氮)長葉;2.追P(磷)促花;3.追K(鉀)增色。

“莫蒂”留言:明白啦,受教了,老師,我明天就給追肥。

我,00後大學生,在抖音跟81歲老爺爺學種地

君子蘭開花的問題還沒答完,評論區又有人提問:蕃茄怎麼才能長得又大又紅?

梁振清拿着粉筆的手再次在黑闆前飛舞了起來。這次他不僅給出了蕃茄種植的“四句口訣”,還畫了畫蕃茄如何立杆捆綁、種植泡沫箱如何挖孔排水,一會兒功夫黑闆就寫得密密麻麻。

一個半小時的直播過得很快,期間幾百個人觀看,獲贊2萬多個,有網友留言“梁老師明天見”,意猶未盡地離開直播間。

從2023年1月19日開始,早上八點直播一個半小時,晚上八點又直播一個半小時,雷打不動,和網友講解他畢生所學的農技知識——在退休25年後,梁振清過上了這樣的生活。

在直播間傳授“種地秘籍”

時間回到1973年,退伍不久的梁振清憑借自身努力,獲得了恩施農校特産專業進修的機會。

即将而立之年的他躊躇滿志,立志把先進的農業技術帶回大山深處,讓家鄉年年豐收。

這個青年時的樸素心願,梁振清後來為之默默努力了半個世紀。

退休前,他是湖北鶴峰縣農業局的進階農藝師;退休後,他在田間地頭開課,教農民們種植技術,幫助解決病蟲危害。就連看到路邊的柚子樹受到大食蠅蟲害,他也要千方百計找到主人,告之防蟲的辦法。

在抖音開設農技直播課堂之前,他就已經是經驗豐富的講師。2008年他被聘為“湖北省農村緻富技術函授大學教師”;2019年他與幾位老同志為服務三農成立了“農業農村局退休人員專家講師團”。

他還把這幾十年積攢的數萬字的種植技術筆記,先後編寫成《果樹栽培技術》《蔬菜栽培》《花卉栽培》等講義和教材,其中《果樹栽培技術》還曾被鶴峰縣農業局指定為農村科普教材。

以至于後來有網友刷偶然進入到梁振清的直播間時,頗為驚喜,“竟然在抖音刷到了教材主編”。

年初在抖音開始直播是源于孫女和孫女婿的鼓勵。雖然年紀漸長,但隻要一講起農技相關知識,梁振清就精神飽滿,滔滔不絕。喜歡“授人以漁”的他,也一直在尋找平台傳播農技知識。抖音面對的是全國更廣大的農村,于是在孩子們的建議下,@梁老師講農業抖音直播間開講了。

我,00後大學生,在抖音跟81歲老爺爺學種地

最開始直播間隻有幾個人觀看,堅持一段時間後,線上觀看人數慢慢從10個人、100個人,發展到最高觀看人次5000餘人。

不到一年時間,“梁老師講農業”就有了近20萬的粉絲。雖然每天都要直播三小時,但幾乎每隔1分鐘就會有人提問帶來的被需要感,讓梁振清“樂在其中”、“幾乎不覺得累”。

聚天下人才而用之,除了像梁振清這樣的權威農學專家,還有很多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新農人,也開始在抖音上分享農技。

根據《2023抖音三農生态資料報告》,2023年抖音上共有2778.3萬個農技視訊,總播放量達1206.2億次,這些視訊的總數量同比增長153%,總時長同比增長152%。

他們深入果園、菜地、魚塘、牧場,拍攝的一個個獨具“泥土味”的視訊,深受農人們的喜歡。比如一條“果樹嫁接之橋接”的視訊位列該平台播放量最高的農技視訊第一位,播放量超1.1億次。

這些農技達人們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大多一生紮根農業,沒有誰比他們更清楚農民的辛苦,以及許多農民由于缺乏技術和指導,很難走出“靠天吃飯”的困局。

如今,他們通過拍攝農技短視訊、直播,奔着農民最想了解的問題去,給專業知識散播至田間地頭等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而且,這些帶着“泥土味”的視訊通常簡單直白,比如一些農技達人會把專業知識編成“順口溜”, “清明種瓜,船裝車拉”這類順口溜位列抖音農技視訊收藏榜第一,使用者累計收藏量同比增長916%。梁振清也喜歡用農業諺語講課,“果樹一束花,全靠肥當家”,為的就是讓更多人聽得懂、記得住、學得會。

在抖音平台,流量也在向他們靠攏,讓他們的知識被更多人看見。流量是一種變相的認可,農技達人們又多了幾分輸出知識的熱情。

與形形色色的農友互動,也在拓寬着農技達人們的視野。梁振清每場直播後,都會記錄下網友的提問和授課的内容。“寫了厚厚一沓呢,準備以後編撰成冊。”

現在流行“打聽式”做農業

知道抖音上各種農技專家卧虎藏龍,很多農民除了通過短視訊學農技外,還養成了一種習慣:在農業生産過程中犯了難,就來抖音搜尋答案,亦或發視訊求助。

95後的@新農人王皝,就體驗過一回“成功召喚專家”的經曆。

2022年他退伍後,用退伍費在湖北宜昌的村子裡租了5畝地,開辦大球蓋菇種植基地。

雖然大學裡跟着老師做過大球蓋菇的課題,但食用菌是“技術密集型”農産品,養殖難度還是超過了王皝的預期。

今年初春正是出菇期,他遇上了難題:菌菇生長所需的溫度和濕度都有了,但地裡就是不出菇。

眼看着這首次創業就要打水漂,着急的他拍了一條短視訊向抖音網友求助:“有沒有專家高手幫着分析一下是什麼原因”。

沒想到,就這麼一問,竟引來了幾千條評論。

網友們各種支招,其中一個名為“菇小二文化”的抖音網友霸氣留言:留個号碼,我讓農科院過去看下。

視訊釋出的第三天,農科院專家真的來了。

宜昌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劉世玲來到王皝的種植基地,一下就判斷出了問題所在,濕度太大,并手把手教王皝如何打孔救菇。

我,00後大學生,在抖音跟81歲老爺爺學種地

打完孔的第三天,地裡就“神奇”地出菇了。

菌菇确實有着神奇的一面。在地下,真菌穿梭于稭稈、土壤與礦物質之間,創造出一個龐大的菌絲網絡。

王皝則為另一個“龐大的網絡”感到神奇 ——他僅僅是“打聽式”地一問,沒想到在抖音網友各種“錯綜複雜”的牽線搭橋下,就這麼解決了。像極了菌菇小小的孢子一飛,一個偶然的機會,成就出了一大捧菇。

感受到網際網路平台神奇力量的,還有在黑龍江五常種植水稻的小佛。今年8月,受台風“杜蘇芮”影響,她家的稻田遭遇了水災,稻穗被淤泥覆寫。

村裡老人建議用高壓水槍清理挽救産量,但工作量極大,小佛在抖音發了條視訊,“迫切地希望得到各界真正專家的幫助與回答”。

我,00後大學生,在抖音跟81歲老爺爺學種地

僅僅是抱着試一試的态度,沒想到海量使用者留言湧來。

自稱畢業于農校的網友耐心地回答:人工清洗水壓不能過高,如果已經過了花期,不影響結穗,最好等下雨收割後清洗并曬幹;一位名叫@海的盡頭 的網友幫忙聯系了黑龍江省農科院水稻專家陳書強,并将6分鐘的解答錄音做成短視訊發在抖音上。

全程圍觀的網友感慨,“這才是網際網路的意義”“這才是抖音的正确用法”“這是農民和專家的雙向奔赴”。

我,00後大學生,在抖音跟81歲老爺爺學種地

“以前很多農戶不知道哪裡有專家,不知道怎麼去聯系他們,也不知道他們忙不忙。很多專家又不知道哪裡有問題,哪裡需要他們提供幫助。現在網上提問友善多了。”王皝說,他打算将“打聽式”幹農業這個模式繼續下去。

在他看來,一個人的思維很容易窄化,但在抖音上發問,就好像不同的人湊在一塊思考,很容易豁然開朗。“每個人思考的方向是不一樣的,每個人擁有的資源也不一樣,這就是要找更多人來的原因。”

三農視訊感染和孵化新農人,專業知識加速流動到田間地頭

這一年,确實有越來越多的人在抖音上記錄三農生活。

2023年,抖音三農内容的創作者人數有1.76億,同比增長52%;三農視訊釋出總量為10.2億,同比增長97%。

農學農技裡包含着農趣,很多網友就算工作、生活跟農業八竿子打不着關系,也喜歡在農學視訊裡尋找治愈和樂趣。

比如誰能在深夜拒絕看一集修驢蹄視訊?看着師傅們咔嚓咔嚓,手起刀落,驢腳上沒用的東西就被剔除了,網友直呼“解壓了”“強迫症都被治好了”。

還有網友連續劇式地追着獸醫@龍騰虎躍(龍獸醫) 的每一次出診,看着他徒手把鄰居家狗子合不上的下巴掰了回來,再看着他和大夥兒合力為難産的母牛“扯犢子”……動物們轉危為安,網友們内心也極度舒适。

我,00後大學生,在抖音跟81歲老爺爺學種地

三農視訊呈現了一種鄉村生活的切面,透過這些内容,很多人得以重新了解農村、農業,一些如鄉村獸醫這樣的小衆職業也得以被看見、了解,甚至在一些人的心裡埋下了種子。在龍獸醫的視訊評論區,經常能看到許多學習動物醫學專業的學子表示堅定了理想。

去年憑借一條“招生減章”視訊獲180多萬點贊的@農大丁同學 也希望他拍的視訊,能打破人們對農學和農校的刻闆印象。

他是雲南農業大學的一名學生丁習功。去年6月,他突發奇想在學校的試驗田前拍了一條18秒的視訊,讓網友相信“雲南農業大學真的不用天天挖地”。這條視訊在抖音火了之後,據南方周末報道,當年雲南農大新生的聯考平均分上漲了9分,開學後一些新生們說,是“丁同學”讓他們知道雲南農大。

意外走紅的這一年,他堅持用短視訊記錄農大生活,如“學校當季水果免費發放,根本吃不完”,網友評價“招生廣告又出手了”。與此同時,他的抖音粉絲慢慢積攢到百萬後,會有農戶們發來求助資訊,玉米長得矮要打什麼藥,剛出生的牛犢不喝奶怎麼辦……為保證回答更專業,他常常去請教老師,再回複給網友。

我,00後大學生,在抖音跟81歲老爺爺學種地

事實上,農校一直肩負着改造農村命運的使命,但近些年不少農校都面臨着招生斷檔、缺額的挑戰。“丁同學”說,他想讓更多人走近農業教育,帶動更多學弟學妹加入新農人行列,同時依托學校的資源平台,為農産品賦能。

某種意義上,抖音已經成為農業生産的“新農具”。2020年8月,抖音首次推出“新農人計劃”,投入12億流量資源扶持三農内容創作。自去年起,抖音與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共同推出“新農人計劃·來抖音學農技”活動,至今已有1840名農技員入駐抖音,累計釋出了43449條農技視訊。

近日,在“2023抖音三農創作者大會”上,抖音釋出 “新農人計劃2024”,将持續對新農人進行扶持和服務,助力更多新農人和農技專家在平台上實作“雙向奔赴”。目前已有10位三農科學家入駐抖音,就如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總工程師王伯文表示,抖音已是農廣校開展農業遠端教育,傳播農技知識的重要管道。

幹農業這件事,似乎就是有一種天生的力量,會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丁同學、龍獸醫、王皝、梁爺爺的視訊評論區裡,網友們你一嘴我一嘴地讨論、支招,像極了田間地頭聚集了躬身勞作的鄉親們,大夥勞動完就坐下喝口水,一起聊聊天。

文/小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