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劇”拍成這樣子,觀衆會罵娘?

作者:曆史其實也有趣

中國經濟的飛速騰飛,為曆史劇的繁榮積蓄了強大的時代紅利。那個時代,人們期盼國家更加繁榮富強,面對一個個傳奇英雄的故事,内心無不感慨萬千。

“曆史劇”拍成這樣子,觀衆會罵娘?

每到新年,人們都翹首以盼央視的開年大戲,那往往意味着一年的好兆頭。“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一部部精彩的曆史劇,如同催化劑一般激發着民族自豪感與團結榮譽感。

世間芸芸衆生,無不沉浸在一種壯闊的曆史氛圍裡。那些曆史人物的形象,也深深印在老少鹹宜的心中。

當然,妙筆生花的編劇群英會,功不可沒。他們筆下的人物有血有肉,曆史風雲際會。雖然台前幕後辛勞萬分,他們仍然以文人的清高之姿,傾注全力,隻為呈現一部部精美絕倫的力作。

可以說,一個飛動的時代孕育了曆史劇的欣欣向榮,一個群策群力的創作團隊點燃了曆史的烈火。在那個年代,曆史劇綻放出了絢爛的光與熱,帶給無數人歡樂和感動。

然而,浮雲終将還是雲,繁榮不可能長久不衰。當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态,曆史劇也迎來了低谷。那些未曾播出或播出後反響冷淡的劇目,無不昭示着危機的來臨。

其實,這種衰落在所難免,它與這個變遷的時代脫節了。

“曆史劇”拍成這樣子,觀衆會罵娘?

首先,人們的情感需求轉變。親眼見證國家富強是一回事,真正融入現代生活又是另一回事。他們傾向于更貼近生活的故事,而不是宏大的曆史畫卷。

其次,編劇群體的變化也影響了品質。許多有創作激情的編劇選擇離開,投身娛樂圈更賺錢。留下的許多是文筆一般而又苦于糊口的自由職業者。

最後,觀衆選擇的多元化也是一個硬傷。他們浮躁的口味讓曆史劇變得格格不入。

種種迹象表明,曆史劇已然失去了與時俱進的動力。它面臨的不僅是環境的變遷,也是創作的危機,乃至于自我定位的困惑。

“曆史劇”拍成這樣子,觀衆會罵娘?

這本是可以避免的,但當局者迷,一時間無人可拯救它失去活力的心髒。然而,曆史劇曾經的輝煌,仍應該激勵着我們為它的未來繼續奮鬥。

面對困境,我們不應放棄,因為曆史劇還有可以突圍的活路。

首先,小人物的視角可以讓曆史劇煥發生機。我們習慣通過帝王的宏觀視角看曆史,但曆史的趣味更多地藏在普通人的命運轉折中。

如果通過他們的悲歡離合,曆史也可以呈現出百花齊放的面貌。這需要編劇抛開成見,融入普通人的世界裡。

其次,适當增添虛構可以增加曆史劇的可看性。曆史的架構不可改變,但具體描寫可以靈活處理。譬如《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為桑”的故事,雖非曆史事實,卻推動了劇情的發展。

“曆史劇”拍成這樣子,觀衆會罵娘?

編劇需要把握曆史的主脈,而其他細節則可以随心所欲。

最後,高遠的曆史關懷是曆史劇的精神支柱。它需要展現出悲憫的人生價值,讓觀衆在故事中獲得升華。個人的恩怨不能構成全部,更廣闊的曆史命運感才是曆史劇的靈魂。

如果這種精神核心不改變,曆史劇就永遠不會過時。

讓我們繼續為曆史劇的創新而努力吧,一個民族需要曆史,一個時代也需要曆史劇的洗禮。

綜上所述,曆史劇必須接受它無法再成為主流的現實,轉而擁抱小衆化的屬性。

當它無法像過去那樣輕易激起大衆的共鳴,我們更應珍視那些仍然忠實地支援它的觀衆群體。他們是曆史劇在風雨飄搖中最寶貴的财富。

“曆史劇”拍成這樣子,觀衆會罵娘?

減少的不僅是制作投入和播放機會,還有它在公衆話語場中的影響力。但我們不能是以否定其存在的價值,一個民族依然需要以曆史為鑒,一個多元的電視圈也需要它的參與。

創作者若仍懷有熱情,就請繼續耕耘這份田土,隻為真正熱愛曆史劇的觀衆群體提供優質内容。他們會以口碑和支援來展現這片土地的肥沃。

曆史劇注定回歸小衆化,但它絕不會死亡。隻要它依然在關注人性和命運,依然在傳遞曆史的啟示,就永遠存在其獨特的生命力。

讓我們一起守護好這份寶貴的精神财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