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氣候危機,最熱一年亟須行動

作者:Beiqing.com

随着《聯合國氣候變化架構公約》第二十八屆締約方大會(COP28)12月13日在迪拜落幕,2023年關于氣候變化這個事關全人類未來的議題的關注似乎也走向了一年之末。

回首這一年來氣候變化的全球發展,有令人愈發憂心的新态勢——熱浪持續、野火不斷、洪災加劇、暴雨突襲,地球逐年變暖的趨勢似乎不可避免;也有令人略感欣慰的新進展——中美氣候合作恢複,損失與損害基金啟動,國際社會開啟了轉型脫離化石燃料的新曆史。但歸根結底,全球氣候危機仍在加劇,加速全球氣候行動的緊迫性不容忽視。

地球經曆最熱一年

“我們發現,過去每一個十年都在變得越來越熱,這是未來氣溫上升的趨勢。無論是否出現厄爾尼諾現象,我們都可以看到,全球氣溫正在上升。”7月12日,世界氣象組織厄爾尼諾專家、區域氣候預測服務部負責人威爾弗蘭·穆福馬·奧基亞(Wilfran Moufouma Okia)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2023年幾乎肯定将成為地球最熱一年。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分析指出,今年6月至11月,每個月都是地球有記錄以來同期最熱的一個月份。其中11月尤為突出,這個月的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水準高出1.75℃。全年來看,今年的全球平均溫度将比工業化前水準高出1.4℃有餘,接近于《巴黎協定》設定的1.5℃溫控目标。

今年7月,全球多地出現創紀錄的高溫天氣,“地球最熱一天”的紀錄不斷被打破。世界氣象組織11月底表示,2015年至2023年的九年,是地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九年。而今年7月正式開始的厄爾尼諾現象,将進一步導緻2024年的溫度出現上升。在氣候變化加劇的背景下,全球各類極端天氣事件愈加肆虐,蔓延全球的熱浪、加拿大的野火、巴西的暴雨、利比亞的洪災,這些災難事件給人類生命财産和地球生态都造成了嚴重影響。

“溫室氣體水準創曆史新高。全球氣溫創曆史新高。海平面上升創曆史新高。南極海冰創曆史新低。這些紀錄正在以震耳欲聾的刺耳聲音被打破。”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特裡·塔拉斯說。

拯救1.5℃溫控目标

“我想說的是,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為了保住1.5℃的溫控目标,我們需要大幅度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5月22日,世界氣象組織氣候服務主管、英國氣象局國際氣候服務部負責人、澳洲南昆士蘭大學氣候科學教授克裡斯托弗·休伊特(Christopher Hewitt)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定》中,國際社會承諾努力将全球氣溫平均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準以上2℃範圍之内,并努力限制在1.5℃内。1.5℃被科學家們認為是全球升溫的關鍵門檻值,超過這一水準的變暖将導緻不可預測的災難性影響。

然而,今年5月17日,世界氣象組織釋出報告稱,未來五年内全球氣溫将持續升高,很可能突破1.5℃的溫控目标。報告指出,在2023年到2027年之間,全球氣溫至少在其中一年升至比工業化前水準高1.5℃的可能性達到66%,至少一年創下有記錄以來最高溫年份的可能性高達98%。

8月初,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釋出報告稱,今年7月是全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月份,平均氣溫和1859年至1990年相比,升溫已超過1.5℃。這是全球月均溫首次升溫超過1.5℃。

休伊特表示,目前所說的升溫超過1.5℃隻是暫時性的,并不意味着《巴黎協定》的失敗,但世界将以越來越頻繁的頻率短期性地突破1.5℃的升溫水準,“而我們需要警惕的是,全球氣溫每升高1℃,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會進一步加劇,對人類健康和地球生态産生重大影響。”

中美氣候合作恢複

“陽光之鄉聲明的發表意味着中美氣候合作領域的官方溝通管道正式恢複,這對于中美進一步開展氣候合作,對于COP28的順利召開以及推動多邊氣候行動意義重大。”11月16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架構公約》“卡托維茲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員王謀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全球氣候危機不斷加劇的背景下,作為全球前兩大經濟體和前兩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中美兩國的合作尤為重要。此前,受多重因素影響,中美兩國的氣候合作一度中斷。但今年以來,随着兩國各層級交往恢複,兩國氣候合作也逐漸回到正軌。

今年7月,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裡訪華。11月,中國氣候問題特使解振華訪美。11月15日,在中美兩國元首在美國舊金山斐洛裡莊園舉行會晤前夕,兩國發表了關于加強合作應對氣候危機的陽光之鄉聲明,重申緻力于雙邊合作并與其他國家共同努力應對氣候危機,承諾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工作組”下加速一系列具體的氣候行動。

綠色和平組織中國總代表袁瑛表示,“氣候變化一貫是中美關系重要的破冰石,它也是在衆多中美相關議題中比較具有建設性、雙方可以開展合作的一個方面。”外界普遍認為,中美氣候合作恢複為COP28的順利召開注入了新動力。

全球需加速氣候行動

“COP28為何重要?因為我們時間不多了。”第73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厄瓜多前外交部長瑪麗亞·費爾南達·埃斯皮諾薩近日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今年COP28取得了曆史性突破,但要拯救我們的地球,未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從11月30日至12月13日,全球最大的年度氣候大會COP28在阿聯酋迪拜召開。這是規模最大的一屆COP大會,參會人數超過7萬人。大會達成了“阿聯酋共識”,各締約方首次就“轉型脫離化石燃料”達成一緻,具有裡程碑意義。大會還就《巴黎協定》首次全球盤點、減緩、适應、資金、損失與損害、公正轉型等多項議題達成了共識,并在談判之外簽署了十餘項和氣候相關的聲明和承諾。

埃斯皮諾薩表示,COP28并不完美,還有很多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但這次大會的結果仍相當積極,這次大會也展現出,多邊主義對于應對氣候危機非常關鍵,“當我們作為全人類團結在一起時,我們就能共同尋找到解決方案。”

正如“全球變暖研究之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教授詹姆斯·漢森(James Hansen)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所說,“氣候比預期的更加敏感,全球變暖的速度比預測的更快。面對不斷加劇的全球變暖趨勢,未來十年的全球氣候行動非常關鍵。”

氣候危機,最熱一年亟須行動

2023年3月30日刊發的地球周刊《全球水危機》。

  • 記者手記

寫這篇手記的時候,北京正處在今冬初雪後持續的寒潮之中。過去近兩周的時間内,北京出現持續的低溫天氣,最低氣溫一度逼近零下20℃。對于南方人而言,這讓北京的暖氣似乎也失去了“魔力”,即使處在室内,也覺得空氣冰涼。和朋友閑聊,大家在感歎今冬怪異的寒冷之時,也會不約而同提到一個詞:氣候變化。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氣候變化成了我關注的一個焦點議題。也許是2019年夏天熱浪席卷歐洲之時,也許是2021年疫情之下在格拉斯哥召開聯合國氣候大會之時,也許是2022年熱浪、暴雨、洪災、幹旱、野火肆虐全球之時……毫無疑問的是,随着全球極端天氣事件不斷加劇,讀者對于氣候變化的認識在加深,我的記者首頁中關于氣候危機的稿件也在成正比增加。

2023年,幾乎每個月我都會寫關于氣候變化的稿件,有的是關于極端天氣災難,有的是關于氣候變化的科學解讀,也有關于水危機、大米危機等氣候危機相關議題的專題,還有就是對一年一度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追蹤報道。

整體而言,今年氣候變化領域最值得關注的幾個點是:2023年預計将成為地球最熱一年、全球平均氣溫曾多次短暫突破《巴黎協定》設定的1.5℃門檻值、中美氣候合作得到恢複以及COP28上國際社會首次同意轉型脫離化石燃料。

在每一個關鍵節點,我們都做了深度報道及解讀,同時連線了世界氣象組織專家談厄爾尼諾現象、談保住1.5℃溫控目标的重要性,連線“全球變暖研究之父”談地球變暖加速帶來的挑戰,連線聯合國大會前主席談全球氣候合作的重要性……而每一篇稿件、每一次采訪其實都在告訴我們,全球氣候危機仍在加速,國際社會必須加大行動力度,才有可能拯救我們唯一的地球母親。

新京報記者 謝蓮

編輯 張磊 校對 趙琳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