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叢集?業内人士蓉城論道:須闖三道“關卡”

作者:紅星新聞

“現在一些處于早期發展階段的企業就像‘國小生’,但是經過長時間發展,這些企業會逐漸成長起來,未來可能就是‘碩士生’乃至‘博士生’,甚至成為‘大科學家’。”12月24日上午,成都的天府國際會議中心,工業和資訊化部産業政策司原巡視員、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特邀副會長辛仁周作出上述比喻。

這一幕發生在主題為“錨定專精特新,打造創新産業叢集”的論壇上,這場論壇是2023現代都市工業發展大會的一個重要環節。現場,來自北京、上海、甯波、深圳、海南等地的企業人士和政府代表齊聚一堂,共話“專精特新”企業發展之道。

紅星新聞記者在現場獲悉,不少參會嘉賓表示,對成都而言,随着“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增長,未來要圍繞其打造創新産業叢集,不過,在此過程中須闖過三道“關卡”。

如何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叢集?業内人士蓉城論道:須闖三道“關卡”

論壇現場

企業招引是第一步

如何實作“有朋自遠方來”

論壇現場,成都的“專精特新”企業群體受到關注。公開資料顯示,過去一年間,成都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4戶,累計286戶,居副省級城市第5。不少參會人士認為,成都在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方面處于國内“第一梯隊”。

然而,面對其他城市競相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成都要坐穩“第一梯隊”的“交椅”,須持續開展企業培育。這也意味着,招商引智成為關鍵。

“培育和壯大專精特新企業,要與目前國家促進産業的有序轉移結合起來。”在論壇上,辛仁周的分析給成都産業培育帶來啟發,“一些領域的産業正從沿海轉向内地,這是大陸産業梯度發展的客觀趨勢。”

如何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叢集?業内人士蓉城論道:須闖三道“關卡”

辛仁周

辛仁周表示,随着客觀發展條件的變化,有些中小企業可能不太适合在東部沿海城市發展,正緊跟國家戰略實施步伐轉移到西部地區。對此,西部城市可制定配套政策措施,把這些中小企業轉移過來,這批企業在産業培育體系中可發揮更好的作用。

在辛仁周看來,國家産業轉移的發展背景和趨勢對成都招引“專精特新”企業來說是一個機遇。

機遇并非坐等而來,須謀勢而動。“比如,從政府或者園區的招商角度來看,如何擴大招商的‘朋友圈’?”戴德梁行中國區企業服務部執行董事席芳談道,在“專精特新”企業招商中,須做到精準招商。

“對于一些産業園區營運方而言,首先要結合當地産業發展導向和園區載體功能進行針對性招商,做到項目和當地産業導向相比對。”席芳說,招商首先要“往前端走”,結合當地産業和資本市場需求,緊跟政府政策導向,和政府聯手打“組合拳”。第二,要“往高端走”,選擇比較好的高端産業,比如,在國際市場上相對稀缺的産業。第三,要“往深處走”,利用全球化的資源和視角拓寬招商途徑。

如何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叢集?業内人士蓉城論道:須闖三道“關卡”

席芳

優質服務不可或缺

須做大做強生産性服務業

現場業内人士認為,在目前不少城市避免中心城區出現産業空心化現象的考量下,須做優做強都市工業,“專精特新”企業可成為打造高水準都市工業的一個發力點。在此過程中,企業落地需要高水準的園區載體。

“産業發展首先需要解決空間問題,實際上,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全國各地都市工業發展過程中,産業空間或辦公樓宇建設的存量非常驚人,成都也不例外。當産業空間載體出現供大于求的情況下,而增量空間還在建設,這需要處理好建立空間的增速問題,以及如何去消化存量空間,釋放存量空間價值。”叢集智庫院長、中國産業發展促進會樓宇經濟和産業園區分會執行會長匡洪廣指出,當招引一批“專精特新”企業落地後,還要思考産業空間的打造問題,“要綜合考慮園區、樓宇、企業的發展關聯,以及将周邊街區的規劃建設統籌起來。”

如何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叢集?業内人士蓉城論道:須闖三道“關卡”

匡洪廣

“試想一下,一家企業落地在一個園區或樓宇,不僅是工作地,企業所在的樓宇、園區、街區還應該是員工生活、成長、學習以及開展商務活動的承載地。這裡需要産生一些社交、生活、教育訓練、娛樂等功能,從這個角度出發,對園區或樓宇營運商而言,就需要做好産業之外的商業配套,尤其要思考怎樣讓園區、樓宇、周邊街區成為企業成長的平台。怎麼打造好這個平台,背後是産業建構的問題。”匡洪廣說。

在匡洪廣看來,“專精特新”企業群體本身代表了一種高能級的産業發展形态,對園區或樓宇營運商而言,需要打造高水準的生産性服務業,與企業發展需求相适配。

“‘專精特新’企業可以在入駐的地方就近擷取研發、設計、檢測、銷售、品牌、公關、協會、律所等專業機構的服務,而這一過程恰恰展現了園區或樓宇的綜合服務能級。”匡洪廣認為,制造業轉型更新過程中,需要避免在生産性服務業發展方面的短闆,“研發設計、技術轉化、專利申請、知識産權保護等生産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發展不能割裂。”

企業服務水準,歸根結底反映了城市營商環境。“從‘專精特新’企業分布看,其數量的多少基本上與當地營商環境水準直接挂鈎。”辛仁周表示,一個城市隻要能針對性地滿足企業發展訴求,服務得更精準、更到位,一定能夠擁有更多的“專精特新”優質企業。

打造“創新聯合體”

提升企業數字化水準

在12月23日舉行的2023現代都市工業發展大會開幕式上,現場34個項目簽約落地成都,協定投資730億元,其中,4個專精特新及獨角獸項目簽約落地成都。在鴻之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榮根看來,對“專精特新”企業而言,企業落地之後,除了利好外部因素加持外,内生動力是企業成長的關鍵。

“‘專精特新’企業是推動國家産業轉型更新的一個‘中間體’,這類企業牽涉到相關産業鍊上下遊發展。在此過程中,能夠集聚一批高水準的研發人員、配套企業、科創資源,逐漸圍繞某個領域去形成産業集聚。”曹榮根說,“‘專精特新’企業通過發揮産業鍊上下遊的關聯作用,對科技創新能産生巨大作用。”

如何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叢集?業内人士蓉城論道:須闖三道“關卡”

曹榮根

“這批企業集聚在某些高度細分的專業領域,持續的創新,便能夠形成較大規模的産值和利潤。”不過,曹榮根分析稱,企業創新不能“單打獨鬥”,“可聯合同行企業、高校院所,發揮各自優勢成立聯合實驗室,打造‘創新聯合體’”。

讨論“專精特新”企業發展之道,參會嘉賓也提出,要加快推動“數實融合”。

“數字化浪潮到來的速度比我們想象的可能要更快。總體來看,中小企業在數字化推進的過程當中,處于比較弱勢的地位,如果這一步錯過了,以後可能會失去一些發展機會。”辛仁周分析道,這是一個非常急迫的問題,近年來,國家層面持續拿出财政資金支援地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地方政府應該結合當地實際出台針對性舉措,提速中小企業數字化程序,提高中小企業數字化水準。

在席芳看來,通過招商引智遷來的“專精特新”企業要發展,須處理好本地化問題。“很多公司的産品在不停疊代,不管是工業類,還是生物醫藥類企業,産品疊代需要結合當地市場、當地消費者需求,做到本土化。此外,企業落地之後,并非一味通過全球或是外地城市派駐管理人員,可在本地招攬管理人才。同時,科研人員也可以做到本土化,比如,通過在本地高校院所招聘科研人才,這些人才可以為企業在本地發展帶來更多就近可利用的科創資源。”席芳說。

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宋嘉問 攝影記者 王效

編輯 于曼歌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如何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叢集?業内人士蓉城論道:須闖三道“關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