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寒冬,陝西。
汪先生的母親已經病得很重了。
為了照顧老人,汪先生時刻守在母親身旁,悉心照料。
這天晚上,他忙到深夜,看到母親安然入睡,便躺在母親身邊,沉沉睡去。也許在夢中,他又回到了很久很久以前的小時候吧。那時,娘也睡在身邊,哄他入眠。
從事後的監控裡,他才看到,夜半時分,母親曾從睡夢中醒來。
望着身邊輕聲打鼾的兒子,滿眼都是慈愛。母親側過身子,艱難地擡起雙臂,用力扯過被子,幫兒子蓋上。末了,還不太放心,又使勁掖了掖被角。
做完這一切,視訊裡的老人,臉上露出一抹心安,閉眼睡去。
隻是這一次,母親閉上眼後,就再也沒有醒來。
第二天,汪先生發現母親已然故去。他久久不肯接受,一瞬間,悲從中來。
一位網友的留言特别紮心:
“母親往兒子這邊靠的時候,應該知道自己是時日不多了。這一走,這一世的緣分也就盡了,心裡有不舍,也有無奈。蓋被子的那一刻,她知道這是她這輩子最後一次照顧兒子了。”
無論什麼時候,孩子永遠是爹娘的心頭肉啊。
試問一句:人這一生,除了父母,有幾人愛你如生命?
想起多年以前的一則公益短片。
改編自真人真事。
暴雨夜。
年輕的媽媽小妮,正在給女兒準備晚餐。
突然警察上門,小妮錯愕。
直到她看到警察身後,那個一臉窘迫的老人。大雨已經澆透了她的衣服,一隻鞋子也不見了蹤影。
老人光着腳丫,提着菜籃,抓着蛇皮袋,不停地抹着發梢滑落的雨滴。
“妮兒!”老人有些尴尬地喊了一聲。
開口的那一刹那,小妮又是心疼,又不免有些責備:
“媽,你怎麼來了?”
事情要從三天前的一個電話說起。
小妮告訴母親自己身體有些不舒服,雖然一再強調沒什麼大礙,可是老人卻放在了心頭。
在她的記憶裡,女兒小時候經常生病,每一回都是喝了她煲的雞湯很快就好的,便想要去城裡探望一下女兒,給她做一頓飯。
于是,老人抓了自己養了很久的老母雞,又去地裡摘了不少蔬菜,匆匆踏上探望女兒的旅程。
中間老人翻了兩座山頭,蹚過一條大河,足足走了28公裡的山路,才坐上前往女兒城市的汽車。
之後,母親來到這座陌生的城市,誰料趕上暴風雨,人生地不熟的她,深夜中踽踽獨行。
慶幸的是她遇上了巡邏的民警,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到了女兒家,雖然很狼狽,但是她非常開心,終于趕上給孩子做頓飯。
隻是這頓飯,并沒有想象中的那般溫馨美好。
之前在廚房幹淨利落的那個母親似乎變了模樣,不僅在做飯的時候手忙腳亂,做的菜不是雞毛沒去幹淨,就是魚鱗還挂在肉上……
甚至年幼的外孫女,吃了一口飯,竟然被噎得哭出聲來。
因為飯太硬、菜太鹹……
看到眼前的一切,老人既自責,又無奈。
第二天,不顧女兒挽留,匆匆離去。
半個月後,小妮身體康複,想起來去匆匆的母親,她内心突感不安,于是急忙往老家趕。
掀開老屋門簾的那一刻,小妮無語凝噎。
母親雙目無神,坐在餐桌前,孤零零地啃着饅頭。
聽到女兒的聲音,母親不僅沒有驚喜,反倒是手足無措地摸索着起身。
原來母親之前去探望她的時候,眼睛就已經出了問題。
如今一隻眼睛得了白内障,幾近失明,另一隻眼睛也已經嚴重老化。
怕花錢,更怕女兒擔心,她獨自一人吞下了所有的苦。
說句老實話,我真的不希望我們爸媽活成短片中的模樣。
可事實是,那個身患白内障的母親,就是生活中父母的常态。
和大家分享三個小故事。
網絡上有一張經典的聊天截圖。
兒子好賭,欠了一屁股債,跑到外地打工。母親不僅幫兒子扛下了所有債務,一大把年紀了,還要去打日結的零工。
那天,母親忙完,已經是淩晨3點。害怕兒子出事,她忍不住給兒子發了一條短信:
“這幾天要錢的都打發走了,欠的錢,我們慢慢還,你不要想不開。”
随後,又将在飯館做傳菜工掙的50塊錢發了過去。
末了,一句“你在那邊要好好生活,媽老了,沒用了”,懂事得讓人心疼。
第二個故事來自廣西的黃先生。
因為長年在中山跑生意,他難得回家一趟。
一天,他從家中的監控發現患有老年癡呆症的父親摔倒在地。
母親用盡全身力氣,勉強将他扶起。
看到視訊的第一時間,黃先生給家裡打去電話,想将父母接到身邊照顧:
“一分鐘都不能等,你們馬上收拾行李,我去接你們。”
那一刻,電話兩頭,母子倆早已經泣不成聲。
但是父母卻不想給兒子帶去麻煩,拒絕了他的提議。
第三個故事,每每想起都是淚水。
安徽淮北,長期身患重疾的老母親,不忍病痛,更不忍成為兒女的負擔,選擇在四下無人的時刻,獨自喝下農藥。又或許不願再給這個家增添更多不祥之兆,她決定離家出走。
生命最後的時光,沒有家人相伴。
唯有大小三隻黑犬,似乎覺察到了什麼,始終圍繞在主人身旁。
老人走出院子,從監控中消失後,就再也沒有歸來。
等到孩子們得到消息,匆匆趕回,隻剩下一聲聲恸哭:
“我把媽媽弄丢了,再也找不回來了。”
《蓼莪》篇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這世界絕大多數的父母,一輩子都在為孩子,奔波着、操心着……
馬家輝在《圓桌派》裡說過一段父子情。
父親晚年,很新潮,學會了在電腦上用通訊軟體和兒子聊天。
一開始馬家輝也很開心,看到父親經常找自己聊天,還非常感動。
但是日子一長,他就有些不耐煩了。因為父親總是噓寒問暖一些日常零碎,他不想在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花費太多時間。
直到有一天情緒徹底爆發了。
那天,父親告訴他電腦壞了。馬家輝就找人上門維修,并且叮囑父親自己會按照行情,和對方溝通,支付維修費。
沒想到父親擅作主張,直接把錢交了。馬家輝當時就有些氣惱,給父親發了幾條資訊,說了幾句重話。
本以為父親會回怼兒子兩句。沒想到對面一陣沉默,直到20分鐘後,馬家輝才收到父親的資訊:
“對不起,下次不會了。”
并配上一個道歉的表情。
其實馬家輝也知道,父親并不是有意違背他的囑托。老頭知道兒子工作忙,隻是想盡可能地替孩子減少一些麻煩罷了。
那一刻,馬家輝心中五味雜陳,幾欲落淚。
父母對兒女的關愛,是憋不住的,是等不了的。
就像祭文《媽媽》裡說的那樣:
“媽媽給孩子再多,總感到還有很多虧欠。孩子給媽媽再少,都說是孝心一片。”
《你在天堂裡遇見的五個人》有一段紮心的旁白:
“他們向前走。他們向遠處走。
那些曾經讓他們感到自身價值的東西——母親的贊同,父親的點頭,都已經被他們自己取得的成績所替代。
直到很久以後。當他們的皮膚變得松垂了,心髒變得衰弱了。
他們才會明白:他們的故事和他們所有的成就,都是基于父母的經曆建立起來的,就像生命之河裡的石頭,層層疊疊。”
人這一生,不管多少歲,隻欠父母。
趁着時光未老,父母還在,好好去愛吧。
因為親人隻有一次的緣分,下輩子,無論我們愛與不愛,都不會再相見了。
作者:王耳朵。來源: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本文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