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安石養生之道:食之養,食飲膳羞,以養體也

作者:拾玖談史

王安石自身的博學多才和中年之後身體的多疾、友人的影響,宋代社會對養生的推崇,儒道佛三教思想的融合,這些都對王安石養生體系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王安石養生之道:食之養,食飲膳羞,以養體也

食之養

飲食是人體生存之必須,也是人的本質欲望。從先秦時期人們已認識到飲食對人體的重要性。《禮記·禮運》中記載: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飲食在人體中的重要作用是無法取代的,養生者把注重飲食保養作為他們保養身體,延年益壽的重要方法。《黃帝内經》載: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懼,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王安石養生之道:食之養,食飲膳羞,以養體也

《黃帝内經》總結長壽之人重要的特點時,把飲食保養作為延年的重要的方法。陶弘景在《養形延命錄》中同樣強調了飲食養生對人體保養的重要性:

生而乳食有餘,長而滋味不足,壯而聲色有節者,強而壽。

王安石繼承了前代飲食對人體保養重要性的觀點,提出:“食飲膳羞以養體也。”

可見,王安石非常重視飲食,把飲食養生作為養形的重要内容。王安石的飲食養生的主要内容有:食材選擇、食材加工、食補、飲茶、飲酒等。

王安石養生之道:食之養,食飲膳羞,以養體也

食材選擇

王安石提出飲食養生是人體養形的重要方法。食材選擇是飲食的基礎。因而,他十分重視食材的選擇。在食材選擇上,他提出重視食材五味、挑選新鮮食材、食材口味選擇清淡、食材全面、食材搭配合理的方法。

王安石養生之道:食之養,食飲膳羞,以養體也

(一)重視食材五味

五味,是指食物或者藥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包括酸、甘、苦、鹹、辛五味。王安石認為五味對人體有着重要的作用:

氣堅則壯,故苦可以養氣;脈耎則和,故鹹可以養脈;骨收則強,故酸可以養骨;筋散則不攣,故辛可以養筋;肉緩則不壅,故甘可以養肉。堅之而後可以耎,收之而後可以散;欲緩則用甘,不欲則弗用也。

王安石從五味對人體的不同作用論述,強調了五味有滋養人體的功效。因而,在食材選擇上,王安石重視五味的作用,提出:

春主發散,宜多酸以收之;夏主解緩,則宜多苦以堅之;秋主揫斂,則宜多辛以散之;冬主堅栗,則宜多鹹以耎之;滑則是以利之,甘則是以緩之,緩之利之,則是以調之也。

王安石養生之道:食之養,食飲膳羞,以養體也

王安石強調食材五味的選擇要根據四季性質确定,提出四季食材的不同選擇:

春天應多選酸性食材,這是因為春天季節性質為散,需要通過食用帶有酸性性質的食材來收,達到身體與外界的平衡;夏季多選苦性食材,因為夏季主緩,需要通過帶有苦性的食材來守陰;秋季宜選辛味的食材,原因在于秋季主收,需要食用發性食材;冬季需選鹹味食材,因為冬季為堅性,而鹹主軟,是以選擇鹹性的食材。此外,王安石認識到如果五味食用過多或者過少,不能與外界平衡時,宜選用甘味調和,達到平衡。

可見,王安石在食材選擇上注重食材的五味,強調根據季節的變化調整食材的五味,同時選用甘味調和,以達到身體與自然的平衡。

王安石養生之道:食之養,食飲膳羞,以養體也

(二)挑選新鮮食材

王安石除了在食材選擇上注重五味外,還注重挑選新鮮的食材。王安石認為:

内則以貍為欎,則氣無所洩,而其臭惡,盡鳥皫色而沙鳴,則其臭如之。貍與欎文雖異,其義一也。先言辨之不可食者,然後言羊泠毛而毳膻,犬赤股而躁臊,豕盲視而交睫腥,則所謂腥臊羶之不可食者也。

王安石從食物的味道來辨識食物的新鮮程度,認為食材出現“腥臊羶”這三種味道的,代表食材不新鮮,不可食用。

在食材挑選上,孔子提出:“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 孔子從食材的顔色、味道等方面辨識食材,當食材出現顔色改變,味道變味時,孔子認為不可食用。王安石在食材選擇上與孔子的思想是一緻的,均認為不能挑選味道改變的食材。

王安石養生之道:食之養,食飲膳羞,以養體也

(三)食材宜選清淡

秦漢時期的《黃帝内經》記載:“膏梁之變,足生大丁”。可見,秦漢時期人

們已認識到養生需食材選擇清淡。宋代也提倡食材應選清淡,這種清淡的食材有利于延年益壽。宋人筆記中有記載:

内侍張茂則每食不過粗飯一盞許,濃膩之物絕不向口。老而安甯,年八十餘卒。

王安石認同食材選擇清淡的養生思想。王安石的詩中展現了這一思想,詩雲:“時時羹藜藿,镬大古難爕”;“釀成吳米野油囊,卻愛清談氣味長”;“篁竹荒茅五畝餘,生涯山蕨與泉魚”。從王安石的詩中可見,王安石在日常生活中注意 食用清淡的食物。

王安石養生之道:食之養,食飲膳羞,以養體也

宋人的筆記中同樣展現了王安石不重厚味,食材清淡的養生思想。《上蔡語錄》載:

不受用,緣省便,去就自在。

宋人王鞏記載王安石退居金陵的日常飲食:

以囊盛餅十數枚,相公食罷,即遺牽卒……或田野間人持飯飲獻者,亦為食之。

以上史料均可見王安石注重食材清淡,日常飲食以清淡為主。

王安石養生之道:食之養,食飲膳羞,以養體也

(四)食材全面,不可偏食

王安石雖注意飲食清淡,但也提倡食材種類選擇要全面,肉類食材也需選用。王安石在給親人的信中寫道:

見黃吉父,說四姐甚瘦悴,恐久蔬食而然,切須斟量,勿使成疾。一切如夢,不須深以概懷,但精心祈向,亦不必常斷肉也。

可見,王安石提倡食材選擇不可純素食,需選擇肉食,否則易生疾。

王安石養生之道:食之養,食飲膳羞,以養體也

王安石在食材種類選擇上,除選擇肉類外,還提倡選擇水果與蔬菜。在選材蔬菜方面,王安石曾雲:

他年過食新城藕,枕藉船中載親友。今年卻到經行處,獨坐昏煙對舞柳。 甘酸向口無所适,牢落盤餐與樽酒。冰房玉節謾自好,欲禦還休涕垂手。

在水果方面,王安石詩中可見有食梨,詩雲:“淮圃新陰百畝涼,分甘每得助秋嘗”。除了梨之外,還有食棗。王安石雲:

種桃昔所傳,種棗予所欲。在實為美果,論材又良木。餘甘入鄰家,尚 得饞婦逐。況餘秋盤中,快噉取餍足。

可見,王安石食材選擇全面不僅有肉類,還有蔬菜水果,不偏食,有利于王安石養形。

王安石養生之道:食之養,食飲膳羞,以養體也

(五)食材搭配合理

食材搭配合理,即所選食材性質相符。王安石認為食材選擇需注意食材性質,搭配合理:

凡會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梁,雁宜麥,魚宜苽者,食物各有所宜也。物之所宜,非獨此而已;且有所宜,則亦有所畏惡相反當避者矣……言其所常食焉,則可推類而知矣。

王安石從牛适宜搭配稌,羊适宜搭配黍,犬适宜搭配稷,雁适宜搭配麥,魚适宜搭配瓜這幾個典型例子說明:食物選材搭配要按照食材本身的性質,相宜搭配,而違背了食物的本質性質,搭配食材性質相反,對人的身體反而是有害。

王安石養生之道:食之養,食飲膳羞,以養體也

元代的養生家認同王安石的食材相宜搭配的思想:

飲食藉以養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縱然雜進,輕則五内不和,重則立興禍患。

可見,後代養生家在食材搭配上的理念與王安石的食材搭配理念是相同的,均認為食材搭配需要物性相宜,這是對王安石食材搭配思想的繼承。

王安石養生之道:食之養,食飲膳羞,以養體也

食材加工

王安石重視食材加工,食材加工是王安石飲食養生的重要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不食生食、根據季節善加膏、注意食物的寒溫相宜。

(一)禁食生食

王安石提倡食熟食,認為食生食會導緻疾病,甚至死亡:

未知火化,非是以養生;脩火之利,則使之免死。

可見,王安石認為食物需要高溫加熱之後才可食用,食用不經過高溫加熱的食物可導緻疾病的發生。

王安石養生之道:食之養,食飲膳羞,以養體也

(二)善加不同性質的膏

王安石認為食物在加工中,需要根據季節不同添加不同性質的膏,以達到養生的目的:

膳膏香者,膳用牛膏也;牛,土畜也,方春木用事之時,則宜助養脾故也。膳膏臊者,膳用犬膏也;犬,金畜也,方夏火用事之時,宜助養肺故也。 膳膏腥者,膳用雞膏也;雞,木畜也,方秋金用事之時,宜助養肝故也。膳膏羶者,膳用羊膏也;羊,火畜也,方冬水用事之時,宜助養心故也。

王安石養生之道:食之養,食飲膳羞,以養體也

王安石在食物加工中添加膏運用了五行相克的思想。五行思想認為世界是五行相生相克而形成的,同樣人體内部器官對應相應的五行,人體内器官的活動也是五行運轉,身體内在五行與外界的五行是有聯系,隻有内外五行平衡,内部器官才能正常運轉,人體才能保持健康。

是以,春天需要添加牛膏。這是因為春天是木盛,土弱,對應在人體器官為脾弱,為了達到人體内部的五行平衡,需在食材加工上添加土性的膏香,而牛性屬土,需添加牛膏,這樣有利于養脾。同樣,夏天在食材加工中需要添加犬膏。

王安石養生之道:食之養,食飲膳羞,以養體也

夏天火盛,金弱,對應在人體為肺弱,而犬屬金,在食材加工中添加犬膏,有益于養肺。秋天在食材加工中需要添加雞膏。因為秋天金盛,木弱,即肝弱,而雞性屬木,在食材加工中加入雞膏對養肝有利。冬季在食材加工中需要添加羊膏。因為冬天水盛,火弱,即心弱,羊屬火,故加羊膏,以補心。

可見,王安石認為在食材加工中需要根據季節不同添加膏香:春天需要添加牛膏,以養脾;夏天在食材加工中需要添加犬膏,以養肺;秋天在食材加工中需要添加雞膏以養肝;冬天在食材加工中需要添加羊膏,以養心。通過此,達到養生的目的。

王安石養生之道:食之養,食飲膳羞,以養體也

(三)注重食物的四氣與季節相宜

食物的四氣即為“寒、熱、溫、涼”。王安石認為食材加工時,需要注意四氣與季節相宜:

凡食齊眡春時,羹齊眡夏時,醬齊眡秋時,飲齊眡冬時者,所禦溫熱涼寒宜如此。

可見,王安石在食材加工方面,注重季節與食物的“溫熱寒涼”四氣相聯系:春天為溫,食用溫熱的食物;夏天為熱性,需食用熱食;秋天為涼性,需食用涼食;冬天為寒性,需食用寒食。這樣食物的溫度與季節的溫度達到一緻,通過此以養生。

王安石養生之道:食之養,食飲膳羞,以養體也

重視食補

宋代由于朝廷的重視,大量醫學書籍的刊印,使得當時的士大夫對醫學的認識普遍提高,在飲食方面表現在對食物功效的認識。如蘇轼曾雲:

菖蒲,味辛溫無毒,開心,補五髒,通九竅,明耳目。久服輕身不忘,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

王安石養生之道:食之養,食飲膳羞,以養體也

王安石熟讀醫書,同樣對食物的療效認識較深,他總結食物的療效為:

味,養精者也;谷,養形者也;藥,則療病者也。養精為本,養形次之,療病為末,此治之序也。

從上可見,王安石認為治病療養的順序為食物五味補精氣、五谷養形,最後是醫藥治病。其中五谷即食物,王安石在疾病的治療中強調食物對人體功效,可見其重視食物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