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多方合力促香港科研成果落地,早期VC也加速布局,暢通跨境投融資備受業界期待

作者:證券時報

香港的科研技術、珠三角落地生産、銷往全國或全球市場,這是深港“産學研銷”一體化的完整鍊條,也是大疆創新、商湯科技等知名科技創新企業趟出來的一條可行之路。如今,有越來越多香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正沿着這條路努力實作從1到10再到100的突破。

高校苦練内功、招才引資,VC/PE持續關注、加碼“投注”、産業和市場加速對接,多方合力之下,深港科創合作蔚然成風,科研成果落地轉化駛向“快車道”。這其中,如何破解創新資本跨境投資難題、深港風投創投如何關聯發展,都成為科研成果高效轉化的關鍵要素。

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業内人士,都對深港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充滿信心,同時也對進一步打通深港跨境投融資充滿期待,而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則被寄予了厚望。

加大投入,高校加速科研成果轉化

超40名兩院院士、16所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上百個人工智能領域研究項目、6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多所國際一流大學……頂尖的科技研發水準,是香港除金融以外的又一張“金字招牌”,尤其在香港大力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過程中,深藏在各個高校、科研院所和實驗室裡的科研成果,被賦予了更大的使命——落地轉化,以創新科技重塑香港高端制造業。

近些年,香港各大高校正不遺餘力地嘗試把一件件科研成果帶向市場。在近期舉辦的“深圳創投日”走進香港活動中,香港多所高校都紛紛向外界“秀肌肉”。

“我們學校有教授創業項目近60個,香港的11家獨角獸項目中,有4家是我們學校培養出來的。”香港理工大學行政副校長盧麗華介紹,香港理工大學去年開始進行了課程改革,大學的課程裡都加入創新創業這一門科目,且作為副主修專業。此外,過去一年内,香港理工大學還在内地多個城市成立了一批技術創新研究院,“我們希望将科研和當地的産業鍊、市場結合在一起,加速科研成果轉化落地。”盧麗華表示。

跟内地院校合作辦學,在内地城市設立創新中心,是香港各大高校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普遍“打法”。除此以外,據香港城市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副系主任何頌賢介紹,香港城市大學還有三個InnoHK中心(香港特區政府的創科平台旗艦項目),每個InnoHK都配置了3~5億港元的研究經費。此外,香港城市大學今年專門設立了一個特殊的博士學位,除了需要進行基礎科研,還要研究如何做商業計劃書。

香港浸會大學創新、轉化及政策研究院創新及創業總監傅承滔也介紹,過去一年,香港浸會大學成立了創新轉化及政策研究院,就是為了搭建科研與産業和基金之間的“橋梁”,“我們會幫創業團隊找投資方、産業方,以及與政府的資金對接,進而加速研發落地。”傅承滔表示。

放眼當下,整個香港都在激發創新活力、加速成果轉化上“火力全開”。去年10月,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時表示,香港特區政府拟設立100億港元“産學研1+計劃”,以配對形式資助不少于100支有潛質成為初創企業的大學研發團隊分兩期完成其項目:第一期是三年内成功把科研成果轉化落地,第二期是随後兩年内把科研成果商品化。

出手增多,早期VC入局破解資金難題

全世界的科研成果落地轉化,都面臨一個共同的需求——資金。對香港來說,資金短缺則是本地科研成果落地轉化過程中的一大痛點。事實上,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并不缺資金,但投向早期風險投資領域的資金卻相對匮乏。“香港本地資金不太敢投高風險項目,但早期項目尤其需要資金的支援。”傅承滔坦言。

除了資金,早期項目更需要資金背後的多方面賦能,香港英諾天使基金合夥人譚偉豪對此深有感觸。“香港各高校的科研技術是一流的,但最大的問題是,他們對市場、對産業鍊的情況不是很清楚,導緻大學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很低。”譚偉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香港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普遍現狀。

但随着這些年香港高校開始在深圳及多個城市設立分校,與科研機構合作,引入社會上的創業團隊和投資人,嘗試将科研和産業結合在一起,成果轉化落地的成功案例開始多了起來。在譚偉豪看來,天使或早期投資進入高校科研項目,是其加速落地轉化的重要推動力,“在資本的幫助下,他們知道股權怎麼配置設定、市場在哪裡,開始接觸産業資源,是以大大提高了轉化的效率。”

為打破香港本地創新資本不足局面,香港政府在去年宣布成立“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并設立300億元共同投資基金,以引進和投資落戶香港的企業。有香港投資界人士認為,在香港推行“新型工業化”背景下,這些資金有望更多投向早期科創企業,内地早期投資機構也或能在此“分一杯羹”,以此“返投”當地支援科創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投資人還是創業者,無一不感受到近五年香港科創生态越發完善,投融資氛圍也越發活躍。“2018年回國創業時,很難找到基金或者投資人,跟大學談合作隻傾向于學術上的合作,涉及到産業和高校的配對就很難談攏,但現在明顯感受到整個生态圈的思維都在轉變了。”相達生物科技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CEO招彥焘表示。

譚偉豪也坦言:“以前在香港很難挑到能投的,現在幾十個項目中總有三五個是能出手的。”他認為,這得益于産學研的關聯,拉動了相關企業的發展。而作為一個專注于深港澳青年創業投資的天使基金,國宏嘉信資本也投資了10個香港高校的知名項目,并與香港多所高校開展合作,公司創始合夥人冼漢迪表示,在政策、資金和人才的疊加支援下,香港科創迎來了“黃金時期”,布局香港是一個正确的選擇。

業界期盼,跨境投融資通道進一步打通

要把香港科研成果推向全國乃至全球市場,僅憑本地資本顯然不夠,如何吸引更多内地資金“過河”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也備受業界期盼。“香港本土資本的眼光可能有一定局限性,我們希望和粵港澳大灣區的投資人合作,給本地的項目帶來不一樣的視角和更好的資源。”譚偉豪表示。

然而,目前VC/PE的跨境投融資仍在探索中,尤其是内地資金赴港投資仍較受限。“以往資金來不了香港,企業就隻能北上發展,就要在内地變更工商主體,但在中美關系博弈之下,企業的顧慮比較多,決策難度也加大。”譚偉豪表示,期待政策上有所突破,讓更多内地GP來香港,與本地VC機構以Co-GP的方式合作,以投資帶動整個大灣區的科創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多位受訪業内人士都對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充滿了期待。“前有前海夢工廠,後有香港北部都會區,現在有兩地融合而成的河套合作區,而且是以促進科研轉化為合作目标的,相信未來幾年會發揮很大的作用。”冼漢迪表示。

“我們也很期望河套區的跨境投融資試點可以做起來,做早期投資額度不用很大,有一兩百億元就夠了。”譚偉豪也表示,兩地資金可以以河套合作區發展為契機合作起來。

在支援兩地合作推動科研成果落地轉化方面,國務院印發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特别提出了資金方面的保障:支援内地和香港創投資本共同設立創投基金,打造面向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創投基金集聚地,發揮人民币國際投貸基金優勢,探索組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跨境雙币早期母基金和系列專業子基金,投資粵港澳大灣區科創企業。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一家人民币國際投貸基金的管理人,博約資本主要從事跨境股權投融資業務。公司董事長夏宇對記者表示,目前博約資本也在着力探索如何在河套地區設立跨境雙币種的早期投資基金,“這個基金主要投向早期項目,可以先做一定規模,之後再逐漸擴大。”據介紹,博約資本有105億元人民币的跨境投資額度,目前已認繳46億元,出資人主要是财政和國企資金,其餘部分将采用多種方式向市場募集。

夏宇介紹,目前中東國家的資金也在考慮以LP的身份來中國投資,如果博約基金能發揮跨境投資的優勢,把境内資金劃撥出境,在香港組建有一定規模的基金,以此吸引中東資金的配資,再用博約資本的QFLP資質投資境内項目,就能形成雙向流通優勢,兼收香港資本全球流通和内地産業市場之利。

夏宇建議,應推動更多國央企以及其他社會資本參與人民币國際投貸基金,包括在境内外母子基金管理人層面都可開放合作,以此共同推動跨境投融資服務和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發展。

責編:嶽亞楠

校對:李淩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