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台灣版“黃埔十大名将”

作者:馥郁書卷氣

黃埔軍校是将軍的搖籃,從這裡走出許多名将,誰堪稱是其中的佼佼者,長期以來卻有不少争議。

從我們大陸這邊看來,堪稱名将中的佼佼者的,我軍方面有徐向前、林彪、左權、劉志丹、黃公略等;國軍方面有杜聿明、陳明仁、王耀武,以及王耀武的參謀長邱維達,陳赓的同鄉宋希濂等。

台灣版“黃埔十大名将”

大陸台灣省版本眼中的黃埔十大名将,卻沒有以上這些将領。

也許你會說,兩岸價值觀不同,他們是不會認可我黨将領的,這一點無可厚非。可事實上他們眼中的國軍名将也連杜聿明,王耀武,廖耀湘這樣的國軍知名戰将也榜上無名,這就讓人不能不感到意外。

那麼,台灣人心目中的黃埔十大名将,到底都有誰呢?

曾經擔任過蔣介石侍衛長的黃埔軍人葉邦宗寫了一本書,書名就叫《黃埔十大名将》(也叫《黃埔十台甫将》),讓我們看看他筆下的黃埔十大名将都有誰。

排在榜首的黃埔名将,名叫俞濟時,他是浙江人,跟蔣介石是同鄉,黃埔一期生。

台灣版“黃埔十大名将”

他跟“天子第一門生”胡宗南不同,打仗勇猛,從不貪生怕死。

他軍事生涯最大的閃光點,莫過于擔任88師師長的時候,在1932年的淞滬作戰中主動請纓,跟日軍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

戰鬥中,28歲的俞濟時身先士卒、親率部隊,拿着手槍上陣沖鋒,不顧衛兵阻攔沖出戰壕。這時候,一顆子彈打來,從他的腸子穿過,生命垂危,因為搶救及時而僥幸活了下來。

從此戰來看,俞濟時活脫脫是石秀那樣的拼命三郎。由此,蔣介石親手将一枚國民革命軍的最高榮譽“青天白日勳章”挂在他胸前。

台灣版“黃埔十大名将”

俞濟時在所著《 淞滬抗日戰役經緯回憶》中,88師傷亡的人數達到3219人,占到了總兵力将近四分之一。

抗戰全面爆發那年,他已經是第三十六軍團軍團長,率部先後參加過河南場山及蘭封之戰和萬家嶺激戰、南昌會戰。

1939年6月擔任第十九集團軍副總司令期間,指揮部隊參加南浔路會戰,三失高安卻三次收複,打出了軍威,此戰也被國民黨方面列為抗戰十大經典戰役。

由此可見,俞濟時還真算是一員名将。但是,從1942年11月開始,俞濟時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衛長之後,就遠離戰場了。

俞濟時還是國軍王牌第74軍的首任軍長,當時王耀武還是他手下的一名師長。盡管如此,真正讓74軍名揚天下的,并非俞濟時,而是第二任軍長王耀武。

74軍的輝煌,跟俞濟時沒有半毛錢關系。充其量說,他為第74軍的建立做出了一部分貢獻,也利用自己的影響為該軍提供了先進的武器。

說他是名将名副其實,但是将他列入黃埔十大名将之首,委實有點牽強。

隻不過作者葉邦宗是蔣介石的侍衛長,俞濟時擔任過他的頂頭上司,他對老上司有所傾向,包含了人情因素,也屬情理之中。

台灣版“黃埔十大名将”

排在黃埔名将第二位的,是國軍邱清泉,是黃埔二期生。他也是浙江人,是以深受蔣介石器重。

他還有一個值得誇耀的地方,那就是文化水準高,是上海大學的畢業生。這在黃埔軍校生中,雖不說是獨一無二,也是比較罕見的。

高學曆讓他的悟性更高,掌握的軍事理論也比别人多,發揮起來也勝人一籌。

邱清泉文化功底深厚,精通英、德文,寫過軍事專著,如《教戰一集》《教戰二集》《建軍從論》等一系列軍事著作。而且邱清泉還有閃光的履曆,曾在德國陸軍大學深造,這也是國軍将領中比較罕見的。

台灣版“黃埔十大名将”

抗戰期間,邱清泉骁勇善戰,在昆侖關戰役一戰成名,後來他參加滇緬龍陵戰役屢建奇功,也算是有功于民族的抗日名将 。

在淮海戰役中,他頑固抵抗,“自殺成仁”。是以,他能夠名列台灣版的黃埔十大名将,也不意外。

黃埔十大名将的第三位,是林彪的同學,黃埔四期的張靈甫。

張靈甫來自陝西,卻成為蔣介石的嫡系将領,能力肯定不俗。對于此人的評價褒貶不一,因為他曾經殺妻,有人說他是暴徒。在戰場上,張靈甫也是個打仗不要命的主,在南京保衛戰中,曾經負傷不下火線。

台灣版“黃埔十大名将”

在戰役中,張靈甫率部死守華嚴村一帶,以一團之力與日18師團硬剛,血戰時間長達一晝夜。最終,帶傷作戰的他竟至于昏迷在戰場,不得不在戰後離開前線回去養傷。

武漢會戰中,張靈甫親率一支突擊隊出其不意,翻上了張古山後山絕壁上,對日軍進行突然襲擊,與日寇鏖戰了整整五天五夜。他們死死堵住了日軍106師團的最後退路,為消滅該師團創造了條件。

德安大捷令舉國振奮,劇作家田漢為此奉命編寫了話劇《德安大捷》,講述了張靈甫的戰績,這在抗戰中是絕無僅有的。

但是在抗戰中,張靈甫始終是王耀武74軍的一名師長,未曾像李宗仁、薛嶽那樣指揮過大型戰役,說他是名将,恐怕會有人持有異議。

台灣版“黃埔十大名将”

他被評為名将,跟他在抗戰後成為禦林軍統領(南京衛戍司令),孟良崮戰役中又“殺身成仁”的經曆不無關系。

第四位黃埔名将,名叫孫元良,他來自四川成都,是黃埔一期生。

孫元良也是軍中秀才,曾經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就讀。不僅如此,他後來還曾到日本東京陸軍士官學校第二十一期炮兵科就讀,這讓他打下紮實的軍事基礎,為日後建功立業創造了良好條件。

孫元良很能打,從他的升遷速度就可以看出。

他出生于1904年,比張靈甫小了一歲。1927年,北伐時就打出了名氣,這才被老蔣推薦到日本深造。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讓88師一戰成名,不但讓師長俞濟時名揚天下,也讓擔任旅長的孫元良受益匪淺,

此戰之後,他就因為立下戰功榮升88師副師長,不久又當了師長。而這個時候,邱清泉還是一名團長。

1937年9月,孫元良就擔任了第七十二軍軍長,這一年他才33歲。跟他同齡的王耀武,也深受老蔣器重,兩年後他才升任軍長。

湯恩伯受蔣介石器重,有人會說他是蔣的老鄉,還有個很厲害的嶽父陳儀。

孫元良不是浙江人,也沒有什麼背景,升遷速度如此之快,說不靠軍功,恐怕沒有人相信。

台灣版“黃埔十大名将”

2007年,103歲的孫元良在台去世,新華社也曾對他抗戰的表現加以褒揚,說他“率部堅守閘北陣地長達一個半月,粉碎了日軍妄圖三個月亡華的迷夢。”

但憑此說他是黃埔名将,肯定有人不服。孫元良的軍事生涯中曾經有3次逃跑記錄,一是北伐南昌之役,二是在抗戰南京保衛戰中,三是解放戰争時期的淮海戰役中。

這給他的軍事生涯留下污點,落下了“逃跑将軍”,“飛将軍”的罵名。

台灣版“黃埔十大名将”

名列黃埔名将榜第五位的是黃百韬,祖籍廣東,生在天津。

黃百韬是名副其實的将門虎子,其祖父黃鳳山曾任山東曹州總兵,相當于軍分區司令員。其父黃宗駿也是軍中将領,曾在李鴻章的淮軍效力。

這位事實上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黃埔生,隻是在黃埔軍校軍官團學習過。

台灣版“黃埔十大名将”

不過,他繼承了父輩的基因,軍事能力還是很強的。

跟以上幾位将領不同,他們都是蔣介石的門生,畢業後便在蔣介石門下效力。黃百韬并非黃埔生,之前還在直系将領李純和奉系将領張宗昌那裡效力,投靠蔣介石的時候已經屬于“三婚”。

要想獲得蔣介石認可,沒有别的管道,隻能在戰場上舍生忘死,靠軍功赢得信任。

台灣版“黃埔十大名将”

抗戰時期,黃百韬擔任第三戰區參謀長,是顧祝同的助手,隻能說明他軍事上内行,但并沒有建立多少功勳。唯一的“戰功”,則是他協助陳誠發動了“皖南事變”,手上沾滿了新四軍将士的鮮血。

解放戰争中,黃百韬跟粟裕曾經四次交手。作為将門之後,黃百韬敢打敢拼,将生死置之度外。面對我軍一輪又一輪的進攻,黃百韬毫不膽怯,他親自登上坦克,冒着槍林彈雨,帶領手下冒死反攻,在陣地上曾經三進三出,如入無人之境,讓人想起三國名将常山趙子龍。

這一點,他比孫元良強多了。強中自有強中手,黃百韬最後還是敗給了戰神粟裕,拔槍自盡。客觀地說,黃百韬沒有指揮打赢過大型戰鬥,隻能算一員悍将,有勇無謀,說他是名将有點勉強。

排在第六位的是胡琏,他是陝西人,畢業于黃埔四期,也是林帥同學。

台灣版“黃埔十大名将”

跟張靈甫、黃百韬的彪悍不同,胡琏是以狡猾著稱,善于用計。在解放戰争時期,他善于揣摩我軍的行動規律,曾經多次在被包圍的情況下逃之夭夭。

偉人曾經評價說,胡琏此人“猛如虎,狡如狐”。

真正讓胡琏廣為人知的,是金門戰役,此戰成就了他的功名,也保住了國民黨政權。

他與天子第一門生胡宗南一起并稱"二胡",後者号稱"西北王",前者号稱"金門王",但在蔣軍中卻流行這樣的說法:"十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

說他是黃埔名将,恐怕也沒有争議。

台灣版“黃埔十大名将”

第七位謝晉元,來自廣東的,他同樣是黃埔四期生。謝晉元作戰勇敢,在抗戰之前建功不多,根本無法跟他的同學胡琏與張靈甫相比。

抗戰爆發的時候,黃埔四期生很多都擔任了師長,有的則擔任軍長,甚至戰區司令官,而謝晉元在淞滬戰役的時候,僅僅是旅級将領。擔任陸軍旅中校參謀主任。

正是在淞滬大戰中,當時謝晉元率領一個團(800勇士)負責堅守四行倉庫,引起國内國際輿論關注,聲名大噪。

僅從這點來看,謝晉元是一位當之無愧的抗日名将。

第八位名将叫郝柏村,他是“名将”中最年輕的一位,出生于1919年。他上軍校的時候,已經是1935年,黃埔都辦到第12期了。

他沒有參加過激烈戰鬥,也沒有指揮過著名戰役,沒有什麼戰績,他的升遷全靠江蘇老鄉顧祝同。直到1949年,他還是國防部參謀總長辦公室随從參謀。

到台後他先後任職參謀總長,國防部長,行政院長,論職務不低,論戰功談不上,說他是名将的話,有點牽強。

台灣版“黃埔十大名将”

因為郝柏村之後在大陸台灣做到了位高權重,作者将其列入名将之列,未免有“拍馬屁”的嫌疑。

第九位鄭洞國,他是湖南常德人,來自黃埔一期。

鄭洞國在抗戰前期表現一般,擔任中國駐印軍新1軍軍長之後,他的軍事指揮能力才得到充分發揮,受到蔣介石賞識。

解放戰争初期,鄭洞國也表現突出,跟四野大戰四平,攻占長春,一度占了上風,風光一時。從這一點來看,鄭洞國能夠被列入台灣版的黃埔十大名将行列中,似乎也無可厚非。

台灣版“黃埔十大名将”

被列為十大名将第十位的,是我軍将領林彪,他也是唯一被列入名将之列的中共将領。

林是開國十大元帥之一,戰功卓著,抗戰中的表現自不必說,解放戰争時期又打敗了鄭洞國、陳明仁、廖耀湘等衆多黃埔名将,列入其中絕對無可争議。

綜上所述,台灣版的“黃埔十大名将”,并不是完全按照軍事才能來評選的,多多少少摻雜了政治因素與個人感情因素,難以讓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