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相·見|地震之後:溫情的救援和安置

作者:羊城派

12月18日晚,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發生了6.2級地震。山河震動,凜冽的寒風中,救援車輛呼嘯而過,西北的冬天異常幹燥,通往震區的道路雖然塵土飛揚,但暢通無阻。

相·見|地震之後:溫情的救援和安置

與甘肅積石山縣接壤的青海海東民和縣中川鄉受災情況較為嚴重。中川鄉的草灘村大量建築物遭受沒頂之災,救援人員一直在現場清淤。

相·見|地震之後:溫情的救援和安置

救援人員趟過一片泥沼。

相·見|地震之後:溫情的救援和安置

救援人員不斷從被掩埋的房子裡清出淤泥。

積石山屬于祁連山脈的延伸,這裡的地貌也以山地居多。積石山縣梅坡村,就坐落在一個小山坡上。地震當晚,村裡大部分土磚房都塌了,寒夜裡許多村民無家可歸,較高的地勢和複雜的地形又給救援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12月20日淩晨,中鐵二十一局的救援隊帶着可拆裝的彩鋼闆房火線馳援梅坡村。随着一排排結實的闆房在村裡的空地上搭建完成,被褥、床鋪、幹糧、煤爐等生活物資也陸續運上山來,村民的心逐漸安定,闆房裡竟有了一絲生活氣息:有年輕的母親輕哼着歌謠,哄着懷裡的孩子入睡;有三世同堂的一大家子圍爐而坐,生火做飯;為了防風保暖,還有村民用棉被改造了一個厚門簾,釘挂在了闆房門外。工程隊預計建成500套闆房,讓所有受災村民都可以住進來。

相·見|地震之後:溫情的救援和安置

被泥土淹沒的村莊。

相·見|地震之後:溫情的救援和安置

積石山縣梅坡村,大量彩鋼闆房正在搭建。

相·見|地震之後:溫情的救援和安置

梅坡村,一位老人站在嶄新的闆房門口。

相·見|地震之後:溫情的救援和安置

梅坡村,一位母親在新搭建好的闆房裡哄孩子入睡。

積石山縣大河家鎮離震中較近,受災嚴重。地震發生後,鎮上的廣場成為了最大的安置點。廣場四周的建築物已經被地震嚴重損毀,廣場入口處不斷有運送物資的車輛進出,雖有些擁擠但都互相禮讓,盡量保持着道路的暢通。

在廣場上,連片的應急帳篷很快就架設起來,鎮上的受災群衆都轉移到了這裡。深夜,氣溫驟降到零下十幾攝氏度,帳篷裡最不可或缺的就是煤爐。所幸的是,救援物資裡首先保障的就是爐子。很多帳篷的中央都架設着煤爐,上面放着熱水壺、白馍馍、友善面等,爐子的排煙管從帳篷頂上伸出來,白色的煙氣緩緩飄散。帳篷内外,冷暖兩極。

相·見|地震之後:溫情的救援和安置

大河家鎮安置點廣場上,愛心商家為受災群衆提供熱食。

相·見|地震之後:溫情的救援和安置

大河家鎮安置點的帳篷裡,大家圍爐吃飯。

相·見|地震之後:溫情的救援和安置

積石山縣大河家鎮最大的安置點裡,一群孩子正在玩跷跷闆。

相·見|地震之後:溫情的救援和安置

大河家鎮安置點設有醫療點,為受災群衆檢查身體,開藥治病。

廣場上除了應急帳篷,最多的便是食品供應攤位。許多當地和周邊地區的愛心商家們自發前來幫助災民,他們拿出自己店裡的食材,帶上鍋碗瓢盆,推着小闆車就到了安置點,無償為受災群衆提供熱飯熱菜。在這裡,最受歡迎的食物無疑是牛肉面。地震後的第一天,當地一家企業就準備了一千斤牛肉,五十袋面,在安置點起鍋架竈,現做現煮。一位和面的師傅說,平時在面館都是機器和面,在這裡他們要手工和面,一天下來差不多要和700多斤面,揉面揉得手掌又紅又腫。面攤前一直排着長隊,剛出鍋的牛肉面,還冒着熱氣,被捧在手上,像個暖手爐。

相·見|地震之後:溫情的救援和安置
相·見|地震之後:溫情的救援和安置

不少愛心商家在安置點現場起鍋燒水,拉面現煮,為受災群衆提供暖心暖胃的牛肉面。

相·見|地震之後:溫情的救援和安置

一個小姑娘坐在帳篷門口,對着鏡頭微笑。

來自河南的小夥子劉榮勝,原本自駕帶着有聽障的媽媽全國遊玩,看到積石山突發地震,便開車趕到大河家鎮的安置點支援。他說,媽媽以前擺攤剪過發,他們想為震區的人免費剪發,并立了一塊紙牌,上面寫着,“不要怕,大家一起渡難關”。

相·見|地震之後:溫情的救援和安置

原本帶着有聽障的母親自駕遊的河南小夥劉榮勝,得知地震的消息,便前來支援。在大河家鎮安置點,有聽障的母親幫受災群衆剪頭發。

圖文| 周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