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虎和孔文兩戶人家,正是村中典型的水火不容。57歲的張虎性格刻薄,瘦削的身闆下隐藏着一顆比鐵還硬的心,村裡人往往隻要一和他打交道就倍感棘手,是以齊齊給了他一個外号“鐵公雞”。
身為鄰居的孔文卻是張虎的全然相反,52歲的他矮胖圓潤,永遠面帶笑容,村裡行事說話向來公正周到,深受熟人喜愛。
兩家的生活狀況看似無異。張虎家中老小4口,獨生女已嫁出門,留下26歲的兒子在村辦工廠就職。孔文也有類似的家庭,4口之家,女兒出嫁,兒子在縣城的工廠打工。
然而,兩家命運的差異,卻由他們迥異的處事作風所決定。張虎整日以酒澆愁,刻薄的性格使他長年與鄰裡不睦相處;妻子在一旁也沒辦法,隻能無奈搖頭。
小時候住校掖着飯菜不與人分享,上班不掏錢混吃等等,種種龌龊行徑弄得人緣盡失。孔文對比之下則待人真誠,辦事周全體貼,每逢村裡喜事便送上心意,因而兩家名聲千差萬别。
張虎這個人,自小就愛占人便宜,往往都是看别人難處不去幫忙,反而趁機謀求小利。比如幾位老同學回憶,在學校住宿期間,同學們飯菜互享,張虎卻總是将自己的菜藏起來,等人家吃光了再獨自食用。
後來連吃飯都無人叫他同行了。
我分析這與他的成長環境密不可分。據說張虎的父母條件一般,有幾個孩子要養。為了多攢點錢給兄弟姐妹分,張虎從小就被教育要節省開支,是以養成吝啬占便宜的性格。
再加上那個年代孩子們生活較艱苦,缺少關愛培養,張虎的利他情感未能得到很好發展。
而鄰居孔文不同,他家庭條件較好,父母對他照顧有加,且從小就灌輸要公道正直,不可見利忘義。
前些年,孔文父親生病住院,鄰裡幾家人自發湊錢幫補醫藥費,孔文對此事一直念念不忘。後來他自己打工賺了點錢,也會常常去看望并資助一些家境不好的鄰裡老人。
由此可見,良好的家教與環境,讓孔文成長為一個正直仗義之人。
這就是張虎和孔文兩人性格形成的社會根源,也奠定了日後糾紛的一些原因。
那一年,鎮上來人要劃定村裡的空置宅基地,進行有償使用。張虎一聽要交錢,立馬擺手說自己家又不缺那一小片地,用不着要。
而他的鄰居孔文則考慮到将來可能派上用場,隻要每年交少量費用,索性将那塊空地登記在自己名下。
時光荏苒,轉眼過去十年。孔文的兒子要結婚了,兩家開始讨論蓋新房的事。張虎一向是我行我素慣了,根本沒和孔文溝通,直接就動工開始蓋自己的二層小樓。
孔文妻子此時隻能請求村裡幹部出面勸阻。但張虎既然占了便宜,哪肯輕易吐出?他強詞奪理說公家劃的空地他隻收少占了一點,并不過分。
村幹部一番思想交涉無果後,隻得打電話向外地工作的孔文告知此事。
孔文一聽極為憤怒,他本就因為正直仗義而受人尊敬。此時這張虎公然侵占自己地基蓋房,實在令他無法接受。一時間,他也考慮找本家大門幫忙對付張虎。
張虎強占孔文一米多宅基地最終得逞,但他未曾想到,這件看似完全給自己謀利的事,實則埋下了日後一家子沒完沒了的惡果。
過了十年,兩家人的命運出現了鮮明對比。孔文的大兒子事業有成,已經結婚生子,一家三代其樂融融。而張虎的兒子至今沒有娶到媳婦,父子倆生活困頓。
這其中前因後果,實在值得人們深思。
當年張虎侵占鄰居地基的事迹在村裡人盡皆知。久而久之,外人對本就愛占小便宜的張虎一家印象更加惡劣。後來張虎為兒子相親時,對方家裡一打聽,哪個人家的姑娘肯上這條船?幾番撮合無果後,張虎父子隻能愁眉苦臉過日子,日漸窮困。
反觀孔文,當年忍讓的仁義之舉,則為他赢得了村民的普遍尊重與感激。人們都稱他是位宅心仁厚的君子。這為日後孔文兒子能夠娶得體面人家的閨女起到了很大推動作用。
後來兩家人的命運軌迹出現巨大分歧,由此就可見因果報應之明顯。
古語雲: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張虎吃一塹長一智,也給我們的生活提出了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