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1979當兵,在部隊服役25年,從一個教師,努力成為一名上校軍官

作者:勞德學習之窗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進破舊的茅草屋,劉武松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從木闆床上爬了起來。看着地上淩亂的被褥,他的心裡湧起一絲苦澀——這已經是他連續第三天睡在地闆上的被褥了。

一個13歲的孩子,本該在溫暖的被窩裡酣睡,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清晨5點就起床幹農活。可家裡的困境讓劉武松沒有選擇,他一邊歎了口氣,一邊穿好衣服起身下地。

我1979當兵,在部隊服役25年,從一個教師,努力成為一名上校軍官

他知道,要改變這一切,離開這個貧困的山村,就必須全力以赴争取一個上好高中的機會。這是他唯一的希望。

中考的日子很快到了,劉武松背着書包站在考場門口,懷着即将決定命運的心情踏入了考場。可當成績揭曉的那天,他茫然地站在街頭,眼看别的孩子歡呼雀躍,他卻像掉進了冰窟。

面對這樣的結果,劉武松整個人都處在崩潰邊緣。他不甘心,為什麼自己明明那麼努力,卻換來如此殘酷的現實。

當晚,他躲在被子裡,眼淚打濕了枕頭。

我1979當兵,在部隊服役25年,從一個教師,努力成為一名上校軍官

後來,在哥哥的奔走下,劉武松終于重新獲得了上學的機會。他知道這次必須要把握住,不能再讓家人失望。于是,他更加刻苦用功,誓要改變自己和這個家的命運。

然而,内心的苦悶和迷茫還是時常侵蝕着劉武松。在那個年代,考大學的路艱辛難耐,自己沒這個實力。如果再次失敗,他可能一生都逃不出這個山村。

當劉武松放飛思緒的時候,村子裡來了識字班的老師,上面還有一個入伍的名額。“不如我去當兵吧。”劉武松這樣想到。

或許這是改變命運,打開新天地的另一條路。

我1979當兵,在部隊服役25年,從一個教師,努力成為一名上校軍官

高中畢業後,劉武松重新回到了家鄉農村。起初,鄉親們還對這個“文化人”劉武松抱有期待,可惜他渾身書卷氣,手腳笨拙,對種地這活計顯然不在行。

“這娃以後非餓死不可啦。”村裡的老人們看着他,搖着頭說道。

某天,生産隊組長找到了劉武松,說學校缺一個民辦教師,問他願不願意去。這對劉武松來說無疑是個機遇,他欣然接受了這份工作。

來到學校,看到熟悉的操場和教學樓,劉武松有些激動。他終于可以為孩子們盡一份力,也實作自己當教師的小小理想。

我1979當兵,在部隊服役25年,從一個教師,努力成為一名上校軍官

在老師的指導下,劉武松逐漸找到了教書育人的訣竅。下學時,孩子們聽他講古詩詞津津有味;放學後,有的孩子還跑來找他聊天說心事。

日複一日,劉武松對這份工作也越來越有熱情。可就在他準備紮根的時候,上級突然通知他可以選擇參軍入伍。

“去當兵?”劉武松有些遲疑。他環視四周,看着這些可愛的孩子,實在舍不得離開。

“老師,你會回來看我們的吧?”放學後,幾個小女孩拉着他的衣袖問道,眼神裡滿是不舍。

我1979當兵,在部隊服役25年,從一個教師,努力成為一名上校軍官

劉武松蹲下身子,輕輕拭去她們眼角的淚花:“老師一定會回來看你們的。”

然而他知道,自己終究會選擇離開。因為在心底,他還是那個夢想改變命運,走出大山的少年。現在,軍旅給了他另一個機會,他必須抓住。

1979年的冬日,一批新兵集結在廣州市花縣新街的車站。劉武松深吸了口氣,整理好自己略顯緊張的心情。從此刻起,他正式踏上了軍旅生涯。

通過長時間颠簸,新兵們來到了訓練基地。劉武松被配置設定到了一所坦克乘員教育訓練團,開始了密集化的訓練生活。

我1979當兵,在部隊服役25年,從一個教師,努力成為一名上校軍官

最初幾天,劉武松依然沒适應部隊的嚴苛要求。可他是一個有拼勁的人,很快就開始四處觀察學習,漸漸找到了生存的訣竅。

在訓練課上,劉武松總是專心聽講,生怕漏掉任何知識點。同時,他發現63式水陸坦克的駕駛十分複雜,必須全神貫注才能駕馭。

于是,劉武松開始利用一切空隙時間熟悉駕駛操作。

日複一日,在持之以恒的訓練下,劉武松的各項成績穩步提高。課下時間,他還經常自學專業知識,渴望成為一名合格的坦克兵。

我1979當兵,在部隊服役25年,從一個教師,努力成為一名上校軍官

就這樣,在一個年頭的訓練結束時,劉武松順利通過考核,獲得了三級水陸坦克駕駛證。這是他軍旅生涯邁出的第一大步。

獲得證書的那一刻,劉武松激動難抑。這不僅是對自己努力的肯定,更讓他看到了在部隊成長的希望。

後來,部隊選拔教導隊學員,劉武松自告奮勇報名參加。為了備考,他日以繼夜地複習各科知識,絲毫不敢有片刻懈怠。

當錄取名單揭曉時,看到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劉武松激動得熱淚盈眶。從此,他正式進入軍官的行列,人生從此踏上了嶄新的征程。

我1979當兵,在部隊服役25年,從一個教師,努力成為一名上校軍官

從教導隊畢業後,劉武松回到了原部隊。面對新的環境,他沒有絲毫懈怠,很快适應了工作要求。

起初,劉武松主要擔任坦克連的駕駛工作。在日常訓練和演練中,他駕駛操作娴熟,技術水準在連隊數一數二。這也讓他得到連長的賞識,漸漸擔任起骨幹指導工作。

1982年,劉武松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正式成為一名黨員。同年,他被部隊選派前往北京的裝甲兵學院進修深造。

在裝甲學院的半年時間是劉武松人生最充實的日子。豐富的課程不僅拓寬了他的知識面,更讓他在理論上取得了長足進步。

我1979當兵,在部隊服役25年,從一個教師,努力成為一名上校軍官

結業後,劉武松回到部隊,很快就被任命為政治處的青年幹事。此後,他在部隊中不斷擔任要職,工作涉及軍隊建設的各個方面。

1985年,劉武松考入了裝甲指揮學院,開始了兩年半的大學學習生活。這裡最終讓他獲得了大學文憑,奠定了從一介小兵成長為軍官的基石。

1987年畢業後,劉武松回到連隊,開始從連隊教導員做起,曆練基層工作。在實踐中,他深入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赢得了官兵的擁護與信任。

5年基層曆練,讓劉武松在軍隊步步高升。尤其是後來主動請纓,為我軍奪得演習比賽冠軍,更是讓他一舉成名,最終晉升至政治部副主任的職務。

我1979當兵,在部隊服役25年,從一個教師,努力成為一名上校軍官

轉眼間,劉武松在部隊已經服役了25個年頭。回想過去,他由衷感慨,沒有加入這個大家庭,就不會有後來的蛻變與成長。

起初,劉武松是一個瘦弱文弱的青年,對軍旅生活顯得手足無措。然而在嚴格規範的訓練下,他逐漸強健起來,從一個新兵逐漸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戰士。

後來,劉武松又經過層層篩選,獲得軍官資格。當他第一次穿上軍裝,站在隊伍面前,心中湧起的是前所未有的驕傲與榮耀。

軍人和文職不同,劉武松深知責任在肩。他用自己持之以恒的精神感染着戰友,和他們一起編織出一段段動人故事。

我1979當兵,在部隊服役25年,從一個教師,努力成為一名上校軍官

比如為救災支援建設,與戰友并肩奮戰在一線。又比如在随軍演出中,策劃編排文藝節目,為部隊争了光。這些點點滴滴都融進劉武松軍旅生涯的記憶。

還有和兄弟們一起完成任務,卧談到深夜的情誼。這些都成為劉武松人生路上最寶貴的财富。

25年裡,劉武松從一個小兵成長為上校軍官,他知道這一切都有賴于部隊和黨組織的培養。尤其是每一個重要崗位的安排,都讓他在成長路上更進一步。

當脫下軍裝回到家鄉,劉武松不禁熱淚盈眶。曾經那個迷茫的少年,終于通過不懈奮鬥,改變了自己和整個家族的命運。